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颅磁刺激(TMS)技术在
TMS 原理与效应
推荐意见1:(1)TMS 临床诊疗选用强磁型TMS 设备(1~3 T),浅部靶点选用圆形和8 字形线圈,深部靶点选用H 线圈(Ⅰa 级证据,A 级推荐);(2)rTMS、iTBS 和sTMS 为临床常用刺激模式(Ⅰb级证据,A级推荐);(3)首选靶点为DLPFC,次选靶点为PPC、M1(Ⅰb 级证据,A级推荐);(4)TMS 治疗效应评定还需综合考虑操作完成质量、药物应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Ⅲb 级证据,B级推荐)。
TMS 在pDoC患者意识等级评估中的应用
推荐意见2:使用TMS 评估pDoC 患者意识水平等级时,宜使用8 字线圈,sTMS 模式,刺激靶区首选L-DLPFC,次选R-DLPFC,其他可选靶区包括SFG、SPL;参数设置为100~160 V/m皮层表面电场强度或80%~120% RMT,脉冲数200~400 个/次,时间间隔2.0 s;采用TEP 及相关指标(PCI、PCIst 等)评定pDoC患者
TMS 在pDoC治疗中的应用
推荐意见3:使用TMS 改善pDoC 患者意识水平时,建议使用8 字、圆形线圈,刺激靶区首选LDLPFC,次选R-DLPFC,其他可选靶区为PPC、M1等;刺激频率为10 Hz 或20 Hz,强度为80%~120%RMT;刺激脉冲1 000~3 000 个/次,5~6 次/周,刺激4~6 周,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疗程次数。治疗中及结束后定期进行CRS-R量表评定、神经电生理及脑成像等客观检测与评估(Ⅰb 级证据,A 级推荐)。
推荐意见4:使用TMS 治疗pDoC 运动与吞咽障碍时,建议使用8 字、圆形线圈,5~20 Hz rTMS 或iTBS 刺激,首选双侧M1(肢体运动区、咽肌、舌骨上肌群及食管代表区),其他可选靶区为S1、PM;刺激强度为80%~120% RMT,刺激脉冲600~2 000 个/次,5~6 次/周,刺激4~6 周,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疗程次数(Ⅰa 级证据,A级推荐)。
安全应用与注意事项
推荐意见5:单侧颅骨缺损者,优先选择健侧靶区进行治疗,避免直接于缺损区域上治疗;双侧颅骨缺损者,推荐选择非缺损区域的靶区进行治疗,如PPC(Ⅳ级证据,C级推荐)。
推荐意见6:pDoC 患者存在
推荐意见7:(1)植入DBS 设备的pDoC 患者不推荐使用TMS(Ⅳ级证据,C级推荐);(2)存在颅骨修补材料时,推荐对侧或非修补区域刺激(Ⅳ级证据,C级推荐);(3)脑室分流术后患者,TMS 治疗时不应直接作用于分流泵上方,治疗结束后需确认分流泵档位及功能(Ⅲb 级证据,B级推荐);(4)存在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