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骨肿瘤治疗的技术探索,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2025-07-25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作者:天津大学天津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      胡永成


原发性骨肿瘤包括起源于中胚层和中外胚层组织的肿瘤,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Sarcoma),在人群中少见且发生率恒定。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伴随而来的是肿瘤性疾病的增加。近年来骨肿瘤患者数量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各脏器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发生的骨转移以及骨相关事件的增加所致。骨肿瘤专业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首先,骨肿瘤的类型多。在WHO(2020版)骨肿瘤分类中,依据骨源性、软骨源性、纤维源性、脉管源性等起源,仅从病理形态学上骨性肿瘤有189种,软组织源性254种。加之,骨肿瘤均为异质性大的肉瘤,各类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差异大。其次,发病部位分布广。骨肿瘤的起源从脊柱到四肢,治疗需要更多技术和经验。再次,骨肿瘤诊断困难。骨肿瘤的成分复杂、多样,异质性高;此外,骨源性和软骨源性肿瘤具有诊断作用细胞成分数量偏少。因此,单纯从病理或影像方面均较难确诊,需要遵循病理、影像、临床三结合原则:临床医生会阅病理切片,病理科医生会阅影像资料,影像科医生和病理科医生需深入临床。最后,骨肿瘤手术难度大,为获得局部控制,不仅需要良好的切除技术;为获得满意的术后功能效果,更依赖于肿瘤切除后的骨和关节的结构性缺损重建手段,术后功能也是近年来骨肿瘤领域中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科学的进步其实并不是由于在时间进程中积累愈来愈多感官经验;也不是由于我们愈来愈善于利用我们的感觉,未经诠释的感性经验中是蒸馏不出科学来的”(波普尔)。这种理性升华的蒸馏过程——科学思维;以文字表达思路便构成了——论文形式。在现代科学发展的过程中,70%以上的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来源为论文。因此,论文是医生不可或缺的医学知识的来源和成果展示的载体。本期《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以骨肿瘤为主题,内容涉及从脊柱到四肢,从软组织肿瘤到骨源性肿瘤,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治疗。在临床论著和临床研究中,《Watson-Jones入路保留骨膜开窗治疗股骨近端良性肿瘤》介绍了Wat⁃son-Jones入路保留骨膜开窗治疗股骨近端良性肿瘤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骨膜在骨的修复和改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果表明Watson-Jones入路可安全、方便地显露股骨近端髓内良性肿瘤,在病灶开窗中保留皮质骨窗上骨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有利于开窗处的骨质愈合,有利于防止继发性病理性骨折。《三明治植骨技术重建股骨远端巨细胞瘤刮除骨缺损》介绍了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三明治植骨的手术技术。三明治植骨技术包括一层软骨下骨面的颗粒植骨,之上为一层明胶海绵,其余瘤腔用骨水泥填充,特别适用于肿瘤边缘邻近关节面的骨巨细胞瘤。该文对三明治植骨技术和钢板内固定操作技术细节和原则进行明确阐述,该方法即有利于关节软骨的保护,又可减少肿瘤的复发。《保膝与假体置换治疗膝周骨巨细胞瘤的比较》观察了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Cam⁃panacciⅡ、Ⅲ级伴病理性骨折采用病灶刮除灭火骨水泥填充和人工肿瘤假体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发现病灶刮除灭活骨水泥填充、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膝关节周围CampanacciⅡ、Ⅲ级骨巨细胞瘤伴病理性骨折患者的合理选择,膝关节功能恢复更为满意。


《假体重建四肢长骨干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不良事件》报道了目前国内最大宗108例的骨干人工假体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证明骨干假体重建治疗四肢骨

肿瘤可有效恢复肢体功能并实现早期负重,但无菌性松动与结构性失败是主要并发症,年轻患者风险更高。辅助钢板固定及个性化假体设计可有助于提升骨干假体的稳定性,长期生存患者需重视假体远期失效风险。《影响黏液脂肪肉瘤和黏液性纤维肉瘤切除术后预后的因素》以临床治疗中局部控制最为困难的黏液性脂肪肉瘤和黏液性纤维肉瘤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表明,与非浸润性生长相比,浸润性生长的黏液脂肪肉瘤和黏液性纤维肉瘤的患者预后更差。浸润性生长方式和外科切缘阳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内镜辅助手术治疗四肢良性骨肿瘤》探讨内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四肢良性/交界性骨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前瞻性队列研究,透视下进行克氏针穿刺定位,随后建立微创工作通道,并在内镜辅助下完成病灶刮除、高速磨钻处理瘤腔壁、射频消融、植骨或注入药物。证明内镜辅助下微创手术可有效、安全治疗四肢良性/交界性骨肿瘤,具备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势。


