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 西达本胺中国研究闪耀2025 EHA、ASCO国际舞台
2025-06-15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西达本胺

作为全球血液学与肿瘤学领域的顶尖学术盛会,欧洲血液学会(EHA)和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备受瞩目。2025年ASCO年会已在芝加哥隆重举行,2025年EHA年会于6月12日-15日在意大利米兰盛大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及讨论血液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作为表观遗传调控药物,已在国内获批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领域的适应症,其在白血病等多种血液系统肿瘤的研究也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医脉通特将EHA和ASCO年会上的相关内容整理成文,并邀请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马军教授


表观遗传调控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作为表观遗传调控药物,在血液肿瘤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AML诱导治疗中,针对VA一周期未缓解的的AML,西达本胺联合VA可部分克服耐药,在高危髓系肿瘤移植后的维持治疗中,单药西达本胺的应用实现了较高无病生存率,展现表观遗传调控在为此类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潜力。在新诊断成人ETP-ALL中,西达本胺联合诱导方案展现出优效缓解率,为无化疗治疗提供了新路径。西达本胺通过调控表观遗传机制实现与其他药物的协同作用,为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朱军教授


在淋巴瘤治疗领域,西达本胺在多个适应症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初治TFH起源的PTCL中,西达本胺联合方案展现出令人鼓舞的CR率,为该类预后不良亚型淋巴瘤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在一线DE-DLBCL中,ZCR±CHOP方案取得了优于历史R-CHOP的CR率,且在维持疗效的前提下实现了减毒增效。对于R/R DLBCL,在纳入相当比例既往经重度治疗的患者中,CAGM方案在2个周期后观察到显著缓解,且巩固治疗后CR率明显提升,为改善患者生存带来可能。此外,对于伴表观遗传突变的B-NHL,西达本胺联合R-CHOP方案观察到较高的CR率,为部分伴有表观遗传突变的预后不良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方向。这些研究结果为淋巴瘤的精准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推动了淋巴瘤治疗领域的发展。


PTCL篇——西达本胺联合治疗助力实现完全缓解(CR)


01ASCO摘要号:7006


标题:Sintilimab (anti-PD-1 antibody) combined with chidamide (an oral subtype-selective HDACi) followed by P-GemOx regimen in patients with treatment-naïve 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 cell lymphoma (TN-ENKTL): A multicenter, open-label, single-arm, phase II study (SCENT-2 trial)


SC序贯P-GemOx治疗初治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CR率为95.2%,总缓解率(ORR)为97.6%。


关键作者:黄慧强


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结果:SCENT-2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Ⅱ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信迪利单抗联合西达本胺(SC)序贯P-GemOx治疗初治ENKTL的疗效与安全性。患者首先接受2个周期的标准剂量SC方案治疗(A部分)。一旦患者达到CR或部分缓解(PR),则接受2个周期的P-GemOx方案治疗(B部分)。若患者病情为疾病稳定(SD)或PR,则接受4个周期的P-GemOx方案。2022年8月至2024年12月期间,研究纳入47例患者。2例仍在治疗中。所有患者行PET/CT疗效评估。SC方案×2周期后,在46例可评估疗效患者中,78.2%获得缓解,其中60.3%达到CR。B部分治疗后,42例可评估疗效患者中,CR率达95.2%,ORR达97.6%。中位随访12.4月,1年持续完全缓解(DoCR)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96.2%、97.5%和95.3%。


最常见骨髓毒性为中性粒细胞减少(97.8%)、淋巴细胞减少(89.4%)、贫血(74.5%)、血小板减少(58.7%);非骨髓毒性为食欲下降(38.3%)、恶心(38.3%)、脂肪酶升高(31.9%),大多数毒性源于P-GemOx。3例死亡,2例因为疾病进展,1例因为意外事件。


结论:SCENT-2试验初步疗效超出预期,SC序贯P-GemOx是一项有前景的减低化疗方案,且毒性可控,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02EHA摘要号:PS1975


