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 | Stahl教授谈精神药理学的教与学
2025-06-20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编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作者:Joseph F. Goldberg, MD, Stephen M. Stahl, MD, PhD, DSc (Hon)


医学教育在过去几十年内不断演进,公众对静态说教式教学的不满催生了案例/问题导向学习,以及诸如翻转课堂之类的教学创新。这些变化的精髓在于使学习者在获取新知识时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主动学习可将知识留存率提高 40%。认识到这一点,现代医学教育者已不再单纯依赖传统的苏格拉底式提问,而是在讲座中融入听众互动环节。


千禧一代(1981-1996年出生)和Z世代的平均注意力维持时间约为 6-12 秒,且倾向于数字多任务处理;普遍观点认为这些年轻群体主要通过信息片段,或更适应此类方式进行学习。有学者观察到,学生课堂注意力常在 10-15 分钟后下降。然而,研究表明主动学习的成效关键不完全取决于内容的简洁性,而更在于教育者能否有效激发听者参与。


如今投身住院医师教学工作的同仁们可能都已意识到,优秀讲授技能的培养在学术界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识别并推广那些能创造引人入胜且影响深远的教学的要素,这对我们的学科未来至关重要。美国临床精神药理学会 2025 年年会的一个核心议题正是如何以饱满热情教授精神药理学。本文其中一位作者(Stephen M. Stahl)荣获了 ASCP 首届 Henry Nasrallah 临床精神药理学教育杰出奖,并在会上发表演讲。


这场题为《培养精神药理学教育者:应以内容、讲者还是学员为重?》的演讲强调,卓越教学的核心必须始终聚焦于学员。然而,实现此目标需要讲者与内容通力协作——以学员现有认知水平为起点,通过其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内容,并激发其兴趣。讲者必须巧妙地将学习者的动机从“这个东西会考吗?”转移到“这个知识对我的病人有帮助吗?”之上;更理想的情况是,如同魔术师一般无可抗拒地激发参与者的求知欲,让他们渴望了解背后的机制原理。


名师如何让教学内容鲜活生动、引人入胜?部分答案在于经典条件反射原理。知识材料与强烈的情感体验相关联时,往往会形成鲜明的印记。那些令人全神贯注的演说家和构建沉浸体验的叙事大师,实际上运用的是可称为“边缘系统参与式学习”的技术——通过激活相关脑区,将知识信息与高情感效价绑定。这种做法能创造令人难忘的高峰体验。


我们从学习理论的视角出发,尝试对恐惧的条件反射做如下改造:当一个人经历负面威胁事件后,恐惧神经回路的激活会使创伤内容形成系列编码记忆,这正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再体验现象的形成机制——大量习得或“过度习得”的细节会汹涌再现。然而,如果不去将知识内容与恐惧神经回路(如查房时的“拷问式教学”作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加以绑定,而是与极度积极的情感效价结合呢? 与未搭配情感刺激的纯事实内容相比,这种学习方式能以更生动精确的细节实现知识的登记与提取。没有人会遗忘那些造就难忘记忆的体验细节,毕竟它本身就是“难忘”的。


以上与精神科住院医师高效学习精神药理学有何关系?关系重大。现代精神药理学临床教育者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原始事实信息巧妙地与学员全身心的智力和情感投入相结合。这项任务不同于“把蔬菜藏到奶酪酱里边”这种小伎俩,但提升知识“适口性”的理念确乎异曲同工。


这也回归到了教育必须真正以学员为中心的理念。Albert Mehrabian 提出的“7-38-55沟通规则”指出,语言文本仅贡献学习效果的7%,38%来自语速、音调变化和语气,而剩余的55%则源于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因此,想让临床精神药理学教育传递能被长期保留的知识,讲者可能需要借助构建沉浸式叙述技巧,来锁定学习者的高度注意,或营造一种能激发边缘系统参与的求知状态。


