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D 2025微专辑
扫描二维码
可查看更多内容
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肿瘤性本质”已被揭示(详见上篇),但如何将这一认知转化为临床利器?本期,苏飞教授手握病理“显微镜”与分子“探针”,带我们直击诊断核心:从 H&E染色下的细微特征到免疫组化的铁证组合,从全身风险分层到靶向药物的精准制导。正如他所言:“皮肤科医生是精通
苏飞教授
的确,无论分子生物学如何发展,病理诊断始终是这类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和“法官”。作为皮肤病理医生,解读这类疾病的片子,既要严谨循证,有时也带有一点艺术性。我重点讲两种代表性疾病的关键点。
首先是
但是,光靠形态还不够,必须依靠免疫组化来最终确认。LCH的免疫组化“金标准”组合是CD1a 和 Langerin (CD207) 双阳性。同时,S100蛋白通常也是阳性的。看到这个组合,LCH的诊断就基本可以确立了。
其次,我们再看看Rosai-Dorfman病(RDD)。它的病理表现更有戏剧性。镜下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量巨大的组织细胞散在分布。而最最特征性的,是一种叫做“穿入现象”(Emperipolesis)的现象。你会看到,在这些巨大组织细胞的胞浆里,居然“住”着一些其他细胞,比如淋巴细胞,而且这些被“吞”进去的细胞看起来还活得好好的,没有被消化。这就像一个细胞“旅馆”,里面住着房客。
RDD的免疫组化特征也很有特点:它的组织细胞是S100和CD68强阳性的,但CD1a是阴性的。这一点是和LCH鉴别的关键。
你看,通过仔细观察细胞形态的细微差别,再结合关键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表达模式,我们就能像侦探一样,把这些复杂的组织细胞增生症精准地分离开来。这正是皮肤病理学的魅力所在。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因为诊断只是第一步,如何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治疗策略。对于LCH,我们有一套国际公认的风险分层系统,主要就是围绕这几个术语:SS、MS和RO。
SS (Single System),指的是单系统受累。也就是疾病只局限在一个器官系统里,比如只有皮肤受累,或者只有骨骼受累。
MS (Multi-System),指的是多系统受累,即疾病侵犯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系统,比如同时有皮肤和骨骼的病变。
仅仅区分单系统和多系统还不够,因为多系统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天差地别。所以,我们引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概念:
RO (Risk Organ),指的是风险器官。这特指三个器官:肝脏、脾脏和骨髓。
为什么这三个器官如此特殊?因为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一旦LCH累及了这三个器官并导致功能障碍,患者的病情往往非常凶险,死亡风险显著增高。所以,我们会把多系统LCH进一步细分为:
低危组:多系统受累,但没有风险器官(RO阴性)的累及。
高危组:任何累及了肝、脾、骨髓中至少一个(RO阳性)的多系统LCH患者。
因此,一个LCH患者确诊后,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搞清楚,他/她究竟是单系统还是多系统?如果是多系统,有没有风险器官受累?这个分层直接决定了治疗强度:单系统低风险的可能只需要局部治疗或观察;而多系统高风险的,则必须立即进行强有力的全身化疗或靶向治疗。
为了完成这个评估,我们通常需要做一系列检查,包括详细的体格检查,
苏飞 教授
当然可以。为了便于记忆和实践,我把它总结为“警觉-活检-联动”三步法。
第一步:临床高度警觉。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考验我们皮肤科医生功力的一步。当你在门诊遇到以下情况时,就要敲响警钟:
儿童或成人出现不典型的、多发的红褐色或黄色丘疹、结节,常规治疗无效。
成人眼睑出现面积较大的睑黄瘤样
任何年龄患者出现口腔黏膜溃疡、牙龈肿胀、牙齿不明原因松动。
当患者除了皮疹,还主诉一些看似无关的症状,比如骨痛、不明原因的多饮多尿、乏力、
第二步:皮肤活检确诊。 一旦建立了临床怀疑,就不要犹豫。下一步就是果断进行皮肤活检。取一小块有代表性的皮损,送
第三步:系统评估与多学科联动。 病理报告一旦确诊了组织细胞增生症,比如LCH,你的工作还没有结束。你需要立即启动系统性评估,判断疾病的范围。同时,这也是启动多学科诊疗(MDT)合作的时刻。特别是对于多系统受累或风险器官受累的患者,必须及时地将患者转诊或推荐给血液科、肿瘤科、内分泌科、影像科等相关科室的专家,共同制定后续的全面诊疗方案。
至于鉴别诊断,它的范围很广,主要取决于皮损形态。比如LCH的脂溢性皮炎样皮疹要和真正的脂溢性皮炎、
苏飞 教授
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治疗在过去十年也经历了一场革命,核心就是从“广谱轰炸”向“精确制导”的转变。
传统治疗在今天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对于局限性的病变,比如单发的骨LCH,局部刮除术或外用/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就可能治愈。对于多系统疾病,以长春碱联合泼尼松为代表的化疗方案仍然是儿童LCH的一线标准治疗。但传统化疗存在局限性,比如对某些难治性、复发性或特殊部位(如神经系统)的病变效果不佳,且副作用较大。
而真正的突破,来自于我们前面谈到的对MAPK通路发病机制的理解。既然我们知道了疾病的“引擎”是BRAF或MAP2K1这些基因突变,那么我们就可以设计药物去直接关闭这个“引擎”。这就是靶向治疗的理念。
目前,两类靶向药物已经彻底改变了治疗格局:
1.BRAF抑制剂:代表药物是维莫非尼(Vemurafenib)和达拉非尼(Dabrafenib)。它们专门针对BRAF V600E突变的患者。在这些患者中,尤其是那些病情危重或对化疗无效的,BRAF抑制剂的疗效非常惊人,起效迅速,缓解率很高。
2.MEK抑制剂:代表药物是曲美替尼(Trametinib)和考比替尼(Cobimetinib)。MEK是BRAF的下游,所以抑制MEK的“开关”,同样能阻断整个通路的信号。MEK抑制剂的优势在于,它不仅对BRAF突变的患者有效,对于那些携带MAP2K1、ARAF、KRAS等其他MAPK通路上游突变的患者,理论上都可能有效,适用范围更广。
这种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医疗,是目前治疗难治性、复发性或高危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核心策略。它不仅疗效显著,而且为患者提供了毒副作用更小的化疗替代方案。未来的方向,将是进一步优化这些靶向药物的应用,比如探索最佳的用药时机和疗程,研究联合用药以克服耐药,并寻找MAPK通路以外的新的治疗靶点。
苏飞教授
很高兴能与各位皮肤科同道进行这次深入交流。我想强调的是,作为皮肤科医生不是只看皮疹的医生,而是精通皮疹识别的内科医生,需要具有整体观念。面对组织细胞增生症这类可能有上百种亚型的复杂疾病,一块看似普通的皮疹,可能并非小事,而是深层“冰山”的一角。因此,我们一定要敢于怀疑、勤于活检、善于协作,将皮肤病理的慧眼与分子时代的利器相结合,我们就能在这类罕见病的诊疗中扮演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做到早期预警,真正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命质量。
审核专家:苏飞教授
专家简介
-苏飞 教授-
武汉市第一医院
博士,副主任医师
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皮肤病理国际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病理学组成员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皮肤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病理学组、甲病学组、皮肤肿瘤学组、远程医疗及人工智能学组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皮肤医学分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皮肤肿瘤专业委员会皮肤病理委员会委员
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皮肤罕见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及疑难罕见疾病的诊疗,皮肤病理诊断及美容激光治疗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