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医脉通特邀哈尔滨
马军教授:骨事件威胁生存质量,规范诊疗是长期生存基石
MM多发于老年患者,约90%的MM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骨病变,MBD是MM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过去,MBD误诊率相对较高,由于诊疗手段的进步,误诊率逐渐降低。骨相关事件(SRE)是MM最重要的不良事件,一方面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影响患者的预后和高质量生活。目前MM无法治愈,若期望MM患者像
沈志祥教授:数据揭示误诊率高、治疗依从性差现实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疗现状白皮书》调查结果显示,约56%的MM患者在诊断时已出现骨并发症,57.6%的患者在确诊MM约半年内被诊断为MBD。但MBD在临床上常被误诊,白皮书调查结果显示,47.3%的患者曾被诊断为其他的原发骨相关疾病。此外,约半数患者未在确诊MM时同步启动骨保护治疗。在参与调研的医生中,仅41.7%的医生能够正确认识规范的骨保护治疗持续时间为两年。临床上多数患者治疗半年甚至三个月辄止,仅有15.5%的患者治疗持续时间超过了24个月。部分参与调研的医生缺乏规范的骨保护观念,另外,70.7%的患者在骨相关症状好转后,选择不继续就医,未持续接受骨保护治疗,因此MBD规范化治疗临床实践方面的困难是治愈MM不容忽视的阻碍。
邱录贵教授:认知不足阻碍规范,精准诊断是防治关键
MBD是MM的典型临床表现之一,SRE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因此在MM诊治指南中,MBD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次白皮书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临床上对MBD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重视不足,需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MBD的认知。诊断方面,由于骨扫描的准确率较低,且易造成肾功能损害,已不再推荐其作为MBD的检测手段,目前优先推荐低剂量
安刚教授:骨保护治疗存差距,多管齐下促规范
NCCN、CSCO等指南均建议,所有接受MM治疗的患者需同时启动骨的靶向治疗,且持续时间应≥2年2,3,但目前MM骨保护的临床实践距规范仍有一定差距。为缩小差距,首先需要通过多学科团队(MDT)相互协作,有效推动MM骨保护的规范化诊疗。此外,需加强医生的教育和培训,确保医生可全面理解骨保护的最佳治疗时机和持续骨保护的重要性,遵循指南,进一步提高个性化诊疗能力。同时,也需要加强患者教育、建立患者支持系统、提高骨保护治疗和复诊的依从性。最后,还需提高医生对不良反应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保证患者的长期用药安全。
贡铁军教授:
地舒单抗作为首个靶向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是全人源化的单克隆IgG2抗体,可阻止破骨细胞表面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的活化,抑制破骨细胞活化和发展,从而减少骨吸收,增加骨密度和骨强度,促进骨重建,预防
杜鹃教授:循证优势显著,地舒单抗预防SRE改善生存
一项Ⅲ期临床研究15个月的观察随访结果显示,地舒单抗组首次出现SRE的时间,显著晚于
夏忠军教授:“诊断即干预”新理念,全程管理优化生存
MBD的防治需要贯彻“诊断即干预”的理念,建议MM患者在确诊同时启动骨保护治疗,改变“出现SRE再用药”的滞后模式。在临床中应依托MDT整合血液科、骨科、影像科各科室资源,联合MRI与CT检查手段,评估早期骨病变,结合骨代谢标志物来监测疗效,最终建立标准化的诊疗路径。同时应加强患者教育,通过科普手册,线上讲座等形式,提高患者对骨保护贯穿全程的认知,改善治疗依从性。通过多学科协作与医患共同参与,优化MBD患者的全程管理,切实改善患者的生存期与生活质量。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