那么内容呢?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概念性知识与纯粹事实性的信息。想要理解神经可塑性等概念性内容,或理解突触传递机制,或酶抑制与竞争性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运用更具象的术语阐释特定系统中关键元素的角色作用会很有帮助。此时,类比与拟人化手法便可以派上用场。


例如:“想象神经递质微粒穿越神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受体对接,恰似水中的舰队选择性或随机停泊在不同码头——这分别解释了药效学效应与不良反应。进一步设想,通过抑制再摄取,阻断递质返回突触前原始位置的通道,如 5-羟色胺多巴胺转运体,那么无处可归的舰队只得被迫在港口间额外往返,通过延长作业时间有效提升了传递效率。” 


如果这支“舰队”恰好停泊在了突触后膜上的那些理想的对接位点,如 5-羟色胺系统中的 5-HT1A 或 5-HT7 受体,而没有强行激活那些会诱发不良反应的受体,如导致恶心反应的 5-HT3 受体(“抵达恶心之城”),或诱发激越和性功能障碍的 5-HT2A 受体(“抵达激越和性功能障碍之城”),即没有造成附带的损害,那就更完美了。


重复的力量


重复是一项已被证明极其有效的技巧,可以显著强化知识驻存与记忆巩固。学习者面对海量内容进行筛选、识别不同内容关联度的同时,还需要构建连贯框架以理解可能有难度的概念。如果学员真正关注所学内容且学习动机强,那么学习效果会显著增强。在此,我们重申成人学习的四项关键原则:


1. 成人不主动寻求未被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2. 成人不会与自己认可的数据辩论较劲*。


3. 学习的效果唯有通过行为改变才能真正显现。


4. 对于一种已建立的行为,成人仅需接触一次素材即可促其强化;然而对于一种全新的行为,则需接触三次素材方能促使其采取行动。


*警惕邓宁-克鲁格效应:个体无法意识到自身的认知盲区,甚至坚信错误理解,并排斥修正错误认知。


恪守古训:“告诉听众你要讲什么,把内容讲清楚,然后总结你讲过的内容。”每次表达时最好稍作变化,最好能逐步增加与边缘系统相关的暗示(幽默?奇思妙想?点出初次接触时容易产生困惑的矛盾点或陷阱?)。哪怕只是简单提一句,“这是真正重要的部分,我再强调一遍”,都会很有效。或者更好的是,“这部分内容可能令人困惑,让我换种方式再讲一讲。”保持谦逊低调大有裨益(“我费了很大的劲才想明白,抑制一种抑制剂为什么可以增强神经传递。让我们换个角度看看 GABA-谷氨酸的相互作用,你们理解了就告诉我。”)


最理想的方式是:“看看谁能把这个道理给我解释明白”,或者“你会如何向一个初级学员解释清楚这个概念?”后一种方式几乎体现了罗杰斯式的积极倾听过程——学员的任务是力求准确理解所学内容,而讲者的职责则是尽可能清晰地传递关键信息。试想心理治疗中那些叙述连贯表意清晰的患者,以及支离破碎词不达意的患者,哪类患者更容易激发医生的参与度,更好地与患者协作及理解患者。


“意识能力四阶段模型”(通常被视为 De Phillips 等的贡献)描述了学员如何从没有察觉到自身知识空白,到藉由经验认识到这些不足,再经过迭代学习最终发展出驾轻就熟的专业能力的过程。图 1 展示了这一概念的改进版本,强调了讲者作为引导者的角色。



1.jpg

图1 意识能力四阶段模型


如图 1 所示,“无意识的无能者”是最初懵懂无知的学习者。他们尚未意识到自己已知与未知的分野,能力处于起步状态。讲者首先要揭示关键问题,激发学员的兴趣与好奇心(“你肯定不知道箱中人体切割术吧?想见识一下吗?”)。


当“有意识的无能者”被吸引后,他们会开始体察与自身处境相关的核心问题或现象(“这个是怎么做到的”)。只有当学员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并产生浓厚兴趣时,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发生。


