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心衰患者该如何管理?ACC最新科学声明给出解答!
2025-07-04 来源:心在线
关键词: 肥胖 心衰

肥胖与心力衰竭(HF)的共病现象日益普遍,且对患者预后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新型抗肥胖药物(AOM)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GLP-1双重受体激动剂在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合并肥胖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疗效,心衰合并肥胖的管理策略正经历一场范式转移。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于2025年发布的《成人心力衰竭患者肥胖管理科学声明》系统梳理了这一领域的最新证据、诊断评估方法、治疗策略及未解难题,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决策框架。本文旨在深入解读该声明的核心要点,助力各位同道快速掌握精髓,提升临床实践水平。


1751635029116247.png


一、肥胖与心力衰竭:日益严峻的双重流行病学负担


肥胖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特征在于异常或过度的脂肪累积,对健康构成负面影响,包括显著增加HF、冠状动脉疾病和卒中的风险。


1.流行病学现状与趋势


肥胖患病率:2017-2020年,美国成年人肥胖(BMI≥30kg/m²)患病率高达41.9%,预计到2050年将进一步攀升至60.6%。


心力衰竭患病率:HF患病率亦呈上升趋势,预计将从2024年的约690万例增至2050年的1140万例,占美国成年人总数的3.8%。


HF患者中的肥胖:肥胖在HF患者中极为常见。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2015-2018)数据显示,64.2%的HF参与者自报存在肥胖。在2018年因HF住院的患者中,HFrEF(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的肥胖检出率为23.2%,而HFpEF患者则高达32.8%。


2.病理生理关联与风险分层

肥胖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心血管系统,包括增加血容量、导致左心室肥厚、诱发胰岛素抵抗、系统性炎症以及心外膜脂肪浸润等,从而加重心脏负荷并损害心肌功能。


风险倍增效应:流行病学数据显示,BMI每增加4kg/m²,HF的发生风险增加1.2倍,且这种关联在HFpEF中更为显著。


人群归因分数(PAF):肥胖对HFpEF的贡献高于HFrEF。在美国黑人女性中,肥胖对HFpEF的PAF可高达40.4%,远高于白人女性的22%。这提示肥胖在特定族裔和性别群体中是HFpEF更重要的驱动因素。


3.临床预后影响与“肥胖悖论”

肥胖HF患者通常表现出更重的症状负担、更低的运动耐量、更差的生活质量以及更高的住院率。然而,肥胖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复杂的“肥胖悖论”现象。一项荟萃分析显示,体重不足(BMI<25kg/m²)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40%,而超重和肥胖与死亡风险无显著关联。另一项排除了药物或减重手术导致体重下降的荟萃分析发现,非意向性体重减轻≥5%与死亡风险增加75%相关。这提示临床医生在管理肥胖HF患者时,需个体化评估,避免过度或非意向性减重带来的潜在危害。


二、诊断与评估:从BMI到“临床肥胖”的新定义


传统的BMI诊断标准在个体化评估中存在明显不足,无法区分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易受种族、性别差异影响,且不能反映脂肪分布特征。


1.“临床肥胖”的新理念

2025年1月,《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委员会提出了“临床肥胖”的新定义,强调其作为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的本质:


临床肥胖:指由于脂肪过度积聚导致组织、器官或整个个体功能改变的慢性系统性疾病。

临床前肥胖:指脂肪过度积聚但其他组织器官功能保持正常的状态。


该委员会建议,诊断肥胖时,除了BMI,还应至少使用一种人体测量学标准(如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或直接测量身体脂肪(如双能X线吸收法,DXA)来确认脂肪过度积聚。仅对于BMI≥40kg/m²的个体,可假定其存在脂肪过度积聚。


2.多元化评估工具的临床适用性

在临床实践中,尤其对于BMI<35kg/m²的患者,采用更精确的脂肪测量技术可能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2.png


对于BMI≥40kg/m²的患者可直接诊断肥胖;对于BMI 25–35kg/m²区段且疑似肥胖的HF患者,应优先采用DXA或结合腰围/腰臀比等指标进行个体化诊断,以提高准确性。在HF患者容量状态波动时,动态监测腰围及BNP/NT-proBNP可辅助判断真性肥胖与水肿


三、治疗策略:从生活方式到药物革命与手术干预


管理肥胖HF患者需要多模态方法,声明的核心关注点为C期HFpEF患者,基于现有及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数据。


1.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是肥胖管理的基础策略。


运动处方: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结合阻力训练。

饮食模式:以DASH(得舒饮食)或地中海饮食为基石,钠摄入量控制在<3克/天。

减重目标:HFpEF患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实现5%–10%的体重下降,可显著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


