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ACML | 中外学者论道淋巴瘤诊疗特色实践,新型免疫疗法驱动治疗策略持续优化
2025-06-15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淋巴瘤

淋巴瘤是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亚型众多,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类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预后转归存在较大差异。对于部分侵袭性或惰性淋巴瘤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案仍无法满足其治疗需求。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探索和深入,淋巴瘤领域正经历着显著变革,其治疗方案日新月异,不断推动实现长期高质量生存的治疗目标。


2025年APAC恶性淋巴瘤会议已于上海顺利召开,这场学术盛会汇聚中外血液领域专家,有助于深化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并促进淋巴瘤诊疗前沿进展的传播。值此之际,特邀伊丽莎白诺维娜医院Daryl Tan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魏小磊教授和深圳市人民医院周继豪教授作为嘉宾,罗氏制药血液肿瘤领域商业化卓越负责人Alexis Boulanger作为主持人,共同探讨淋巴瘤诊疗最新进展,并分享各自诊疗经验,以期为国内外临床实践带来新的思路,共同推动淋巴瘤诊疗水平的提升。


大咖金句


Daryl Tan教授:

实现长期PFS乃至治愈的首要条件是获得CR。研究显示,格菲妥单抗单药治疗DLBCL的CR率约40%;而将其与GemOx联合使用时,CR率提升至约60%,有望改善患者生存结局。


魏小磊教授:


目前,在我们中心就诊的大多数DLBCL患者通常采用R-CHOP或Pola-R-CHP一线标准治疗方案。针对特别亚型及特殊人群,则积极开展临床研究以探索更优的治疗策略。


周继豪教授:


FL当前未尽之需在于如何在治疗获益与治疗毒性之间取得平衡,从而改善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对于有治疗指征的FL患者,我中心通常采用GB或BR一线治疗;同时动态监测MRD以指导治疗。



启航——亚太地区淋巴瘤学术会议开辟跨国合作新机遇

Alexis Boulanger:


作为首次举办的亚太地区淋巴瘤学术交流活动,您的感受如何?是否有特别值得分享的体验?


周继豪教授:


在本次APAC恶性淋巴瘤学术交流会上,“协作”成为高频关键词。大会为弥合国际差异提供了重要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各方能够达成更多共识并推进更广泛的合作。此外,关于患者报告结局(PRO)的研讨会令人深思。既往我们更多关注患者应答情况和生存结局指标,而对患者意见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未来,我们将把PRO纳入临床实践与相关研究,以更全面地反映治疗的有效性。


Daryl Tan教授:


本次会议搭建了一个极具学术价值的交流平台,会场中弥漫着着浓厚的合作氛围,通过区域协作推动临床研究,可深化对淋巴瘤患者的认知并改善其预后。会议中还反复提及“无化疗”治疗策略,无论是惰性淋巴瘤还是侵袭性淋巴瘤,我们均致力于为患者探索出无化疗方案。总体而言,此次会议不仅汇聚了诸多创新理念,更提供了各方合作契机,相信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


魏小磊教授:


在本次大会中,各国专家分享了各自在临床工作中取得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这为未来开展跨国合作提供了更多机遇。会议中还披露了双抗、CAR-T细胞治疗等淋巴瘤创新疗法的最新进展,有望改变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格局。此外,我中心在PRO专题研讨会中提出了关于如何在真实世界中开展PRO研究的设想,未来也计划与其他中心协作推进PRO研究,为淋巴瘤患者的治疗与生活质量提升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实践——立足未尽之需共话淋巴瘤治疗策略

Alexis Boulanger:


近年来淋巴瘤领域创新进展迅速,无论是侵袭性还是惰性淋巴瘤亚型的治疗标准都在持续更新。在您看来,当前临床实践中哪些关键需求仍未被满足?


Daryl Tan教授:


在侵袭性淋巴瘤领域,尽管双抗和CAR-T细胞等免疫疗法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部分患者(如既往接受多线治疗的患者及老年患者)可能难以耐受,因此需探索有效的治疗策略,以减轻相关不良反应,特别是降低感染风险,从而扩大这些疗法的适用人群。此外,针对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的患者,传统观点认为其难以挽救,但目前已有个案报道双抗或CAR-T治疗有效。因此,未来有必要将CNS受累患者纳入临床研究,为采用新型免疫疗法治疗此类患者提供循证证据。


魏小磊教授:


对于侵袭性淋巴瘤的治疗,我们应重点关注特殊人群及特定亚组患者,例如老年或虚弱患者往往无法耐受标准治疗方案,因此需制定毒性较低的治疗策略;对于TP53耐药突变、MCD亚型以及EB病毒阳性等淋巴瘤患者,也亟需探索新疗法的联合应用,并推动双抗及CAR-T等新疗法的前移,从而有效提高缓解率并延长生存。此外,利用生物标志物识别难治性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有助于优化治疗疗效。


周继豪教授:


目前侵袭性淋巴瘤的治疗选择日益多样化,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主要体现在特定患者群体,尤其是不符合传统临床试验入选标准的患者,例如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NSL)患者、伴有极高危因素(如TP53突变或双打击)的患者、老年和伴有多种合并症的患者,因此亟需针对性地开展临床试验、制定治疗策略。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特定患者亚群的研究正在加速推进,本次会议中针对老年患者、CNSL患者等的研究进展引人注目。


一、DLBCL诊疗经验分享:格菲妥单抗单药/联合方案优化后线治疗策略


Alexis Boulanger: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等侵袭性淋巴瘤治疗选择日益丰富的背景下,能否请您结合贵中心的实践经验,分享一些个体化治疗策略或特色诊疗方案?