随后,“有意识的有能力者”会尝试模仿他们自认为观察到的内容。虽然天赋无疑能带来一些帮助,但资深的讲者还是需要通过传授准确的专业知识(“想学习箱中人体切割术的诀窍吗?”)来引导学员突破认知边界。


优秀的讲者会清晰地阐述问题;反复讲解;变换视角重复阐释;调动边缘系统参与到学习中;然后,继续重复教学。 这或许是“看一次,做一次,教一次”的加长版,只不过多了几分花哨。


重复练习能将陈述性记忆(即需要在大脑中逐步默念操作步骤,就像初学开车时那样)转化为程序性记忆(不再需要有意识地完成每个步骤)。例如,经过足够的练习,几乎所有人都能无需思考就能把车开走,或是演奏乐器,或是自如地进行语言转换。反复练习能让人最终达到“无意识胜任”的境界,这也是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的必经之路。


现在,让我们探讨一种应用于教学技术的学习与记忆层级结构,即经典的学习金字塔(图 2)。该模型由美国国家训练实验室研发,指出被动听讲是最低效的知识获取与留存方式,而让学员主动教授他人则是最为高效的学习方式。请注意这一过程中学员的主动参与度逐步提升的关键节点。


2.jpg

图2 学习金字塔


运用隐喻手法(“想象一下,你奖赏回路中的 D3 受体被这个清单中结合力最强的部分激动剂所浸透,与多巴胺紧密结合了”),或将机制性的问题转化为工程学的挑战(“如果要通过 5-羟色胺能环路放大焦虑,当你下调突触前 5-HT1A 自身受体并激动突触后同类受体时,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都可以显著提升教学内容的记忆留存效果。


那么枯燥的事实性内容呢?某种程度上,这类内容对教师和学员而言反而最容易处理——只需要坦率地承认,某些内容就是需要机械记忆或功能配对(例如,“这些是所有已知的 5-羟色胺受体的名称、分布位置及功能。记住它们就像记住运动队队员的名字,并将名称与其功能联系起来”)。这种直白的坦率会让师生双方都感到轻松。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能及时获取到标准化的信息(例如,“没人能记住所有 CYP450 酶的底物、诱导剂和抑制剂,这正是 Flockhart Table 这种工具存在的意义”)。


教育资源与师资培训


除了教学本身的艺术外,扎实的事实性知识基础是理解临床精神药理学的重要基石。新的药物不断涌现,新的作用机制陆续被发现,药物相互作用的微妙信息层出不穷,解离常数需要解读,特殊人群需要特殊考量,给药方案需要解释,而某些基本原理只需要死记硬背或理解即可(例如,零级动力学与一级动力学有何区别?叔胺类和仲胺类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差异何在?P-糖蛋白有何功能?)。ASCP 耗时数年开发了一套全新的、基于软件的、专家授课、人工智能赋能的新一代模式化课程体系,旨在帮助教学人员在住院医师培训的全过程中传授精神药理学知识。更多关于 ASCP 新一代模式化精神药理学课程的信息详见 www.edyou.com/ascp。


结语


卓越的临床精神药理学教育应以学员为中心;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通过清晰且极具吸引力的形式呈现令人无法抗拒的教学内容。


正如米其林三星餐厅的核心永远是食客体验,主厨的水平最终取决于顾客对其创造愉悦用餐体验的评价,这种体验能让人流连忘返。虽然要求教学内容本身清晰明确、符合逻辑叙事线索可谓标准过高,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要素只是成功学习的起点而非终点。学习临床精神药理学如同学习其他任何学科,必须有趣(must be fun)。它需要激活学员大脑中的想象游戏的神经回路。以上与清晰准确的事实信息相结合,教学人员就能创造出一种神奇的教学组合,令人难忘,铭记于心,并且有用。


信源:Goldberg JF, Stahl SM. How Do Psychiatry Residents Learn Psychopharmacology?. Psychiatric Times. June 12, 2025. https://www.psychiatrictimes.com/view/how-do-psychiatry-residents-learn-psychopharmacology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