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肌病的临床管理逐渐从单一的心功能改善转向多维度、个体化的综合管理,包括心衰治疗、
医脉通:近年来心肌病的临床诊疗模式发生了显著转变,请您结合诊断技术革新与治疗策略优化等,谈谈当前心肌病的诊疗现状?
田庄教授:
心肌病是一大类疾病,其下可细分为多种临床亚型,每种亚型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均存在差异。每种亚型心肌病的治疗原则也有所不同。
既往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手段相对匮乏,心肌病在
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影像学技术(尤其是核磁共振)的发展以及新型药物的研发,心肌病的整体诊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对心肌病探究的热度也不断提高。
首先,心肌病诊断,其对核磁共振、基因检查、心肌活检,甚至一些其他特殊检查的依赖性相对较高。近年来,随着之前一些遥不可及的高端检测手段的逐渐推广,临床医生接触和应用的可能性越来越高,从而使心肌病被发现和检出的几率增加。当然,我们仍需进一步提高对心肌病及相关检测方法的认识,以期能将相关结果更精准的用于心肌病诊断。
其次,心肌病的治疗和管理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有了新型治疗药物后,很多患者愿意到医院就诊,医生也乐意去为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并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目前,对于整个心肌病而言,应形成较为完善的诊疗流程,并进行综合管理,除进行心肌病治疗外,还应积极进行合并症及并发症的管理。
总体而言,近年来临床医生对心肌病的关注度提高,其会尽可能的识别心肌病并为其进行最好的治疗。
医脉通:随着新型药物和器械治疗的快速发展,心肌病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以
田庄教授:
心血管医生对肥厚型心肌病比较熟悉。既往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多进行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治疗,用药疗效因人而异,但整体治疗效果欠佳。
近年来,针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肌球蛋白抑制剂问世,室间隔减容策略也逐渐从传统的外科手术,发展出酒精室间隔消融、丽文术式及魏翔教授团队经心尖不停跳的室间隔减容术等,为心肌病患者提供了众多选择。然而,这些新兴治疗策略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时间并不长,其长期疗效、安全性,以及能否解决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多种问题,仍有赖于时间的进一步考验。
具体而言,每种治疗策略均有其适应证患者。例如,症状严重且同时合并二尖瓣疾病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或为其最佳选择,其可在进行室间隔减容的同时进行二尖瓣修复;合并症较多的患者,或无法耐受手术治疗,药物保守治疗或为最佳选择。对于适合进行多种治疗策略的患者,可根据多种非医疗因素(如患者意愿、长期药物应用的费用问题等)来综合考量,以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总体而言,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现有新兴治疗策略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在临床实践中患者到底适合进行哪些治疗还应进行多方面考量(如症状、耐受性、患者意愿及费用问题等)。
医脉通:您认为,心肌病诊疗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对于心肌病领域的未来发展,您有何展望?
田庄教授:
当前心肌病诊疗仍面临两大核心挑战:
第一,诊断层面。多数患者尚未得到精准诊断,治疗更无从谈起。为此,在临床实践中应首先加强心肌病知识普及;其次,人工智能(AI)技术可以整合患者症状体征、基础检查结果及超声影像学等多维度数据,以提高心肌病的早期识别和诊断率,尤其是对于罕见类型的心肌病。
第二,治疗层面。尽管近年来在心肌病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些新型治疗策略涌现,但总体而言多种心肌病仍没有根治策略。例如,对
专家简介
田庄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主任
1
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专项任务、北京自然科学基金。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衰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心血管精准医学与罕见病学组副组长等。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