魏小磊教授:


在我们中心就诊的大多数DLBCL患者通常采用R-CHOP或Pola-R-CHP一线标准治疗方案。针对特殊亚型,则积极开展临床研究以探索更优的治疗策略。例如,在DLBCL中,约10%左右的高危患者可能伴有CNS复发1,针对此类患者,我们探索发现R2-CHOP方案疗效良好。对于老年虚弱患者,我们探索了sR²的无化疗方案,其疗效同样令人鼓舞。今年我们将进一步积累和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数据,以期为未来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更为坚实的科学依据。


* 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Pola-R-CHP:维泊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泼尼松;R²: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sR²:PD-1单抗+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


Daryl Tan教授:


在新加坡,多数DLBCL患者的一线治疗仍采用标准的Pola-R-CHP方案,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多应用剂量调整的EPOCH方案,低危患者(如疾病分期为I~II期或低IPI评分)则选择R-CHOP方案。此外,复发/难治性(R/R)患者的治疗选择不断丰富,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基于患者情况和耐受性选择最佳挽救治疗方案的机会,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个体化治疗。在此次大会中,我分享了一例插管治疗的淋巴瘤病例:该患者属于早期难治性病例,根据指南推荐可选CAR-T细胞治疗,但考虑患者暂无法接受CAR-T细胞治疗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故最终选择了双抗。这充分体现了临床实践随着治疗选择的更新而不断发展。


* EPOCH:依托泊苷+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


周继豪教授:


在2020年之前,我中心对所有初治患者均采用常规R-CHOP方案治疗,汇总数据显示,完全缓解(CR)率约65%,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约65%~67%。自2020年起,我们尝试采用与GUIDANCE-01研究设计相似的R-CHOP+X方案,但治疗策略略有不同。具体而言,MCD或BN2亚型患者联合BTK抑制剂,双表达患者加入西达本胺,伴TP53突变患者使用地西他滨等。尽管此方案未改善缓解率,但2年PFS率提高至72%。此外,我们正在探索双抗或CAR-T细胞疗法在超高危患者中的应用,入组标准与ZUMA-12研究相似,主要针对伴TP53突变、双打击、经2个周期R-CHOP治疗后出现耐药的患者。


Alexis Boulanger:


格菲妥单抗联合GemOx方案已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不适合ASCT的R/R DLBCL非特指型成人患者。您未来计划如何将该方案融入到临床治疗中?


魏小磊教授: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既往采用格菲妥单抗单药治疗R/R患者。而最新研究表明,格菲妥单抗与GemOx联合应用的疗效显著,中位总生存期(OS)超过25个月2。基于此,我们中心将在临床实践中尝试采用这一联合方案,以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获益。


* GemOx:吉西他滨+奥沙利铂


周继豪教授:


最初将利妥昔单抗加入CHOP化疗方案时,业界对此存有诸多疑虑,担心化疗可能影响利妥昔单抗的疗效。然而,R-CHOP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如今,临床研究已证实格菲妥单抗联合GemOx的疗效优于R-GemOx,为R/R DLBCL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2。未来,期待开展更多研究探索格菲妥单抗与其他疗法的联用,如BTK抑制剂及来那度胺等,这种无化疗方案可能会进一步革新当前的治疗模式。


Daryl Tan教授:


实现长期PFS乃至治愈的首要条件是获得CR。研究显示,格菲妥单抗单药的CR率约40%3;而将其与GemOx联合使用时,CR率提升至约60%2,有望改善患者生存结局。若能通过双抗联合方案实现R/R患者的治愈目标,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开端。此外,固定疗程格菲妥单抗联合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治疗成本,为不适合CAR-T细胞治疗或无法承担其费用的患者提供了可行选择,期待后续该联合方案长期随访数据的进一步披露。


二、FL诊疗经验分享:免疫疗法在FL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Alexis Boulanger:


面对滤泡性淋巴瘤(FL)等惰性淋巴瘤临床未尽之需,您有哪些规范诊疗和前沿探索经验能分享给大家?


