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IBD Daily
该指南旨在通过系统解读和整理现有科学有效的研究成果,并基于对已发表文献的全面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提供优选诊疗路径,内容包括CD的临床特征、自然病程、诊断方法及治疗干预措施。
本指南是美国胃肠病学会 (ACG) 的官方实践推荐,由实践参数委员会主持制定,旨在为成人CD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规范指导。
临床特征
核心概念
1、CD的标志性或核心症状包括腹痛、
2、CD基于临床综合诊断,并无绝对特异性指标。内镜、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显示慢性肠道炎症可作为诊断依据。
3、CD肠外表现包括典型病变:关节病变 (中轴型与外周型)、皮肤病变 (如坏疽性脓皮病和结节性红斑)、眼部病变 (如葡萄膜炎、巩膜炎和表层巩膜炎) 及肝胆疾病 (如
自然病程
核心概念
4、CD在多数情况下呈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
5、CD的病变部位通常较为稳定,但偶可扩展。
6、多数 (非全部) CD患者初诊时为非穿透性非狭窄型,但近半数患者在确诊后20年内可能会出现肠道并发症 (如狭窄、脓肿、瘘管或炎性包块)。回肠、回结肠或近端消化道受累者进展肠道并发症的风险显著高于单纯结肠病变者。广泛解剖学受累和深溃疡是肠道并发症进展的其他风险因素。
7、疾病进展高风险因素包括诊断年龄小、初期广泛肠段受累、回肠或回结肠受累、肛周或者严重直肠病变、诊断时存在肠外表现以及穿透性或狭窄性表型。
8、长期观察发现仅20%~30%的CD患者呈非进展性或惰性病程。因此多数患者需通过治疗充分控制肠道炎症。
9、CD症状与活动性炎症相关性差,故不应作为治疗决策的唯一依据。为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需定期通过内镜或断层成像进行客观评估。
10、高达四分之一的CD患者会发生肛周瘘管型病变。
11、CD症状多呈慢性、间歇性发作;仅少数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症状或长期无症状缓解。
12、若无免疫调节剂或生物制剂治疗,近半数患者会出现皮质类固醇依赖和/或抵抗。
13、高达80%的CD患者在病程中需住院治疗,但确诊后年住院率逐渐下降。
14、CD患者10年内需腹部大手术的累积风险为40%~55% (生物制剂时代最新研究表明可能降至30%)。首次肠切除术后10年内需第二次手术的风险为35% (最新研究表明可能已降至约30%)。
15、CD患者术后5年症状复发率约为50%。
16、CD患者总体死亡率较普通人群略有升高 (标准化死亡率比为1.4),死亡率升高的主要病因包括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癌症、肺部疾病及
肠道恶性肿瘤
核心概念
17、结肠受累的CD患者
18、小肠受累的CD患者小肠腺癌风险增加,其术前常难以诊断。
诊断
常规实验室检查
核心概念
19、初步实验室检查应包括炎症指标、贫血、脱水及
20、有活动期CD症状的患者需进行粪便检测,包括肠道病原体、艰难梭菌以及钙卫蛋白等肠道炎症指标的检测。
推荐意见
1、推荐使用
基因检测
核心概念
21、基因检测不适用于CD的确诊。
22、HLADQA1*05、HLA-DRB1*03、NUDT15和TPMT等遗传变异可影响个体治疗反应并预测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对CD患者临床治疗决策具有指导意义,建议选择性检测。
核心概念
23、不推荐常规使用IBD血清学标志物诊断CD。
内镜检查
核心概念
24、疑似CD患者应接受回
25、诊断时应记录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建议对未受累黏膜进行活检以明确组织学病变范围,应包括回肠影像记录。
结肠镜检查用于CRC监测
核心概念
26、上消化道症状患者需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推荐意见
2、推荐对CD结肠炎患者常规进行CRC内镜监测,以实现早期发现并提高无CRC生存率 (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
视频胶囊内镜
核心概念
27、视频
28、梗阻症状患者行视频胶囊内镜检查前需进行小肠影像和/或通畅性胶囊评估,以降低胶囊滞留风险。
