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期
然而,新的治疗方案建立仅是起点,其安全性表现往往对治疗完整性十分关键。胸部放疗是
EGFR阳性Ⅲ期不可切NSCLC治疗路径初步确立
既往PACIFIC研究、GEMSTONE-301研究等在不可切除Ⅲ期NSCLC中显示出免疫巩固的显著获益2,3,但研究并未直接回答EGFR阳性人群中的疗效。在此背景下,LAURA研究与POLESTAR研究相继填补了EGFR阳性III期不可切除NSCLC在这一领域的空白。LAURA研究共纳入216例EGFR exon 19 del或L858R突变、接受CRT后无进展的III期NSCLC患者,随机进入奥希替尼或安慰剂组。主要终点显示奥希替尼组中位PFS为39.1个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5.6个月(HR 0.16,95% CI:0.10–0.24)1。POLESTAR研究则纳入了同样标准下的EGFR突变Ⅲ期NSCLC患者,使用阿美替尼作为巩固治疗药物。研究纳入147例患者,在BICR评估下,阿美替尼组中位PFS为30.4个月,对照组仅为3.8个月,HR为0.200(95% CI:0.114–0.352)4。两项研究的安全性结果均显示整体耐受性良好。在LAURA研究中,奥希替尼组常见不良事件包括
尽管LAURA与POLESTAR等研究均报道了整体可控的安全性,但既往有文献提示EGFR-TKI可能与RP风险升高相关9-11。随着这一新兴治疗模式在临床中的逐步建立,对肺部毒性尤其是RP的管理也成为一个重要挑战。
CRT后EGFR-TKI巩固治疗的RP风险挑战
随着EGFR-TKI逐步纳入Ⅲ期NSCLC CRT后的巩固治疗流程,其潜在的肺毒性风险亦开始受到关注。既往有研究提示,在接受胸部放疗的基础上加用EGFR-TKI,可能引发一种特殊类型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回忆性肺炎(RRP),并可能在某些条件下加重传统RP的发生风险9。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对160例接受TKI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其中7例(4.4%)出现RRP。其中,EGFR-TKI在放疗后90天内启动是RRP发生的风险因素,发生率高达21%,而超过90天则下降至2.1%。作者强调,虽然RRP总体发生率不高,但该事件主要集中在TKI重启后两周内,症状快速进展,病灶与原放疗靶区高度一致,提示放疗“记忆效应”可能通过EGFR通路激活被重新触发9。另一篇系统综述分析了文献中23例明确记录为RRP的案例,发现这些患者大多在放疗完成一段时间后、再度启用EGFR-TKI时发病。尽管大多数为1–2级,仍有约26%的患者出现≥3级不良事件。研究者认为该事件独立于放疗剂量学参数,而更与靶向药物本身相关10。
在机制层面,部分前瞻性研究也为上述现象提供了剂量-效应层面的背景。例如一项对159例NSCLC接受放疗后发生RP风险的评估发现,平均肺受照量(MLD)>16.1 Gy 和 V20>30% 是强相关危险因素 。若此类参数基础上再合并EGFR-TKI治疗,RP或RRP的风险可能进一步上升11。
但目前相关研究多为回顾性、小样本分析,仍需在大规模真实人群中持续积累安全性数据,并明确治疗间隔与序贯策略的最优安排。因此,本次ESTRO年会上发表的LAURA放疗方案与安全性结果更显宝贵。
LAURA研究RP发生率整体可控,奥希替尼巩固治疗未见RP风险增加
在EGFR-TKI相关肺部毒性风险尚存不确定性的背景下,LAURA研究于今年ESTRO年会首次公开了放疗方案与RP发生数据,为评估这一治疗模式的实际可控性提供了更明确的参考。本次发布的结果显示5,奥希替尼组与安慰剂组中分别有92%和85%的患者接受了同步CRT,其余患者接受了序贯CRT。放疗剂量统一为60 Gy ±10%(54–66 Gy),最常用(55%)的分割方案为30次/2Gy。肺剂量学参数方面,两组间基本一致,奥希替尼组与安慰剂组的MLD均为15 Gy,V20比例为26%,V5比例为54%和52%。
在所有报告的不良事件中, 仅RP与放疗直接相关。RP的总体发生率在奥希替尼组为48%,在安慰剂组为38%。RP事件以低级别为主,两组中均未观察到4级或5级RP。奥希替尼与安慰剂组患者的RP主要集中在放疗结束后2-3月内(中位发生时间:76 vs 81天),中位RP持续时间相似(547 vs 559天)(图1)。其中,RP导致治疗中断的情况较少:奥希替尼组为5%,安慰剂组为3%,并且发生RP的患者中,绝大多数(奥希替尼组87%;安慰剂组93%)能够继续或重新开始奥希替尼治疗,并且未出现RP复发。
图1 两组中RP发生时间与持续时间5
进一步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肺部V5比例<54%、调强放疗、CRT后疗效评估为SD或无法评估是RP发生的风险因素(表1)。这一结果强调,在进入靶向巩固治疗前,需对既往放疗参数及个体肺功能状态进行充分评估。
表1 奥希替尼组RP风险多因素分析5
总体来看,尽管奥希替尼组的RP发生率略高于安慰剂组,但本次发布数据显示RP总体发生率并不高,且均以轻中度为主,未观察到严重或致死事件;并且多数患者在接受对症处理后能够恢复治疗5。不过,研究者亦指出本分析仍存在一定局限,包括RP事件由研究者主观报告,缺乏独立影像审核,并且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对发生率评估带来偏倚;RP定义未能完全排除其他肺毒性因素的干扰;且部分放射性肺炎的持续时间尚未获得完整随访,需在后续分析中进一步确认1,5。
放射性肺炎的管理:尽早识别与分级处理是关键
RP是III期肺癌接受根治性CRT及后续靶向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肺部毒性反应,其管理策略近年来已逐步形成共识。2025年ESTRO发布的RP诊疗指南提出12,RP的干预应围绕三个核心原则展开:早期识别、精确分级与个体化处理。
对于1级RP,即仅表现为影像异常但无明显临床症状者,指南建议可继续当前治疗,同时加强随访与定期影像复查。2级RP患者虽可能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但日常功能基本不受影响,此时应暂停靶向治疗,并启动口服
若为≥3级RP,即中至重度症状(如需氧或住院治疗),应当暂时中止治疗,并立即启动静脉糖皮质激素(如
此外,指南特别强调RP的预防同样重要。在启动靶向巩固治疗前,临床医生应充分评估既往放疗的剂量学参数(如肺V20、平均肺剂量MLD)及患者的肺功能状态,避免在高风险人群中盲目推进后续治疗。
小结
针对EGFR敏感突变型III期NSCLC患者,CRT后EGFR-TKI巩固治疗已成为重要治疗策略。然而,该模式下放射性肺炎的发生风险是临床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次ESTRO 2025年会披露的LAURA研究最新安全性结果显示,在严格控制放疗剂量学参数的前提下,奥希替尼巩固治疗并未显著加重RP发生率,相关不良事件多为可控、低级别,治疗依从性良好。这一发现为临床实施CRT后靶向药物序贯治疗提供了重要安全性数据,为这一治疗模式的临床应用前景释放了积极信号。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审批编号:CN-161685
过期日期:2025-09-1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