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精读丨男性乳腺癌:被低估的“沉默杀手”——临床诊疗与未来挑战
2025-06-27 来源:医脉通乳腺肿瘤
关键词: 男性乳腺癌

男性乳腺癌(MBC)仅占乳腺癌病例的1%,虽罕见但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女性乳腺癌(FBC)发病率约为男性的70-100倍,且男性确诊时多为晚期,预后更差。因缺乏男性特异性临床研究,现行诊疗指南多基于女性数据,存在显著的治疗局限性。本文上篇综述了MBC和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文献精读丨男性乳腺癌:被低估的“沉默杀手”——流行病学迷雾、遗传密码与分子机制全解析,下篇将聚焦于其与女性乳腺癌在分子机制上的异同(包括基因组学和肿瘤特征),临床特征、症状和诊断方式,总结治疗方案,并讨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男性乳腺癌临床特征与组织病理学特点


MBC以浸润性导管癌(>90%)为主要组织学类型,而小叶癌仅占1.5%(女性为>10%),这与男性乳腺组织缺乏末端小叶密切相关。MBC约10%为原位癌导管癌和小叶原位癌。MBC激素受体高表达特征显著,雌激素受体(ER)(80-90% vs 女性75%)、孕激素受体(PR)(73-81% vs 女性65.9%)阳性率显著高于FBC,提示可能具有更好的内分泌治疗获益;MBC中HER2过表达率(~5%)则低于FBC(~15%),约15%的病例经免疫组化检测呈HER2阳性,其中免疫组化3+者均经FISH验证,需注意转移灶与原发灶HER2状态可能不一致。目前BRCA1/2突变相关MBC免疫表型特征尚不明确,但BRCA2相关MBC多表现为高组织学分级且与HER2过表达显著相关,提示其可能具有侵袭性表型特征。


男性乳腺癌影像学检查


由于男性乳腺癌发病率极低,不建议进行常规乳腺靶筛查,且目前尚无针对男性乳腺的特异性影像学诊断方法。尽管男性乳房体积较小,临床发现乳腺异常时,首选影像学检查仍为双侧头尾位(CC)及内外斜位乳腺X线照片,必要时可辅以切线位、局部压迫位、反向头尾位或放大摄影以提升诊断效能。若X线检查结果不明确,超声(US)可作为评估乳腺病变的精准工具,推荐使用高频探头超声进一步探查X线难以显示的深层区域。值得注意的是,因男性乳房体积过小,无法实施X线引导活检。


男性乳腺癌临床特征、诊断及预后


MBC典型表现为乳晕后无痛性肿块,伴乳头内陷/溃疡或腋窝淋巴结肿大者需警惕。其与男性乳房发育症无明确关联。预后与肿瘤分级相关(与女性相似),而HER2状态与总生存率的关系存在争议;BRCA2突变、高分级、PR/HER2阴性及ER缺失提示预后不良。超40%的MBC患者初诊即为III/IV期(与乳腺实质少、认知不足致胸壁早期浸润相关),建议对可疑病灶先行乳腺钼靶(灵敏度92-100%,特异度90%)联合超声评估,再行FNA或空芯针活检。当MBC腋窝淋巴结转移率>50%时,腋窝区域的超声检查可辅助分期。IV期MBC中,PR阳性、年龄<65岁、肿瘤≤2cm或存在手术史者预后更差。尽管多数男性乳腺病变为良性,但放射科医师在识别可疑肿块及活检决策中仍至关重要。


男性乳腺癌鉴别诊断要点


1)男性乳房发育症:最常见的男性乳房疾病之一,发病率达65%,典型表现为50-80岁男性乳晕下可移动柔软的肿块,急性期可能有触痛,X线表现为结节型腺状/树枝状/弥漫性腺状,边界模糊。

2)假性乳房发育症:通常表现为单侧无明显肿块,与肥胖、脂肪沉积有关。

3)乳腺炎、乳腺脓肿:特征表现为红肿热痛伴皮肤增厚,X线可见乳腺增大及小梁改变,易与乳腺癌混淆。

4)创伤性脂肪坏死:表现伴或不伴有钙化的疼痛肿块,X线显示钙化致密影或透亮肿块。

5)囊肿破裂致炎性反应:X线可呈现类似癌性不规则边界,临床及影像鉴别困难,需活检确诊。


男性乳腺癌的局部治疗


MBC典型表现为乳晕后无痛性肿块,伴乳头内陷/溃疡或腋窝淋巴结肿大者需警惕。其与男性乳房发育症无明确关联。预后与肿瘤分级相关(与女性相似),而HER2状态与总生存率的关系存在争议;BRCA2突变、高分级、PR/HER2阴性及ER缺失提示预后不良。超40%的MBC患者初诊即为III/IV期(与乳腺实质少、认知不足致胸壁早期浸润相关),建议对可疑病灶先行乳腺钼靶(灵敏度92-100%,特异度90%)联合超声评估,再行FNA或空芯针活检。当MBC腋窝淋巴结转移率>50%时,腋窝区域的超声检查可辅助分期。IV期MBC中,PR阳性、年龄<65岁、肿瘤≤2cm或存在手术史者预后更差。尽管多数男性乳腺病变为良性,但放射科医师在识别可疑肿块及活检决策中仍至关重要。


结语与未来展望


关于MBC,其发病机制、影响及最佳治疗方案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研究以阐明其生物学基础、治疗风险与获益,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正计划开展一项前瞻性注册研究,旨在通过收集组织样本及诊疗过程数据,解决男性乳腺癌的关键临床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两项大型注册研究已发现男性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深入理解该疾病至关重要。


男性乳腺癌具有有利的受体表达特征(如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HER2的高表达),这使其成为内分泌治疗和HER2靶向干预的理想目标。已有明确证据表明,基因异常在男性乳腺癌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应为患者提供遗传性肿瘤咨询,以拓宽预防选择并评估其多部位癌症风险。随着对男性乳腺癌遗传与分子特征的持续探索,未来可能发现更多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当前研究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协调针对这一人群的前瞻性研究设计。若缺乏系统性合作,现有文献仍局限于小型试点研究或回顾性分析。加强对这一致命疾病的公众及医学教育,将有助于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并减少远处转移风险。由于患者认知不足常导致诊断延误,因此提高男性对乳腺癌的警惕性尤为关键。此外,辅助性全身治疗的作用仍需更多研究支持。未来需开展更多针对男性乳腺癌的专项研究,以明确最佳治疗方案。最后,关于体细胞表观遗传学改变的新发现,可能为特定亚型的男性乳腺癌提供精准治疗方向。

参考文献
1.Ray SK, Mukherjee S. Clinical aspect of male breast cancer: a burgeoning and unaddressed issue. Mol Biol Rep. 2025;52(1):452. Published 2025 May 13. doi:10.1007/s11033-025-10558-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