标题:CHIDAMIDE IN COMBINATION WITH AZACITIDINE, MITOXANTRONE LIPOSOMES, AND PREDNISONE (CAMP REGIMEN) FOR TREATMENT-NAÏVE TFH-DERIVED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CAMP方案治疗初治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起源的PTCL,CR率达100%,总体最佳客观缓解率达100%。


关键作者:邹德慧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结果:本项多中心、前瞻性I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西达本胺联合阿扎胞苷米托蒽醌脂质体和泼尼松(CAMP方案)在初治TFH起源的PTCL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研究共入组13例初治患者,中位年龄为61岁,92%患者为Ann Arbor III-IV期,31%患者有B症状,69%患者存在结外受累,54%患者EBER阳性。中位治疗周期数为4,3例患者(23%)接受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CR率为100%,总体最佳客观缓解率为100%。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2例患者疾病进展,1例患者因疾病进展死亡。在CAMP方案治疗期间,6例患者(46%)出现1-2级骨髓抑制,经支持治疗后恢复。4例患者(31%)出现肺部或泌尿道感染,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痊愈。


结论:CAMP方案在初治TFH起源的PTCL中具有较高的CR率和可控的安全性,有望成为其治疗新选择,但需要进一步扩大队列以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篇——西达本胺联合方案疗效和安全性良好 


03EHA摘要号:PF922


标题:NOVEL ZCR (ZANUBRUTINIB, CHIDAMIDE, RITUXIMAB) ± CHOP REGIMEN DEMONSTRATES PROMISING EFFICACY IN FRONTLINE TREATMENT OF DOUBLE-EXPRESSO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E-DLBCL)


ZCR±CHOP方案治疗初治双表达(DE)DLBCL患者,CR率为83.3%,ORR为88.1%,1年PFS率为85.2%。


关键作者:李志铭


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结果:本项多中心2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泽布替尼联合西达本胺和利妥昔单抗(ZCR)±CHOP方案在初治DE-DLBCL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探索ctDNA动态变化作为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的潜力。从2023年2月至2024年10月,研究纳入45例患者(1例撤回同意并被排除在分析之外)。43例患者在接受2周期ZCR方案后(C2)评估疗效,CR率为44.2%,PR率为41.8%。所有C2时达CR的患者继续接受ZCR方案并在治疗结束(EOT)时均维持CR。22例PR/SD的患者后续接受ZCR-CHOP,76.2%(16/21)在EOT时达CR。最终EOT分析显示,CR率为83.3%,ORR为88.1%。中位随访13.05个月,中位PFS未达到,1年PFS率为85.2%。


分子谱分析显示,在28例有基线血浆样本的患者中,突变率为89%。29例患者C2后ctDNA分析结果显示,达CR患者的ctDNA阳性率更低(0% vs 41.7%)、突变负荷和最大变异等位基因频率(maxVAF)均更低。CR组与非CR组的动态ctDNA存在显著差异(p=0.031),且C2后的maxVAF是ORR的独立预测因素。在安全性方面,治疗总体耐受性良好,未出现非预期的安全性问题。


结论:ZCR±CHOP方案在初治DE-DLBCL患者中取得了优于历史R-CHOP数据的CR率,且毒性可管理。早期ctDNA清除作为关键生物标志物,支持在未来试验中进一步评估。


04EHA摘要号:PS1888


标题:CHIDAMIDE IN COMBINATION WITH ANTI-CD20 MONOCLONAL ANTIBODY PLUS CHOP FOR TREATING NEWLY DIAGNOSED 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 WITH EPIGENETIC MUTATIONS: PRELIMINARY ANALYSIS FROM A PHASE II STUDY


在伴有表观遗传突变的新诊断B-NHL中,西达本胺联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及CHOP方案治疗后,CR率达78.8%,ORR达81.8%。


关键作者:景红梅

 