2.抗肥胖药物(AOM)的突破

以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和GLP-1/GIP双重受体激动剂(如替尔泊肽)为代表的新型AOM,为肥胖管理带来了重大突破。


司美格鲁肽:在STEP-HFpEF和STEP-HFpEFDM研究中,司美格鲁肽使患者体重下降约13%,KCCQ(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评分提高7-9分,6分钟步行距离(6MWD)增加约20米。其在HFpEF人群中的适应证正在审评中,但已广泛用于心血管高危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

替尔泊肽:作为GLP-1和GIP双重受体激动剂,在SURMOUNTHFpEF试验(进行中)的中期分析中显示出超过20%的体重下降,提示其更大潜力。

使用要点与安全性:


HFpEF:AOM可考虑纳入一线体重管理方案。


HFrEF:目前缺乏随机对照试验证据,需警惕潜在的心率下降、胃肠道反应及肌肉量丢失。


联合SGLT2抑制剂:对于T2DM/HF患者,AOM与SGLT2抑制剂可能产生协同效应,但需密切监测脱水和低血压风险。


3.代谢/减重手术(MBS)与内镜治疗


MBS:小型观察性研究提示MBS对HFrEF和HFpEF患者均可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及代谢指标。术前需进行全面的心肺评估(肺动脉楔压<20mmHg),并在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或器械辅助患者中慎重选择。

内镜代谢减重疗法(EMBT):对于无法耐受全身麻醉的患者,EMBT可能提供一种替代方案。


四、循证要点与实践建议(作者工作组共识)


ACC声明强调,精准诊断、分层干预和连续随访是HF合并肥胖全程管理的关键。


1.评估流程


全面评估:HF合并肥胖患者初诊时,应进行全面的组织脂肪测量、功能容量评估(如6MWD)及生活质量评估(如KCCQ)。

风险分层:根据心衰类型、严重程度和肥胖程度制定个体化方案。


2.治疗路径


Step1:强化非药物干预(生活方式调整)3-6个月。

Step2:若BMI≥30kg/m²或BMI≥27kg/m²合并HF症状持续,启动AOM治疗。

Step3:BMI≥40kg/m²或≥35kg/m²合并重度HF症状,评估MBS/EMBT适应证。


3.监测与共病管理


定期监测:AOM治疗首年应每3个月评估体重、血压、电解质、肌肉量(通过BIA/DXA)。HF生物标志物(NT-proBNP)及容量状态应同步随访。

共病管理:优先选用SGLT2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β受体阻滞剂和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调控神经-激素轴。若使用利尿剂,应关注低血容量与AOM叠加的风险。


4.特殊人群考量


老年/肌少症患者:体重下降速率应控制在<1%/周,以避免肌肉量过度丢失。

妊娠期患者:禁用AOM。

社会健康决定因素(SDOH)不良者:应提供医保、营养与运动资源支持,避免加剧健康不平等。


五、证据空白与未来方向


尽管AOM在HFpEF中显示出巨大潜力,但仍存在诸多挑战和未解问题。


1.关键临床问题


HFrEF人群AOM随机对照试验:目前缺乏HFrEF患者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肥胖指标的优化:需要建立HF患者专属的体脂和腰围阈值,以更精准地指导诊断和治疗。

作用机制解析:AOM的心脏获益是纯粹依赖于体重减轻,还是存在直接的心肌代谢调节效应,仍需深入的机制学研究。


2.健康公平性挑战

AOM的年费用较高,可能导致弱势群体(如低收入、少数族裔)难以获得治疗。未来需要通过政策和系统保障,确保基于证据的AOM治疗能够公平可及,避免加剧现有的健康不平等。


3.未来研究重点


生物标志物探索:探索脂联素、瘦素等生物标志物能否替代BMI预测治疗反应。

数字化管理:可穿戴设备结合人工智能(AI)技术,助力远程监测体重与容量状态,提升患者依从性。

多学科协作模式:进一步完善心内科、内分泌科、营养科、运动康复科及外科的紧密合作模式,建立标准化的转诊和会诊流程。


结语


2025ACC科学声明为心力衰竭合并肥胖患者的管理带来了新的希望。它强调了精准诊断、分层干预和连续随访在全程管理中的核心作用。随着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新型AOM的崛起,心衰科医师需尽早熟悉其用药适应证、疗效评估与安全监测流程。通过准确的肥胖评估、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实施和监测,并联合营养、运动、外科等多学科力量,我们有望为患者提供个体化、可及的综合方案,从而显著改善心衰合并肥胖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状态,并可能减少心衰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2025 ACC Scientific Statem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Obesity in Adults With Heart Failure: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J Am Coll Cardiol. 2025 Jun 10:S0735-1097(25)06481-2. doi: 10.1016/j.jacc.2025.05.00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51211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