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循证证据的积累,近年来
医脉通: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房颤消融术前多久应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术后是否还应继续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钟敬泉教授:
当前,房颤消融时代已经到来,其成功率得到可靠保障。早期房颤消融因技术瓶颈制约及较长的学习曲线,成功率较低。如今,得益于多项消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手术成功率得到了切实保证,标志着房颤消融治疗进入了“均质化”与“同质化”发展的新阶段。
虽然房颤消融是根治房颤的有效手段,但客观而言,房颤消融围术期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依然至关重要:(1)房颤消融术前:为避免抗心律失常药物掩盖手术效果,建议在术前3-5周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2)房颤消融术后:为预防房颤复发、大折返性房性
医脉通:针对合并心衰、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基础疾病的房颤患者,在导管消融时机选择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方面需要进行哪些特殊考量?
钟敬泉教授:
心衰合并房颤或房颤合并心衰属于房颤消融的一类适应证,此类患者接受消融治疗往往能获得更大临床获益。此外,临床上还存在合并肝肾功能异常的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或单纯肝肾功能异常的房颤患者。对于这些复杂病情的患者,如何精准选择消融时机及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的关键所在。
临床中,医生通常基于风险获益比科学制定药物治疗与消融治疗方案。对于心衰症状严重的患者,应优先纠正心衰;对于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在积极改善肝肾功能至相对稳定状态的基础上,再考虑进行消融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当治疗获益大于风险时,应积极进行消融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若风险高于获益,则首选药物保守治疗,通过优化心衰管理、改善肝肾功能等,使患者病情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再启动消融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方案,从而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治疗效果。
医脉通:房颤消融术后,部分患者仍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复发。您认为,导致房颤复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对于心律失常复发患者,后续应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还是二次消融治疗?
钟敬泉教授:
随着消融技术的不断成熟,尤其是脉冲场消融技术的广泛应用,房颤消融治疗已从顶尖医疗机构逐步普及至二级医院,部分县级医院也具备成熟开展能力。尽管技术进步使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率显著降低,但仍存在一定复发比例。
术后复发主要与致心律失常的基质未得到有效控制有关。例如,房颤合并心衰、心房
因此,术后1-3个月内预防性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关重要。若患者在术后1-3个月后出现房颤或房扑,可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房颤具体情况等因素,考虑进行二次消融。
此外,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长期应用需遵循个体化原则,依据风险获益比进行评估。对于房颤消融术后患者,无论是选择长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还是二次消融,均需综合考量治疗的风险与获益,以制定最适宜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专家简介
钟敬泉 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心内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多伦多大学博士后
美国心脏学院Fellow(FACC)
美国心律学会Fellow(FHRS)
欧洲心肺复苏委员会成员(MERS)
房颤冷冻消融、WATCHMAN和LAMBRE左心耳封堵全球带教专家
国家心律失常介入专业培训基地主任、培训导师
国家卫健委心律失常介入诊疗网络直报山东省负责人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心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
山东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房颤中心联盟主席
山东省心源性卒中防治委员会主任委员
擅长领域:经导管消融治疗各类快速性心律失常,其手术量与成功率在省内遥遥领先、位居全国前列
科研及获奖: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项,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51篇。获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主编著作1部,担任多个杂志编委,参与中国房颤治疗指南和左心耳封堵指南的制定。国家公派留学回国人员,山东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卫生系统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鲁卫工匠,山东省名医,青岛市特聘专家,青岛市拔尖人才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