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结果:本项II期临床研究旨在探索西达本胺联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及CHOP方案在伴有表观遗传突变的新诊断B细胞NHL中的疗效。截至2024年12月1日,研究共纳入33例患者,中位年龄为48岁,81.8%患者为III期和IV期,30.3%患者有巨大肿块(≥7.5 cm)。CR率为78.8%,ORR为81.8%,1年PFS率为90.6%,1年OS率为93.9%。13例患者(39.39%)存在CREBBP突变,5例(15.15%)存在EP300突变,相较于无CREBBP/EP300突变的患者,具有CREBBP/EP300突变患者的CR率显著更低(62.5% vs 94.1%,p=0.0391),1年PFS率更低(81.3% vs 100%,p=0.073)。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所有级别)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12.1%)、COVID-19感染(18.1%)、肺炎(6%)、腹泻(3%)和上呼吸道感染(6%)。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1%,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9%)和腹泻(3%)最为常见。


结论:西达本胺联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及CHOP方案在伴有表观遗传突变的新诊断B细胞NHL患者中可行且耐受性良好。无CREBBP/EP300突变的患者可能比具有这些突变的患者获益更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讨这些表观遗传标记的预后意义。


05EHA摘要号:PF953


标题:A PHASE II STUDY OF DUAL EPIGENETIC MODULATION WITH OBINUTUZUMAB/LIPOSOMAL MITOXANTRONE IN CHEMORESISTANT DLBCL PATIENTS POST-SALVAGE THERAPY


CAGM治疗复发/难治性DLBCL(R/R DLBCL),2个周期后的ORR和CR率分别为76.9%和38.5%。


关键作者:金正明


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结果:本项II期研究旨在探索CAGM(西达本胺、阿扎胞苷、奥妥珠单抗和米托蒽醌脂质体)在挽救免疫化疗治疗失败后R/R DLBC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截至2025年2月,26例患者完成了至少2个CAGM周期,缓解的患者可考虑进行ASCT或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大多数患者为晚期非生发中心B细胞亚型DLBCL,且处于疾病晚期(III/IV期)。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此前接受过三线或更多线治疗。在2个周期后,10例患者达到CR,10例达到PR,6例疾病进展。2个周期后的ORR和CR率分别为76.9%和38.5%。在缓解患者中,4例患者继续接受CAGM治疗,4例接受ASCT,5例接受CAR-T疗法,5例接受ASCT序贯CAR-T治疗。巩固治疗后的ORR和CR率分别为81.2%和100%。在分析时,16例患者存活,其中13例维持CR,3例处于PR。随访期间报告了4例死亡,2例疾病进展、1例严重溶血性贫血引发的心力衰竭和1例严重COVID-19感染。中位随访15.2个月,1年OS和PFS率分别为75.7%和55.2%。中位OS尚未达到,中位PFS为16.2个月。34.6%的患者出现III/IV级血液学毒性,均为暂时性且可逆。


结论:CAGM方案在R/R DLBCL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降低的血液学毒性,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治疗选择。


白血病篇——西达本胺助力患者实现更大获益


06EHA摘要号:PS1532


标题:EFFICACY AND SAFETY OF VAC (VENETOCLAX, AZACITIDINE, CHIDAMIDE) REINDUCTION TREATMENT FOR UNFIT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ATIENTS FAILED TO RESPOND TO ONE CYCLE OF VA INDUCTION


对VA方案原发耐药且不适合强化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在VA方案中加入西达本胺展现出较高的缓解率,可部分克服维奈克拉耐药。


关键作者:薛胜利


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结果:本研究(NCT06220162)旨在评估VAC方案(维奈克拉、阿扎胞苷、西达本胺)作为再诱导治疗,用于1个周期VA方案诱导治疗失败的unfit AML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在2024年1月12日至2025年2月24日期间,共纳入16例AML患者。在VAC再诱导前,4例患者处于PR,12例处于未缓解(NR)状态。在1个周期的VAC再诱导治疗后,8例(50.00%)患者达到ORR(CR+CRi+MLFS),5例达到MRD阴性,3例(18.75%)达到PR,5例(31.25%)仍为NR。在5例NR患者中,3例携带高风险TP53突变,1例含MLL::AF6融合基因。


