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肝共济 · 2025 APPLE中国视角|樊嘉院士深度访谈:全球视野下的肝癌多学科诊疗新时代
2025-07-16
关键词: 2025 APPLE 肝癌

2025年7月11日至13日,第15届亚太原发性肝癌专家联盟年会(APPLE)在日本神户隆重举行。本次会议以“A new era in 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for liver cancer”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亚太、欧洲、非洲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肝胆肿瘤领域顶尖专家,围绕肝癌流行病学特征、预防策略、诊疗进展及区域差异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值此契机,医脉通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围绕肝胆肿瘤领域“机遇与挑战”等话题发表真知灼见并分享宝贵经验,为肝胆肿瘤的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指导,推动该领域持续进步。



肝癌领域从流行病学防控到精准治疗的多维进展


医脉通: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本次APPLE大会有哪些突破性进展?这些新进展将如何重塑未来肝癌领域的“版图”,引领行业新趋势?


樊嘉院士:


本次APPLE会议覆盖了肝癌防治领域全方面的最新进展。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随着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丙肝相关肝癌发病率显著下降;而我国自2002年推行全民乙肝疫苗接种后,乙肝病毒携带率已从90年代的10%降至目前的1%左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导致的肝癌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呈现上升趋势。此外,早期诊断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甲胎蛋白(AFP)和异常凝血酶原(DCP)检测,还引入了5-羟甲基胞嘧啶(5hmC)、游离DNA(cfDNA)等新型分子标志物,这些标志物与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大幅提高了早期肝癌的检出率,进而提高手术切除率,最终提高肝癌总体生存率。

 

目前,我国肝癌治疗领域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虽然手术仍然是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主要手段,但我国约70%的患者初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针对这种情况,以PD-1/PD-L1抑制剂等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药物,以及靶向联合免疫等综合治疗方案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转化治疗领域的突破,通过药物联合方案使原本不可切除的肿瘤降期,最终获得手术机会,这已成为我国肝癌诊疗的重要研究方向,各中心的临床数据显示转化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正持续提升。此外,针对一线治疗失败患者的二线、三线治疗方案不断丰富,CAR-T细胞治疗等前沿疗法也在积极探索中。总体而言,当前肝癌防治呈现出预防成效显著、早诊技术革新、治疗手段多元化的特点,为中晚期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从肝胆大国到研究强国,中国交出理想答卷


医脉通:在亚太肝胆肿瘤诊疗体系中,中国在多学科协作、全程管理及转化医学方面,形成了哪些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化、标准化创新模式?在您看来,中国应如何更好地与亚太各国交流、合作,从而实现肝胆肿瘤诊疗技术与学术的互利共赢?


樊嘉院士:


我国是全球肝癌负担最重的国家,肝癌发病数占全球45%以上,且70%-80%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这一比例显著高于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等地区。但正是这样的临床需求,推动着我国肝癌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突破。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肝癌基础研究、转化医学和临床治疗领域发表了大量高质量论文,占全球相关研究的一半以上,多项成果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标志着我国肝癌研究已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在转化治疗方面,我国探索出了多种创新方案。对于肝细胞癌,通过介入治疗联合靶向、免疫治疗等综合策略,多项临床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效。不仅如此,胆管癌转化治疗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次APPLE大会口头汇报了一项我院开展替雷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及GEMOX方案的“靶免化”方案治疗的研究进展,成功使原本不可切除的胆管癌患者获得手术机会,相信这篇文章会尽快和大家见面。这些成果虽然还需要通过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但已展现出令人鼓舞的临床价值。未来临床研究的的开展在治疗方案设计时需特别注重三个关键点:提升生存获益、提高转化成功率、同时降低治疗毒副作用,通过这三个关键维度的持续攻关有望取得显著成效。

 

在国际合作方面,我国正与亚太地区开展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多中心临床研究。从早期临床试验到III期注册研究,这些跨国合作项目不仅加速了新药研发进程,更重要的是通过高质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为肝癌治疗提供了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这种国际合作模式既提升了我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也为全球肝癌防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前,我国肝癌领域专家学者正在这些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研究,推动肝癌诊疗水平迈向新的高度。

 

1.jpg

 2.png

樊嘉院士进行精彩演讲

*图片来源:专家提供

 

3.png

樊嘉院士与肝胆肿瘤领域专家合影

 

fjfjfjf.png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