冯加纯教授:当急性眩晕遇上GQ1b 抗体阳性,别让前庭神经炎掩盖了真相
2025-07-24

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眩晕医学分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共同承办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眩晕医学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第六届华夏眩晕医学论坛、吉林省眩晕医学诊治推广会”20255月在吉林长春市召开。本次大会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冯加纯教授以急性前庭综合征和抗GQ1b抗体综合征为主题进行了精彩报告,本文将重点内容整理如下。


GQ1b抗体综合征是一组神经节苷脂GQ1b-IgG阳性的神经病。主要临床表现:①Miller-Fisher综合征(急性眼肌麻痹、小脑性共济失调及腱反射消失):76%患者出现蛋白-细胞分离。②Bickerstaff脑干脑炎意识障碍、锥体束征、共济失调及眼肌麻痹),46%患者可见轻度细胞增多或蛋白升高。③吉兰-巴雷综合征(GBS):血清抗GQ1b-IgG抗体阳性。

哪些抗GQ1b抗体综合征有眩晕?



  • 特殊类型的抗GQ1b抗体综合征有以下几个类型:

  • 急性前庭综合征(AVS

  • 视神经病变伴视盘水肿

  • 急性感觉性共济失调神经病变(ASAN

  • Bickerstaff脑干脑炎(BBE

  • Guillain-Barré综合征伴眼肌麻痹(GBS-O

  • 无眼肌麻痹的共济失调型

➤ 急性感觉性共济失调神经病变(ASAN

核心表现:小脑样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肢体辨距不良),深感觉缺失(振动觉、位置觉减退);无肌无力及眼肌麻痹;病人因共济失调步态不稳会说自己晕,详细追问不晕。

检查结果:肌电图显示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降低,H反射消失。

病理基础:脊髓后索和Clarke柱变性,抗GQ1b抗体可能交叉反应GD1bGT1a抗原。


➤ Bickerstaff脑干脑炎(BBE

核心表现:意识障碍、锥体束征、眼肌麻痹,可伴轻度肢体无力。

影像特征:10%-30%患者MRI显示中脑、小脑或丘脑T2高信号。

鉴别诊断:需与NMOSDMOGAD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鉴别,主要依据抗体检测,BBE是抗GQ1b抗体阳性。


➤ 无眼肌麻痹的共济失调型

核心表现:孤立性共济失调、反射消失;无眼肌麻痹,有些患者仅轻微眼动异常(如短暂凝视性眼震)。

实验室特征:33%患者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抗体滴度与症状严重度相关。

影像学:无特殊改变。


➤ 急性前庭综合征(AVS

1)急性发作的持续性眩晕(持续数小时到数天)、恶心、平衡障碍,可伴自发性眼震(外周或中枢性)。

2)外周型:头脉冲试验阳性(HIT),冷热试验单侧反应减弱,类似前庭神经炎

3)中枢型:向下性眼震,凝视时可诱发眼震或扫视辨距不良,提示脑干或小脑受累。

4)无听力下降及耳鸣(可区别于迷路炎)。

5)抗体关联:约11%的急性单侧前庭病变患者抗GQ1b抗体阳性

此型最易与急性前庭神经病(前庭神经炎)混淆。


➤ 急性前庭神经病

图片


A:视频眼震电图显示,在无视觉注视时,出现向左(每秒8.0°)、向上(每秒2.1°)和逆时针(每秒4.3°)的自发性眼球震颤。

B:视频头脉冲试验显示:右侧水平半规管(HC)和前半规管(AC)的前庭眼反射增益降低,出现代偿性扫视。

C:双温冷热试验显示,右侧耳半规管麻痹。血清抗GQ1b-IgG抗体阳性。

治疗



1.免疫调节治疗

1IVIg(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一线治疗,通过中和抗体、抑制补体激活,显著改善眼肌麻痹和共济失调,推荐剂量0.4g/kg/d,连用5天。

2)糖皮质激素:证据有限,可能用于视神经病变或中枢受累者,如泼尼松1mg/kg/d,逐渐减量。

3)血浆置换:仅用于重症GBS-OBBE,需进行5-7次置换,疗效逊于IVIg


2.支持治疗:针对AVS患者,可进行前庭康复,以加速平衡功能恢复。

总结



急性前庭神经病的患者中,11%伴有抗GQ1b抗体阳性,属于非经典抗GQ1b抗体综合征,诊断需结合抗体检测、电生理及影像学证据。


治疗以IVIg为核心,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抗体与特定表型的分子机制,并开发靶向特定补体、B细胞或特定抗体等免疫精准疗法。对急性前庭功能障碍患者,临床医生需高度警惕抗GQ1b抗体相关疾病的可能,避免仅诊断为急性前庭神经病。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