中位随访7.1个月,中位PFS为3.3个月,中位OS未达到。1年PFS率为43.1%,1年OS率为66.7%。需关注的严重不良事件为感染,包括4例患者出现肺炎、2例患者出现软组织皮肤感染和1例患者出现脓毒性休克。治疗相关死亡率为6.25%。13例(81.25%)患者在VAC再诱导的第一个周期接受了输血


结论:与VIALE-A队列相比,对VA方案原发耐药的unfit AML患者,VAC再诱导方案表现出令人鼓舞的更高缓解率,展示了在VA方案中加入HDAC抑制剂可部分克服维奈克拉耐药的潜力。然而,对于1个周期VA方案诱导治疗失败的患者,TP53驱动型白血病仍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


07EHA摘要号:PS2032


标题:CHIDAMIDE MONOTHERAPY PREVENTS THE RELAPSE OF HIGH-RISK MYELOID MALIGNANCIES POST-ALLO-HSCT: A PROSPECTIVE, SINGLE-CENTER, PHASE I/II TRIAL


西达本胺单药用于高危髓系恶性肿瘤移植后维持治疗,估计1年无病生存率达85.4%,且不加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关键作者:季杰    


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结果:本项I/I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西达本胺单药用于高危髓系恶性肿瘤移植后维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西达本胺起始剂量为每周两次/每次5 mg,之后逐渐增加至每周两次/每次20mg或最大耐受剂量,持续1年,或直至病情复发或出现无法耐受的毒性反应。研究共纳入30例高危髓系恶性肿瘤患者,包括22例AML、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移植时73%的患者处于CR,27%为NR。西达本胺维持治疗中位开始时间为移植后16天。截至2024年12月31日,3/4级不良事件主要为白细胞减少(56.7%)、血小板减少(33.3%)和贫血(26.7%),多数为一过性且可通过剂量调整控制;6.7%患者因持续血小板减少或恶心停止治疗。100天时II-IV级和III-IV级急性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1.3%和5.3%。1年时慢性GVHD发生率为62.1%,中重度仅占3.8%。中位随访15.5个月,13.3%患者复发,1年累积复发率14.6%。中位无病生存期(DFS)和OS均未达到,预估1年DFS率85.4%和OS率88.2%。1年非复发死亡率(NRM)和无GVHD无复发生存(GRFS)率分别为5.26%和81.92%。


结论:西达本胺在allo-HSCT后维持治疗中显示出有前景的疗效和耐受性,并且没有加重GVHD,这表明有必要通过大规模研究进一步验证。


08EHA摘要号:PS1386


标题:VENETOCLAX, TUCIDINOSTAT, PEGASPARGASE, AND DEXAMETHASONE INDUCTION REGIMEN FOR NEWLY DIAGNOSED ADULT ETP-ALL: A CHEMOTHERAPY-FREE, LOW-TOXICITY, EFFECTIVE REGIMEN


BEAT诱导方案治疗新诊断成人早期前体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ORR(CR+CRi)达92%。 


关键作者:周红升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结果:本项探索性研究旨在评估无化疗的BEAT诱导方案(维奈克拉、地塞米松培门冬酶和西达本胺)在新诊断成人ETP-ALL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中国7个血液中心共入组13例ETP-ALL患者。BEAT诱导1个周期后,92%患者达到CR或CRi,46%实现微小残留病(MRD)阴性。1例患者未达CR,该患者具有复杂核型(≥5种异常)和MLL重排。ORR(CR+CRi)达92%。中位随访7.1个月,中位OS和无事件生存期(EFS)均未达到。安全性方面,BEAT方案耐受性良好,4级不良事件仅报告了中性粒细胞减少(84%)和血小板减少(7%)。最常见的3级不良事件包括贫血(77%)、肺部感染(30%)、血小板减少(23%)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23%),未观察到3-4级胃肠道不良反应或5级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BEAT无化疗诱导方案在新诊断成人ETP-ALL中展现出应用前景,具有较高的CR/CRi率和良好的耐受性。