在专题笔谈论文中,《完善骨转移瘤多学科诊疗,重视骨相关事件的处理》基于目前肿瘤的发病特点,关注骨转移瘤和骨相关事件的诊断和治疗。即随着脏器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骨转移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已成为一个新的临床挑战。同时,骨微环境在脏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着基因重编程的“中转站”作用,是研究骨转移机制以及开展骨转移预防和治疗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40%~70%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会出现骨转移,肿瘤治疗已由传统的单一治疗模式(如手术、放疗或化疗)逐步转变为包括药物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精准医疗、手术干预及康复支持在内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该文就各种肿瘤骨相关事件(SREs)发生特点、骨转移瘤多学科系统的建立、SREs处理的国内现状、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指出骨转移瘤治疗的核心在于:构建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推动各学科协调发展,强化医疗与预防的有机协同。


在基础研究中,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在骨肿瘤研究中最具代表性。《骨肉瘤肿瘤组织与血液差异表达基因的转录组测序研究》通过RNA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与骨肉瘤相关的关键基因、功能富集及信号通路。发现骨肉瘤不同部位及血液样本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均显著富集于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相关的信号通路。肿瘤中心区高度富集的缺氧应激与炎症相关基因,边缘区与骨-软骨微环境和细胞迁移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以及外周血与肿瘤全血中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信号通路、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和JAKSTAT通路等的显著富集,反映了骨肉瘤患者全身性免疫功能失衡与肿瘤微环境深度交互的特征。《表柔比星-硫酸钙骨水泥复合物体外药物释放研究》研究了不同剂量表柔比星与硫酸钙骨水泥混合后凝固时间、体外药物缓释特性,为硫酸钙抗肿瘤药物骨水泥临床应用探索理论基础。发现表柔比星可从硫酸钙骨水泥复合物中释放,开始第3d每日释放量达到高峰,随后逐步降低,至第10d以后,以相对稳定浓度缓慢释放,至第30d时,仍有释放。表明抗肿瘤药物与硫酸钙复合物具有持续释放并抑制肿瘤生长潜能。


在综述及个案论文中,《3D打印个性化人工椎体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了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为个性化人工椎体的创新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总结出个性化人工椎体可以有定制式和患者匹配两种类型,人工椎体的组成分为椎体主体及辅助装置两部分。辅助固定装置依照植入物设计的实际需求添加,包括:上下端接触面、一体化钢板、椎体固定孔、椎弓钉椎体固定孔、限位装置、金属骨小梁界面,对各种辅助设计的尺寸、形状、作用、使用方法进行了总结,3D打印技术为精准医学的发展提供实用基础。同时指出,功能性3D打印医疗器械通过表面改性负载生长因子、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物等是3D打印人工椎体将来的发展方向之一。《颈椎管内骨软骨瘤脊髓压迫基底渐进磨除术:2例报告和系统综述》报道颈椎椎管对脊髓严重压迫的罕见骨软骨瘤的2例治疗过程,为避免切除硬性肿瘤的过程中手术器械对已有压迫变形脊髓的继发性损伤,作者设计了肿瘤基底渐进磨除切除技术,肿瘤完整切除,神经功能完全恢复。该文对少见颈椎椎管内骨软骨瘤文献进行系统综述,检索并系统评价了16篇文献中17例颈椎椎管内骨软骨瘤的流行病学和治疗方法。纳入的17个病例中,瘤体起源部位非椎体后缘的14例患者均采取后路手术椎板及瘤体切除;瘤体起源于椎体后缘的3例患者中,2例采取了前后路联合手术,1例采用的前路手术。《肺鳞癌右胫骨远端孤立性转移瘤:1例报告》介绍了发生于肢体远端的孤立性转肺鳞癌。骨转移瘤通常发生于肢体的近侧,而该患者表现为胫骨远端大范围的溶骨性病灶,采用瘤内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钢板固定,并辅助微波消融灭活肿瘤,手术过程顺利,效果满意。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5年7月第33卷第14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