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漆洪波,郝宇,重庆市妇幼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研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1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全球疾病负担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疾病负担在全球范围内存在显著差异。在高收入国家,其发病率介于1%~4%,而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其发病率可能更高,但由于数据收集系统的不完善,确切发病率尚不明确[1]。一项针对南亚地区的汇总分析显示,妊娠妇女中心脏病的患病率为1.46%[3]。另一项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筛查研究表明,约有1.7%的孕妇被诊断患有心脏病[4]。在美国,患有心脏病的女性妊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00—2010年,妊娠期
在病因构成方面,先天性心脏病在发达国家妊娠合并心脏病的病因中占据主要地位。在西方国家,由于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发展,先天性心脏病在妊娠合并心脏病中的占比较高,可达80%,而在南亚地区,这一比例仅为18.1%[3,6]。相比之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疾病谱则以
2 妊娠合并心脏病相关孕产妇死亡现状
尽管全球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妊娠合并心脏病相关的死亡率却未呈下降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数据,全球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年的339/10万例活产下降至2020年的223/10万例活产[9]。从死因构成分析,孕产妇死亡传统原因如产科出血和感染的发生率呈现下降趋势,而妊娠合并心脏病相关死亡率却持续上升。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严重心脏并发症包括
妊娠合并心脏病已成为孕产妇死亡的首要间接原因,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在我国也呈现类似趋势。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妊娠合并心脏病在我国孕产妇死因中的顺位从2000年的第4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2位[13]。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2000—2018年,产科出血一直居于城市孕产妇死因的首位,但2019年数据显示,妊娠合并心脏病已成为城市地区首位死因,在农村地区则位居第二,与
3 影响妊娠合并心脏病相关孕产妇死亡的风险因素
心脏病孕产妇的死亡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心脏病类型及严重程度、孕产妇个体特征、合并症、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医疗资源配置等。其中,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不同心脏病类型的孕产妇结局存在明显差异,心肌病孕产妇的死亡率最高(2.4%)[7]。严重的心脏瓣膜疾病、心力衰竭以及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等,均与较高的死亡风险相关。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的孕产妇死亡风险增高[7]。此外,既往心血管事件史(如心肌梗死、卒中等)以及产科并发症(如子痫前期/子痫、
4 妊娠合并心脏病相关死亡的预防及建议
通过加强孕前评估、优化产时和产后护理、提高医护人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可有效避免1/4以上的孕产妇心脏病死亡[5]。因此,建立系统化的预防干预策略对于降低妊娠合并心脏病相关孕产妇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孕前风险评估是降低妊娠合并心脏病相关死亡率的一级预防关键措施。建议对所有计划妊娠的女性进行全面的孕前检查和心脏病风险筛查。对于已知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应在孕前进行充分的病情评估,包括但不限于心功能状态评估、药物方案优化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加强孕期管理和监测是保障母儿安全的重要措施。妊娠期特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显著负担,故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预防心衰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心脏病孕产妇病死率的关键。对于高风险孕妇,建议增加产检频率,定期进行
加强基层医务人员能力建设是降低妊娠合并心脏病相关死亡率的重要策略。建议在基层医疗机构实施系统化的培训计划,重点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对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识别和管理能力。强化对妊娠期心血管生理变化特征的理解,以提高其鉴别诊断能力。通过定期开展模拟训练和病例讨论,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对高危孕产妇的识别准确率。同时,建议建立区域化转诊网络和远程会诊平台,以提高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早期诊断率和规范管理水平。
产后密切监测是妊娠合并心脏病风险防控的关键环节。产后不应被视为风险的终点,产后6个月内心功能恶化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6]。因此,建议对高危妊娠合并心脏病的产妇实施个体化产后管理方案,建议在产后第1周内进行首次心功能评估,定期监测症状和体征,必要时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生物标志物[如脑钠肽(BNP)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对于围产期心肌病患者,应重点关注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恢复情况和心律失常风险。产后抗凝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特别是机械瓣膜置换和
5 结语
妊娠合并心脏病已成为产科领域面临的重大临床挑战,并逐渐演变为威胁母儿安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这一现状不仅直接影响孕产妇个体的生命健康安全,更对全球人口质量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构成潜在威胁。基于此,建立系统化的妊娠合并心脏病监测体系并制定规范化管理指南显得尤为重要,其核心在于将风险评估和干预措施全面贯穿于孕前咨询、孕期管理、产时监护及产后随访的全周期管理过程中。同时,通过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系统整合多模态数据,构建具有高预测效能的风险评估模型,进而优化危险分级体系并制定精准化的个体管理方案。未来的工作重点应包括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能力建设、完善危重症救治网络体系、推行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建立标准化的临床管理路径,并加强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合作,从而为降低妊娠合并心脏病相关孕产妇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实践指导。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漆洪波:参与起草或修改文章关键内容、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郝宇:参与起草或修改文章关键内容
参考文献 略
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年6月 第41卷 第6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