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BOC/BOA | 盛锡楠教授:泌尿系统肿瘤领域的多维度革新与突破之路
2025-07-21

2025年7月4日至5日,六朝古都南京迎来了一场肿瘤学界的盛事——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与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胜利启幕。值此会议契机,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盛锡楠教授就泌尿系统肿瘤的现状及革新之路发表精彩观点。


简历截图2.png



泌尿系统肿瘤:现状、治疗与综合管理


盛锡楠教授:


泌尿系统肿瘤与其他肿瘤相比,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其独特特点。我们通常将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统称为泌尿系统肿瘤。在我国,泌尿系统肿瘤在所有实体瘤中的占比约为10%。然而,近年来其发病率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相比之下,在欧美人群中,泌尿系统肿瘤在所有实体瘤中的占比已接近20%,几乎与肺癌相当。


尽管如此,泌尿系统肿瘤的整体预后相对较好。例如,晚期肾癌和晚期前列腺癌的中位生存时间已超过5年,部分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甚至可达7至8年。此外,随着外科诊疗技术的进步,早期肾癌和前列腺癌的治愈率显著提高。而膀胱癌的病情虽然容易出现反复,但其5年生存率在所有实体瘤中处于较高水平,整体预后仍相对良好。


从治疗模式来看,泌尿系统肿瘤的治疗正逐渐从以手术为主,向综合内科治疗转变。近年来,泌尿系统肿瘤的药物治疗发展迅速,尤其在免疫治疗、抗血管靶向治疗以及免疫联合抗血管靶向治疗方面表现出色。例如,肾癌在实体瘤中率先引领了免疫联合抗血管靶向治疗的方向;前列腺癌则在内分泌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膀胱尿路上皮癌则推动了抗体偶联药物及免疫联合抗体偶联药物的应用。泌尿系统肿瘤的三大主要类型不仅在实体瘤中具有独特之处,还为其他实体瘤的药物治疗提供了许多借鉴经验。


在早诊早治方面,泌尿系统肿瘤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以肾癌为例,肾癌的早期诊断通过简单的B超检查,已从有症状转变为无症状发现为主,肿瘤大小从5至7厘米逐渐前移至2至3厘米。这使得肾癌的治疗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诊断和治疗的关口也大幅前移。此外,前列腺癌拥有良好的筛查标志物,能够早期发现肿瘤。因此,泌尿系统肿瘤在早诊早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并在许多方面为其他实体瘤的诊疗提供了借鉴。


在泌尿系统肿瘤的整体治疗中,综合管理模式不断发展,多学科协作是所有瘤种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以前列腺癌为例,其治疗涉及多个学科和多种治疗方法。目前所有抗肿瘤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核素治疗和靶向治疗等,均在前列腺癌中得到应用,并且疗效显著。前列腺癌不仅是目前唯一一个涵盖所有抗肿瘤治疗手段的瘤种,还由于其患者多为老年人,更需要更多支持学科的参与。因此,前列腺癌是晚期肿瘤综合治疗现状的一个代表性瘤种,也体现了综合治疗理念的重要性。


突破协作瓶颈,助力提升泌尿肿瘤患者生存质量


盛锡楠教授:


泌尿系统肿瘤涉及多个前沿治疗领域,包括核素治疗、抗体偶联药物治疗和靶向治疗。这些新兴治疗手段虽为患者带来希望,但也带来了许多之前未充分了解的药物不良反应。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如何在现有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与预期疗效之间进行协调和整合。


在泌尿系统肿瘤治疗中,基础疾病的管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尤其以血压管理最为典型。这种复杂性在前列腺癌治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前列腺癌患者通常年龄较高,且高龄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使用抗血管靶向药物可能会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从而加重心血管负担。此外,抗血管靶向药物和内分泌药物在治疗期间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系统的其他不良改变。许多高龄患者甚至还面临骨髓储备不足、血液系统问题以及内分泌紊乱等多重挑战。


类似的多重健康挑战在泌尿系统其他肿瘤中也普遍存在,甚至更为严峻。例如,膀胱癌患者的总体基础状况往往是三大泌尿系肿瘤中最差的。这些患者不仅年龄更大,一般身体状况也更弱,身体耐受性与肾癌和前列腺癌患者相比明显更差。


然而,面对这些复杂的临床挑战,现有的多学科协作机制却显得不足。尽管近年来肿瘤心脏病学发展迅速,但肿瘤学科对其的重视程度仍远低于综合医院,同时专科(如肿瘤科)与心内科之间的沟通也存在明显不足。许多支持科室(如心内科、呼吸科和内分泌科)在处理新型抗肿瘤药物引发的原有疾病冲突或不良反应方面,反应往往相对滞后,迫使肿瘤科医生先行处理相关问题。然而,肿瘤科医生在基础疾病领域的专业知识有限,亟需更多综合科室的及时支持。遗憾的是,目前这类跨学科沟通远未充分,相关科室对这些交叉领域的研究深度也远远不够。因此,泌尿系肿瘤治疗中暴露出的基础疾病管理难题及其协作困境,实际上是整个肿瘤治疗领域面临的普遍性挑战。


随着新型治疗手段的不断涌现,本应与之齐头并进、协调处理各类复杂问题的支持科室却未能同步发展。其结果是,尽管肿瘤治疗本身可能取得进展,但并发症和基础疾病的管理却可能脱节,这不仅无法最大化治疗效果,反而可能耽误整体治疗进程,甚至影响患者长期生活质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泌尿系统肿瘤等患者预后的显著改善和生存期的不断延长,患者带瘤生存期间对多学科支持(高度依赖心内科、内分泌科等支持学科的深度参与)的需求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然而,在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中,这些关键支持学科的发展与实践投入仍相对不足。因此,为了真正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整体健康需求并确保肿瘤治疗的全面成功,我们亟需相关支持专科更深入地参与到肿瘤支持治疗中,在跨学科协作框架下提供更及时、更专业的帮助。


从传统核素到靶向配体:前列腺癌治疗革新与落地壁垒


盛锡楠教授:


核素治疗在实体肿瘤治疗中始终占据一定地位,但远不如近年兴起的放射配体疗法发展迅猛。既往核素治疗主要局限于骨转移的镭-223治疗和甲状腺癌-131治疗,但这些疗法存在局限性。放射配体疗法因其靶向-辐射一体化效应,近年来在前列腺癌治疗中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疗效。这种靶向递送的治疗理念不仅应用于前列腺癌,也在其他肿瘤中持续探索。


放射配体疗法在我国整体属于新兴领域,仍面临政策瓶颈。随着放射性核素药物临床研究在国内逐步开展,相关障碍(如政策壁垒、患者接受度、医院学科配套建设)将逐渐缓解。预计部分大型医学中心或核医学中心(如北京地区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拥有专业核素治疗平台的机构),将推动该疗法快速发展,促进这一新型治疗手段在肿瘤领域的应用。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