周继豪教授:


FL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治疗获益与治疗毒性之间取得平衡,从而改善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对于有治疗指征的患者,我中心通常采用GB或BR一线治疗;同时为了降低治疗相关毒性,我们尝试采用PET-CT检查和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MRD)以指导治疗:对于完成2个或4个周期诱导治疗的患者,若PET-CT检查示MRD阴性,且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支持这一结论,则转入维持治疗。从宏观视角来看,FL的治疗是一门“艺术”。由于该病具有不可治愈性和高复发风险的特征,故初始治疗方案的选择对患者的长期预后至关重要。


* GB:奥妥珠单抗+苯达莫司汀;BR: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


Daryl Tan教授:


在新加坡,我们通常采用GELF标准评估患者是否具备治疗指征。对于有治疗指征者,通常采用BR方案治疗;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且低肿瘤负荷患者,为延长至下次治疗时间,也可选择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对于不愿接受化疗的患者,该方案也同样适用。此外,本次会议中也报告了多种针对复发患者的可行治疗选择,如双抗和CAR-T。


魏小磊教授:


我们中心目前也采用GELF标准指导启动治疗,但其问世时间较久,远在当下的标准治疗方案之前,有研究提示其可能已不符合当下临床环境,未来或需对其进行调整。目前,我们中心的大多数FL患者通常接受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如G-CHOP或GB方案。若患者SUVmax值较高或伴EZH2突变,则予G-CHOP方案治疗;其他患者多选择GB方案。对于早期复发患者或在24个月内出现疾病进展(POD24)的患者,我们考虑采用创新疗法如双抗、CAR-T以及小分子靶向抑制剂等。


* G-CHOP:奥妥珠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


前沿——着眼国际大会共论淋巴瘤领域突破性进展

Alexis Boulanger:


接下来的EHA和ICML会议将发布多项重要研究。您特别关注哪些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是否有令您期待的特定研究或成果?


Daryl Tan教授:


我对POLARIX研究中亚洲亚组分析结果尤为关注,该亚组中主要为ABC型DLBCL患者。经过较长时间的随访后,与R-CHOP相比,Pola-R-CHP方案能否仍为亚洲患者带来生存获益?此随访结果令人期待。


周继豪教授:


在EHA和ICML会议上公布的最新进展中,我特别关注其中两个话题。首先是MRD监测,虽然MRD监测在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领域已应用广泛,但在淋巴瘤中的应用证据尚有限。其次是治疗排序,目前,淋巴瘤患者面临众多新型治疗选择,例如基于STARGLO研究,格菲妥单抗联合方案已成为DLBCL二线治疗的优选方案。而双抗和CAR-T的治疗排序问题尚待探究,值得进一步关注。


魏小磊教授:


我对免疫治疗领域的相关研究结果尤为关注。首先是ZUMA-23研究,该研究比较了CAR-T与标准免疫化疗作为高危大B细胞淋巴瘤一线治疗方案的疗效。但CAR-T一线的广泛应用仍待考虑,因为R-CHOP和Pola-R-CHP方案已能够治愈约60%~70%的患者4。其次是CD19/CD22双靶点CAR-T,其可能有助于克服单靶点CAR-T所面临的抗原逃逸性耐药问题。最后是双抗与CAR-T的联合应用,例如在CAR-T治疗之前实施格菲妥单抗的桥接治疗,或将为R/R DLBCL的治疗带来进一步突破。


Alexis Boulanger补充到,罗氏在淋巴瘤领域持续深化布局,完成了治疗手段的一系列“加法”,并于今年6月相继召开的多项国际盛会上呈现了众多亮点成果。其中,STARGLO研究两年随访数据摘要被大会评选为最佳摘要之一,POLARIX研究的分子亚型分析结果和SUNMO研究的最新数据也将在ICML大会首次完整披露,有望为淋巴瘤治疗带来新的突破。未来,全球领域专家将继续在合作中推动淋巴瘤治疗策略的优化,而随着研究推进,双抗、抗体偶联药物等创新疗法也将进一步赋能,驱动淋巴瘤治疗格局的持续革新。


小结

近年来,淋巴瘤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特定患者群体的需求仍未满足,亟需探索高效低毒的个性化治疗策略。目前,格菲妥单抗在R/R DLBCL治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未来可进一步探究其联合其他药物的疗效;同时还应通过开展含特定患者人群的临床试验,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从而为不同特征的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选择。


1749979348493932.png

Daryl Tan 教授

伊丽莎白诺维娜医院血液科顾问医生

伊丽莎白诺维娜专科中心淋巴瘤、骨髓瘤与血液疾病诊所医疗主任

莱佛士医院肿瘤中心客座血液科顾问医生

新加坡中央医院客座血液科顾问医生

新加坡医学院血液学分会理事会成员

血液科住院医师培训认证委员会委员


1749979376535740.png

魏小磊 教授

南方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目前主要从事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


1749979427892145.png

周继豪 教授

深圳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行政负责人,深圳市血液内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硕导

广东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委、血液学分会常委、血液学分会青委会副主委

深圳市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

深圳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委

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血液病分会副主委


1749979456802547.png

Alexis Boulanger

罗氏制药血液肿瘤领域商业化卓越负责人(Commercialization Excellence Leader, Malignant Heme)


参考文献
1.聂星雨,等.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24,47(2):119-124.
2.Abramson JS, et al. Lancet. 2024 Nov 16;404(10466):1940-1954.
3.Michael J, et al. N Engl J Med. 2022;387:2220-2231.
4.Gilles Salles, et al. Blood (2024) 144 (Supplement 1): 469.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