影像学检查
核心概念
29、小肠影像学检查应作为CD疑似患者初始诊断评估的组成部分。
30、CT
31、鉴于无辐射暴露,35岁以下年轻患者及需多次复查者应优先选用MR小肠造影。
32、肠道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检查手段,可评估肠壁、肠系膜及毗邻结构,辅助CD诊断及治疗反应监测。
33、盆腔MRI和/或超声内镜等断层成像技术可用于肛周CD及直肠周围脓肿的进一步评估。
34、疑似腹腔内脓肿时应行腹部及盆腔断层成像检测。
疾病影响因素
核心概念
35、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加重疾病活动度,CD患者慎用。
36、吸烟会加剧疾病活动度并加速疾病复发,应积极劝导患者戒烟。
37、鉴于压力、抑郁及焦虑会增加患者疾病活动度及医疗资源使用率,建议将心理评估与干预纳入CD患者的综合管理。
疾病管理
黏膜愈合
核心概念
38、经内镜评估的黏膜愈合是治疗目标之一。现有多种评分系统可用于评估内镜下疾病活动度,并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
推荐意见
3、不建议要求CD患者必须对传统治疗无效后方可启动生物制剂治疗 (条件性推荐,证据质量低)。
轻中度CD
核心概念
39、部分无症状或轻度CD患者可选择不进行维持治疗;但建议定期监测以评估疾病进展。
40、
41、抗生素对肠腔炎症型CD无效,不应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42、疾病进展风险低的轻度CD成年患者可考虑饮食调整策略,同时需密切监测以下情况:症状控制不佳、炎症加重或疾病进展。
推荐意见
4、反对通过口服美沙拉嗪来诱导或维持轻中度活动期CD缓解 (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
5、推荐
6、反对使用布地奈德回肠控释制剂来维持轻中度活动性回盲部CD患者的症状缓解 (强推荐,证据质量低)。
中重度CD
➤皮质类固醇
推荐意见
7、推荐口服皮质类固醇短期诱导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疾病缓解 (强推荐,证据质量等级低)。
➤免疫调节剂
核心概念
43、
推荐意见
8、反对使用硫唑嘌呤 (1.5-2.5 mg/kg/d) 和6-巯基嘌呤 (0.75-1.5 mg/kg/d) 诱导中重度CD活动期缓解 (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
9、对于皮质类固醇诱导缓解的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建议使用硫唑嘌呤 (1.5-2.5 mg/kg/d) 和6-巯基嘌呤 (0.75-1.5 mg/kg/d) 来维持缓解 (条件性推荐,证据质量等级低)。
10、推荐在初次使用硫唑嘌呤或6-巯基嘌呤治疗CD患者前进行TPMT基因检测 (强推荐,证据质量等级低)。
11、对于皮质类固醇诱导缓解的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建议使用甲氨蝶呤 (每周一次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最多25 mg/w) 来维持缓解 (条件性推荐,证据质量中等)。
➤抗肿瘤坏死因子 (TNF) 制剂
推荐意见
12、推荐使用抗TNF制剂 (
13、对于之前未使用过相关药物的CD患者,推荐英夫利西单抗静脉注射联合免疫调节剂 (硫嘌呤类) 治疗,而非单药治疗 (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
14、推荐英夫利西单抗皮下注射作为静脉注射英夫利西单抗诱导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缓解后的维持治疗方案 (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
➤生物类似药
核心概念
44、生物类似药 (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和
45、现有数据支持病情稳定的CD患者维持治疗中转换至生物类似药英夫利西单抗或阿达木单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靶向白细胞迁移的药物
推荐意见
15、推荐静脉注射