机制篇——西达本胺协同增强抗肿瘤作用,展现更多治疗前景


09EHA摘要号:PF998


标题:NOVEL ROLE OF CHIDAMIDE IN TAM REPROGRAMMING AND IMMUNOTHERAPY ENHANCEMENT THROUGH RNA SPLICING


西达本胺通过促进M1极化而增强抗淋巴瘤效果,与其HDAC靶点无关。西达本胺靶向剪接因子SF1,通过特定的剪接产物SETD4-L和PPWD1-L促进M1极化。


关键作者:李志铭


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结果:本研究旨在探讨西达本胺对T/NK细胞淋巴瘤(TNKCL)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极化的影响,并阐明其独特的抗肿瘤分子机制。研究表明,西达本胺显著增加了TNKCL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DMs)中的M1型巨噬细胞,也增加了健康志愿者PBDMs、THP1细胞和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中的M1型巨噬细胞,提示M1极化。将西达本胺与表达GFP的NKYS细胞共培养,显示出吞噬能力增强。经西达本胺处理的THP1细胞中,RNA测序提示炎症通路被激活。在体内,西达本胺处理的小鼠表现出显著的肿瘤生长抑制和M1巨噬细胞浸润增加。与其他HDAC抑制剂比较,只有西达本胺可以将TAMs重编程为M1型。HDAC1/2/3/10的敲除证实西达本胺的疗效与HDACs无关。研究通过生物素pull-down和质谱分析,确定了RNA剪接因子SF1靶点,SF1敲除消除了西达本胺的促M1极化效应。RNA测序显示外显子跳跃事件减少,SETD4-L和PPWD1-L剪接产物促进M1极化。在小鼠模型中,西达本胺联合抗PD-1抗体增强了肿瘤抑制和M1巨噬细胞浸润作用。


结论:西达本胺通过促进M1极化而增强抗淋巴瘤效果,与其HDAC靶点无关。西达本胺靶向剪接因子SF1,通过特定的剪接产物SETD4-L和PPWD1-L促进M1极化。这一结果揭示了西达本胺卓越临床疗效的独特机制基础,同时阐明了其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提升免疫治疗效果的作用原理。


010EHA摘要号:PF1008


标题:CHIDAMIDE ENHANCES CD7 CAR T-CELL EFFICACY IN T-CELL LYMPHOMA THROUGH EPIGENETIC CD7 UPREGULATION AND MITOCHONDRIAL APOPTOSIS PATHWAY ENGAGEMENT


西达本胺通过表观遗传学调控CD7表达上调并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增强CD7 CAR-T细胞对T细胞淋巴瘤(TCL)的疗效。 


关键作者:范方毅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


结果:本研究旨在探索西达本胺联合CD7 CAR-T细胞疗法治疗TCL的协同效应与作用机制。西达本胺在两种T细胞淋巴瘤模型中均呈现时间-剂量依赖性抗增殖效应,48小时IC50值为327.8 nM(Hut-78)和409.2 nM(Jurkat)。亚治疗剂量西达本胺(50 nM)选择性上调CD7膜表达1.8倍(p<0.01),且不影响CAR-T细胞活性(>85%)或功能(IFN-γ分泌>90%的基线)。当效靶比(E:T)为1:2时,100 nM西达本胺预处理协同增强了CAR-T细胞介导的肿瘤裂解作用(82.3% vs 单药治疗54.7%,p<0.001),协同指数(CI)为0.42,表明强协同作用。在机制上,联合疗法提高了BAX/Bcl-2比率(2.1倍;p=0.003)和剪切型caspase-3水平(3.8倍;p<0.001),将晚期凋亡提升至63.4%(对照组38.9%;p<0.001)。


