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前沿突破,共绘血液新图景:2025上海医药行业协会第二届血液医学转化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大会启幕
2025-07-21 来源:医脉通

2025上海医药行业协会第二届血液医学转化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大会于2025年7月18-20日在上海召开。本次大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赛娟院士担任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糜坚青教授担任执行主席,除主论坛外,分别就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出凝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CAR-T细胞疗法、移植等内容举办9场专场会议,全国知名的血液专家就各自在血液疾病方面的最新科研及治疗成果做专题介绍,探讨诊疗技术的研究发展,分享临床治疗的心得,共同携手提高血液疾病的诊疗水平。


会议首日,主论坛、淋巴瘤专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专场、多发性骨髓瘤专场顺利开启,拉开了大会序幕。与会专家们就前沿进展和关键问题,呈现了一场学术盛宴,医脉通特别整理会议精华,以飨读者。


主论坛:从实验室到临床,共探血液肿瘤诊疗新突破

7月18日上午,糜坚青教授主持开场,指出期待和上海的专家同道共同努力,首先提升上海血液疾病的诊治水平,进而和全国同道一起努力,共同提升全国血液疾病的诊治水平。上海医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肇晖教授在致辞中提到,血液医学转化专业委员会自2021年成立以来,历经五载发展,队伍不断壮大,既为企业的医药转化工作提供助力,也为改善患者生存带来了希望。上海医药行业协会夷征宇会长致辞,表示相信在各位学术翘楚的引领下,上海血液转化医学领域一定会诞生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的成果,最终惠及患者。陈赛娟院士致辞指出,要深入转化医学的应用,通过临床发现问题、基础研究验证、药企合作转化的闭环模式,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快速转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沈志祥教授在致辞中对瑞金医院血液科的发展进行了回顾,表示在陈赛娟院士和陈竺院士的领导下,科室得到了快速发展。


DM_20250721155719_001.JPEG

糜坚青教授开场致词


DM_20250721155719_002.JPEG

肇晖教授主持


DM_20250721155719_003.JPEG

夷征宇会长致辞


DM_20250721155719_004.JPEG

陈赛娟院士致辞


DM_20250721155719_005.JPEG

沈志祥教授致辞


在学术报告环节,与会专家围绕血液肿瘤领域展开,呈现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研究成果。专家们深入探讨了淋巴细胞及其微环境的衰老特征,通过转化医学研究明确了靶向治疗的发展方向。在AML治疗领域,虽然目前已有多种靶向治疗策略,但专家指出,未来脐血输注治疗的应用,有望为不适合移植的老年AML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在CAR-T细胞治疗方面,自体CAR-T细胞的高度个体化特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而通用型CAR-T的研发也面临瓶颈,目前In vivo CAR-T细胞治疗正在开启临床试验的新篇章。此外,关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的诊疗进展,专家们强调其诊断和预后判断已进入分子时代,后续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精准治疗结合干细胞移植将成为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向。最后,在MM领域,治愈探索及耐药问题是核心议题,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治疗效果显著提升,使得让部分患者的治愈成为可能。对于多线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其预后较差,亟需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淋巴瘤专场:破局与革新,淋巴瘤领域巅峰对话,引领未来治疗新浪潮

我国淋巴瘤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淋巴瘤治疗取得快速发展,患 者生存获益不断提高。首先,大会围绕初治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策略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内容涉及如何降低毒性、如何改善老年患者预后,为初治霍奇金淋巴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随后,与会专家就DLBCL治疗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包括复发难治DLBCL诊疗新进展、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逃逸机制新发现、双表达DLBCL一线治疗进展,同时从病理角度阐述疾病发生机制。大会高度关注CAR-T治疗临床前研究的巨大潜力,着重探讨了当前CAR-T治疗痛点问题,为未来CAR-T治疗增加了蓬勃生机与变革力量。最后,围绕“基于多组学研究探索PTCL的精准治疗”话题,专家们深入交流了流行病学及分型特点、初治诱导方案探索、复发难治患者靶向治疗策略探索和HSCT的作用,系统阐述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创新方向。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专场:精准施治,共探慢淋治愈新路径,绘就患者长期生存蓝图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目前已进入“长期生存”的新时代,总体治疗效果显著,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改变,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其诊断分期更需细化,治疗需严格掌握指征。CLL专场会议上,与会专家围绕CLL诊疗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首先,大会围绕CLL治疗目标及一线治疗策略展开讨论,明确延长患者生存和提高生存质量为核心目标,BTK抑制剂逐步成为首选方案,同时分析了BTK抑制剂持续治疗的优势与长期用药的安全性问题,以及BTK抑制剂不耐受患者的换药策略。同时,专家们就微小残留病(MRD)指导的治疗策略进行深入交流,指出基于MRD的有限期方案可带来更高缓解率和更好生活质量,其联合策略包括BTK抑制剂与免疫化疗、靶向药物等。针对复发难治患者,非共价BTK抑制剂、BTK降解剂等基于耐药机制研发的新药,通过独特机制抑制BTK通路,为患者带来长期获益,多种创新药物虽在复发/难治患者中显示抗肿瘤活性,但仍处早期探索阶段。此外,专家们还指出,未来需深化致病机制研究,通过多组学分析探索新靶点、验证新药,优化危险分层,制定精准治疗策略。
























DM_20250721155719_067.JPEG


多发性骨髓瘤专场:创新与突破,骨髓瘤诊疗精准进阶,开启患者全程管理新征程

我国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领域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新型药物的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但临床仍面临诸多挑战。大会首先围绕中国新诊断MM(NDMM)患者的治疗展开讨论,明确包含CD38单抗的三药治疗方案是首选,同时深入解析两种临床可用的抗CD38单抗在结合表位、作用机制上的差异。随后,与会专家就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议题进行交流,强调随着治疗进步,MM患者生存期延长,但生活质量仍需改善,践行中国骨髓瘤患者报告结局(PRO)至关重要,其以患者为中心,正成为研究终点助力临床决策,国内白皮书项目将推动PRO量表建立。针对髓外浆细胞瘤这一极高危亚型,专家指出其预后极差,治疗关键在于多药联合,期待新药物与治疗手段的突破。此外,与会专家解读了IMWG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顺序指南,为临床免疫治疗策略制定提供依据,丰富了全程治疗选择。最后,基础研究方面,关于ENO1介导MM耐药的机制研究显示,ENO1通过稳定YWHAZ促进线粒体自噬导致耐药,靶向其非糖酵解功能或为逆转耐药的潜在手段,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方向。

























小结

会议首日,主论坛与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专场相继拉开帷幕,内容精彩纷呈。全方位呈现了血液肿瘤领域的前沿动态,专家们紧扣患者核心需求展开深度研讨,为后续研究与临床实践锚定了清晰方向。血液学者对创新药物与疗法的积极探索,将加速高效安全治疗方案的研发落地,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