16、对于2次静脉诱导剂量的维得利珠单抗治疗应答的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推荐皮下注射维得利珠单抗维持疾病缓解 (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
➤靶向IL-12/23 (抗p40抗体) 和IL-23 (抗p19抗体) 的药物
核心概念
46、对于特定生物制剂 (包括抗IL-12/23、抗TNF和抗整合素疗法) 诱导或维持治疗反应不足或失应答的CD患者,可考虑剂量优化。
推荐意见
17、推荐乌司奴单抗用于中重度CD的诱导及维持缓解 (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
18、推荐瑞莎珠单抗诱导并维持中重度CD活动期缓解 (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
19、对于曾接受抗TNF治疗的中重度CD患者,优先推荐瑞莎珠单抗而非乌司奴单抗 (条件性推荐,证据质量等级低)。
20、推荐米利珠单抗诱导并维持中重度活动期CD的缓解 (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
21、对于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推荐静脉注射
22、推荐皮下注射古塞奇尤单抗诱导和维持中重度CD患者疾病活动期的缓解 (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
➤靶向JAK抑制剂的药物
推荐意见
23、推荐
重度/暴发性疾病
核心概念
47、住院的重度至暴发性CD患者可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来控制炎症,同时评估激素替代治疗方案。
48、抗TNF药物对重度活动期CD有效,重度至暴发性CD住院患者可考虑使用英夫利西单抗。
瘘管型CD
肛周/瘘管疾病
核心概念
49、抗生素 (如咪唑类) 可作为单纯性肛周瘘管的一线治疗。
50、肛周脓肿需先充分引流 (必要时放置挂线),再行高级治疗 (如生物制剂),以提高瘘管治疗效果。
推荐意见
24、推荐英夫利西单抗诱导肛周瘘管型CD缓解 (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
25、建议阿达木单抗诱导肛周瘘管型CD缓解 (条件性推荐,证据质量等级低)。
26、建议抗生素联合英夫利西单抗或阿达木单抗以改善肛周瘘管型CD的临床应答 (条件性推荐,证据质量等级极低)。
27、建议维得利珠单抗诱导肛周瘘管型CD缓解 (条件性推荐,证据质量等级极低)。
28、建议乌司奴单抗诱导肛周瘘管型CD缓解 (条件性推荐,证据质量等级极低)。
29、建议乌帕替尼诱导肛周瘘管型CD缓解 (条件性推荐,证据质量等级极低)。
狭窄型CD
核心概念
51、狭窄型CD患者需结合症状、影像学和内镜检查以制定治疗方案。
52、伴有活动性炎症的狭窄型CD患者可能对高级治疗 (如生物制剂) 有反应。
53、以纤维狭窄为主的CD患者可能受益于内镜下扩张或手术。
术后克罗恩病:维持、预防和治疗
核心概念
54、小肠切除术后具有复发风险因素的患者建议进行预防性治疗。
55、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术后CD复发的危险因素。
推荐意见
30、建议CD术后患者在6~12个月内接受内镜评估,优于不监测 (条件性推荐,证据质量中等)。
31、术后复发风险低的CD患者建议持续观察,而非立即启动药物治疗 (条件性推荐,证据质量等级极低)。
32、建议小肠切除术后CD患者使用咪唑类抗生素 (
33、高风险CD患者推荐抗TNF制剂预防术后内镜复发 (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
34、高风险CD患者建议使用维得利珠单抗预防术后复发 (条件性推荐,证据质量等级低)。
何时转诊手术
核心概念
56、病变局限于短段肠道CD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57、CD的肠道并发症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58、病变肠段切除术是CD最常见的手术方式。
59、CD患者腹腔脓肿通常需手术切除,但部分患者可能在影像引导引流后对药物治疗有效。
推荐意见
35、腹腔内脓肿 (>2 cm) 患者建议采用抗生素联合引流治疗,引流完成前暂停免疫抑制治疗 (条件性推荐,证据质量等级低)。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