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ML淋听·大咖之言 | 李小秋教授:从ICML进展看淋巴瘤的分类、病理与基因检测的协同突破
2025-07-03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淋巴瘤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第18届恶性淋巴瘤国际会议(18-ICML)于2025年6月17日至21日在瑞士卢加诺盛大启幕。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专家学者将齐聚一堂,围绕恶性淋巴瘤的前沿研究成果、创新治疗策略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深入探讨与思想碰撞。与会期间,医脉通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小秋教授接受采访,从中国学者视角解析淋巴瘤分类更新、病理诊断突破与基因检测应用的国际进展。



医脉通:


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参与ICML会议,您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李小秋教授:


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与ICML会议,我最深切的体会是,这一全球唯一聚焦淋巴瘤的顶级学术盛会,见证了中国学者从早期以参会学习为主,到如今深度参与并引领学术前沿的跨越式发展。十多年前首次参会时,中国代表团规模尚小,多以听众身份参与;而近年数据显示,中国学者的投稿量已与美国近乎持平(美国占25%,中国占24%),且研究论文质量显著提升,大量研究被选为大会主旨报告、分会场口头报告及壁报展示。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与国际淋巴瘤大会联合举办的专题会议中,中国专家系统分享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的诊疗经验及新药研发成果,充分彰显了中国在淋巴瘤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临床创新实力。这种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不仅是中国淋巴瘤学科飞速发展的缩影,更让我们对未来深度参与国际学术体系建设充满信心。


医脉通:


近几年淋巴瘤在分类框架、新增疾病等方面有哪些关键调整?这些调整对临床规范化诊疗和个体化治疗有何指导意义?


李小秋教授:


淋巴瘤的分类体系中,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一直被视为行业金标准,该分类大约每五年更新一次,以纳入最新学术成果。作为2022年第五版WHO淋巴瘤分类更新的专家组成员,我亲历了这一版分类体系的重要调整。首先,在肿瘤分类框架上进行了系统性优化,不仅新增了若干新界定的疾病类型,还首次将具有重要临床鉴别意义的反应性病变及肿瘤样病变纳入分类体系,如Castleman病和IgG4相关硬化性病变等。这些病变的纳入,有利于临床精准识别、处置此类疾病。


其次,针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小B细胞类肿瘤等常见疾病,本次更新全面整合了分子生物学研究新进展与部分临床实践数据,使分类标准更贴近现代精准医疗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WHO 分类体系始终保持动态更新机制,随着基础研究与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第六版分类更新将进一步纳入更多创新内容,持续为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与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指引。


医脉通:


您今年在ICML会议上是否有关注哪些病理相关话题或进展?请您和大家分享一些病理相关的创新或争议性的观念。


李小秋教授:


本次淋巴瘤大会在病理领域的研讨内容颇为丰富。既往淋巴瘤病理分类主要侧重于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分析及遗传学特征,而当下对肿瘤分子生物学水平的改变愈发关注。大会主旨报告、分会场研究汇报及闭门会议均聚焦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分型问题。此前,国外多个研究团队已提出不同的分子分型概念,尽管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术语体系,但该领域的应用前景已十分明朗。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临床学者已基于分子分型设计临床研究,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牵头的全国多中心研究引发国际广泛关注——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将西方提出的分子分型理论应用于临床试验。


需强调的是,作为病理医生,我们应当认识到:基因层面的研究固然重要,但绝非肿瘤诊断的全部。肿瘤诊断需要综合整合肿瘤的遗传学特征、蛋白表型、组织形态学改变及关键的临床特征。当前存在一种“唯基因论”的倾向,即认为癌症仅是基因病,掌握基因信息即可完成诊断,这种观点存在局限。事实上,许多疾病虽具有相同的遗传学改变,却因蛋白表型、组织形态及临床特征的差异而被赋予不同命名,且生物学行为也截然不同。这正是第五版WHO分类暂时未将基因分型纳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型体系的原因。本次闭门会议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遗憾的是,尚未达成共识,预计即使第六版分类也难以提出统一的分类框架,可能仅会引用现有的几种分型体系,还需要血液学者在研究和临床实践中逐步磨合。本人关注点在于,此类分型方案能否切实改变临床实践 —— 若能通过个体化干预提升特定分子亚型患者的生存质量或治疗效果,方为有价值的分类体系,这也是医学研究服务于患者的根本宗旨。


另一热点话题是液态活检技术。近两年来,欧洲等西方国家在此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传统上,肿瘤经免疫化疗后的疗效评估多依赖PET-CT等影像学手段,但部分肿瘤的糖代谢水平并不能真实反映治疗反应。因此,西方学者现多结合ctDNA突变检测或基因重排分析,以界定治疗后的微小残留病灶(MRD),进而实现危险度分层及个体化治疗干预,这无疑是一项重要突破。遗憾的是,该技术在我国尚未广泛普及。六年前,我在参会时受欧美学者常规开展淋巴瘤基因检测的启发,回国后推动相关研究,目前国内部分中心已达到与国际持平的技术水平,可实现肿瘤遗传学数据的实时检测。本次会议目睹国外学者在液态活检领域的新进展,我计划回国后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以追赶国际前沿。但需明确的是,基于液态活检结果进行分层干预能否改善患者预后及治疗反应,仍是亟待验证的关键问题 —— 若能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期,将是该领域的重大进步。


此外,会议还涉及克隆性造血相关议题,包括早期克隆性T细胞、B细胞及浆细胞增生性病变的生物学特性探讨。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临床无症状的克隆性淋巴造血细胞增生性病变被发现,如何精准界定此类病变成为新的挑战。像前面提到的,基因改变并非恶性肿瘤的唯一判定标准,部分早期克隆性增生性病变虽存在基因突变,但并非恶性。因此,肿瘤诊断必须强调分子层面、临床层面及传统组织病理学层面的综合判断。综上,本次大会在病理领域的核心进展可概括为上述几个方向。


医脉通:


在淋巴瘤诊疗中,基因检测技术在国内各大中心的应用现状如何?


李小秋教授:


基因检测技术在国内淋巴瘤诊疗中的应用已进入实践探索阶段,多数大型医学中心及我院均已开展针对淋巴瘤的基因检测项目。该技术在部分病例的确诊与鉴别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危险度分层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分子层面的依据,目前已形成较为普遍的临床应用态势。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会议主办方所在机构尚未开展同类检测项目,相较之下,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应用已走在国际前沿。


1751522389115132.png

李小秋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副主任、淋巴造血病理专科负责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多学科综合诊疗组副首席专家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 专家组顾问暨病理学组组长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暨滤泡性淋巴瘤工作组 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淋巴造血系统病理学组顾问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血液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癌症基金会肿瘤防控与科普专家 

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医药行业协会血液医学转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WHO造血淋巴肿瘤分类》(2024)、《WHO头颈部肿瘤分类》 (2017、2023)、 《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2019、2025)及 《WHO皮肤肿瘤分类》(2023)章节作者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