结论:低剂量西达本胺通过表观遗传上调靶抗原表达增强CAR-T细胞识别,同时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这种双重作用机制突破了关键耐药屏障即抗原异质性与凋亡逃逸,为R/R TCL的临床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优化的联合方案(100 nM西达本胺,E:T=1:2)展现出较强的临床前协同效应,支持其作为新型化学免疫疗法进入早期临床试验评估。


011EHA摘要号:PS1993


标题:EMBRYONIC ECTODERM DEVELOPMENT (EED) INHIBITOR APG-5918 EXHIBITS POTENT ANTITUMOR ACTIVITY AND SYNERGIZES WITH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 TUCIDINOSTAT IN PRECLINICAL T-CELL LYMPHOMA (TCL) MODELS


在临床前TCL模型中,双表观组合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联合EED抑制剂APG-5918表现为协同抗肿瘤作用。 


关键作者:翟一帆


单位:亚盛医药


结果:本研究旨在评估EED抑制剂APG-5918单药及与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联合在TCL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APG-5918在体外展现出较强抗增殖活性,IC50值为0.1-7.2 μM。APG-5918与西达本胺在HuT102和HH细胞中具有协同抗增殖作用。在HuT102 CDX模型中,APG-5918表现出显著的剂量依赖性抗肿瘤活性。第29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比值(T/C值)分别为58.98%(1 mg/kg)、31.80%(3 mg/kg,p<0.05 vs 溶媒对照)和8.72%(10 mg/kg,p < 0.01 vs 溶媒对照)。相较于溶媒对照组,30 mg/kg组实现肿瘤完全消退(p<0.01),ORR达100%。同一模型中,APG-5918单药(1 mg/kg)或西达本胺单药(10 mg/kg)治疗28天疗效有限,T/C值分别为79.35%和70.22%,而联合治疗显著增强抗肿瘤活性,T/C值为41.67%(p<0.001 vs 溶媒对照),协同指数达1.34。相较于任一单药治疗,APG-5918联合西达本胺可进一步降低CDK6和pRb表达,并更强效诱导促凋亡蛋白BIM、Noxa及剪切型PARP和剪切型caspase-3,凸显协同促凋亡效应。


结论:APG-5918单药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并在TCL模型中与西达本胺协同作用,结果支持对APG-5918单药及与HDAC抑制剂联合用于TCL的临床研究。


012EHA摘要号:PF462


标题:SYNERGISTIC EFFICACY OF HDACI CHIDAMIDE WITH GL-V9 BY SUPPRESSING MYBL2 EXPRESSION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西达本胺与GL-V9通过抑制AML中的MYBL2表达展示了协同疗效,为AML提供了一种新的潜在联合治疗选择。


关键作者:葛峥


单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结果:GL-V9是一种从汉黄芩素衍生而来的合成黄酮类化合物,汉黄芩素是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索西达本胺与GL-V9在AML中的协同疗效及其潜在机制。相较于单药,联合用药显著提高凋亡细胞比例。西达本胺诱导G0/G1期阻滞,GL-V9诱导G2/M期阻滞,而联合用药显著降低S期细胞比例。在U937移植瘤模型中,联合治疗较任一单药显著延长生存期,缩小脾脏体积并降低重量,减少脾脏及骨髓中hCD45+hCD33+白血病细胞比例。与单药相比,联合治疗也显著抑制了AML患者原代细胞的存活率,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研究通过RNA测序鉴定了GL-V9或西达本胺治疗组与溶媒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MYBL2是细胞周期进程和细胞存活的中心调节因子,在各种癌症中失调。MYBL2是下调明显的DEGs之一。AML患者MYBL2的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骨髓对照组,而GL-V9和西达本胺联合可较单药和溶媒对照组显著下调MYBL2 mRNA水平。


结论: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与GL-V9联合使用通过抑制AML中的MYBL2表达展示了协同疗效,为AML提供了一种新的潜在联合治疗选择。


1749985581774581.png

马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肿瘤学科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总编辑


1749985634279792.png

朱军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监事会副监事长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北京癌症康复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