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法视界” 的问与答(第四期)—— 程震教授浅谈膜性肾病领域的治疗挑战及临床经验与启示
2025-03-15


前 言

膜性肾病(MN)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过去10余年中,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与治疗手段均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诸多尚未满足的需求。本期特邀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的程震教授,对MN领域现存的治疗挑战进行深入解读,并分享宝贵的临床经验与启示,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指导。




一、目前MN治疗领域存在哪些临床挑战或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程震教授指出,MN的临床治疗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治疗有效性有待提升;二是如何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保障患者安全;三是怎样提供具有高性价比的治疗方案。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广泛探索,并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即针对性降低致病性抗体,如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2019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MENTOR研究,虽确立了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RTX)在MN治疗中的一线地位,但其有效率仅为60%,仍有约40%的患者对该治疗无响应[1]。因此,提高治疗疗效成为MN治疗领域的重大难题之一。


为提升疗效,一方面可增强单次治疗的效果或强度,具体策略包括:采用更强效的药物,例如将第一代抗CD20单抗RTX换为第三代奥妥珠单抗,或选用直接针对浆细胞抗体的抗CD38单抗,以及采用血浆置换、新兴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等;进行联合治疗,如将激素、环磷酰胺(CTX)与RTX联用。另一方面,需注重疗效的维持。MENTOR研究显示,患者缓解的中位时间平均为7个月,这表明临床过早中断治疗或降低治疗强度,将极大地影响治疗效果[1]


二、请您讲述一下目前MN的研究动态和临床试验的情况,或者是您所在中心的临床经验?


程震教授介绍,近20年来,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始终致力于MN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该中心每年肾病患者门诊量约60万,累计诊治MN患者约3万例,每周门诊诊治MN患者约400人次。在此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上,中心近期对奥妥珠单抗治疗MN展开了深入探究。


目前,中心已使用奥妥珠单抗治疗200多例MN患者,治疗方案为:就诊病例首次使用奥妥珠单抗1g×2次,第6个月或B细胞重建时追加1g。大部分患者接受约3次治疗,且不联合激素与其他免疫抑制剂。近期,中心对72例难治或高危的MN患者进行总结,这些患者接受奥妥珠单抗治疗并随访超过1年后,97%(70/72)的患者达到临床缓解,其中33%(24/72)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充分显示出奥妥珠单抗的高效性。奥妥珠单抗之所以疗效显著,原因在于其清除B细胞的能力强大,较高的免疫学缓解率保障了临床治疗效果。


在安全性方面,中心目前治疗的200多例MN患者中无死亡病例,仅有3%的患者出现轻度感染。基于这些初步的临床经验,中心向世界肾脏病年会(WCN)和美国肾脏病年会(ASN)投稿并均被接收。例如,2024年在WCN上发表的研究题目为《奥妥珠单抗治疗膜性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2],在ASN上发表的研究题目为《奥妥珠单抗治疗极高危MN安全有效》[3]


【研究详情】

1.WCN 发表的研究

该研究纳入27例MN患者,其中19例为难治性MN(4例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CNI] 及CTX治疗无效,4例RTX及CNI治疗无效,10例CNI治疗无效,1例 CTX治疗无效),8例为中高危患者。基线时,患者蛋白尿平均值为10.9g/24h,血肌酐平均值为1.2mg/dl,抗PLA2R抗体中位值为55.1RU/ml,CD20+细胞平均值为196/μl。奥妥珠单抗治疗后,6周、3个月、6个月时B细胞耗竭的比例分别为100%、100%、81.5%;免疫学缓解的比例分别为81.5%、92.6%、91.6%;免疫学完全缓解的比例分别为59.3%、85.2%、88.9%;抗PLA2R抗体平均下降87%、90%、91%。治疗后6周起,尿蛋白定量显著下降,白蛋白显著升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保持稳定。与基线相比,6个月时IgG显著升高,而IgA、IgM无显著改变。3、6个月肾脏缓解率分别为52%、70%。基线蛋白尿是6个月肾脏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OR 0.762,95% CI 0.588-0.986)。6个月时无缓解的8例患者中,6例(75%)获得了免疫学完全缓解,5例(62.5%)蛋白尿下降超过50%。4例患者首次治疗出现中度输液反应,其中2例有过敏性疾病病史。无患者出现严重感染或进展为终末期肾病。


2.ASN发表的研究

该研究纳入26名MN患者,抗PLA2R抗体≥14RU/mL 且极高危(静脉血栓栓塞事件,n=10,血清肌酐≥1.5mg/dL,n=16),男性23名。结果显示,基线时平均蛋白尿11g/24h,在第3个月和第6个月,分别有35%和61.5%的患者实现了完全(蛋白尿<0.5g/24h)或部分(蛋白尿<3.5g/24h,与基线相比减少≥50%)缓解,B细胞耗竭率分别为100%和88%,免疫学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7 和85%。与基线相比,第6个月时抗PLA2R抗体滴度中位值逐渐下降了99%。且奥妥珠单抗显著降低了24小时蛋白尿,提高了血清白蛋白和IgG水平。在血清肌酐≥1.5mg/dL的患者中,eGFR平均显著增加了32%。9名(90%)患者的静脉血栓消失。16名患者随访9个月以上,仅1例患者无应答,9个月时缓解率为94%。在安全性方面,输液相关不良事件大多为轻度,无患者死亡或进展为终末期肾病。


此外,中心还对CAR-T治疗MN进行了探索。有2例高滴度PLA2R抗体阳性的患者接受CAR-T治疗后,PLA2R抗体的清除速度相较奥妥珠单抗更快且更持久,患者均获得临床缓解,且未发生明显感染。这在一定程度上为MN的前沿探索积累了经验。


三、目前MN的新兴治疗策略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带来哪些启示?


程震教授认为,基于中心的临床实践经验,MN的新兴治疗策略为未来临床实践带来以下启示:


1. 治疗方案地位的改变:在未来的KDIGO指南中,新一代抗CD20单抗奥妥珠单抗的治疗地位有望得到提升,尤其在高危、极高危患者中,可能成为一线治疗方案。
2. 联合用药与单药治疗的选择:对于高危MN患者,关于治疗方案选择联合用药还是单药治疗的问题,基于上述研究,单药且无激素的抗CD20单抗治疗方案已取得显著疗效,无需联合他克莫司、CTX以及激素,即可达到90%以上的临床缓解率和免疫学完全缓解率。

3. “治愈”MN的可能性:未来,通过抗CD20单抗治疗,大部分MN有望实现“治愈”目标。首先通过抗CD20单抗治疗达到免疫学缓解(持续清除致病抗体),并维持缓解半年到1年以上,从而实现临床缓解。因此,MN的治疗可分为诱导期和维持期两个阶段。临床实践表明,抗体转阴后立即停药易导致复发,而适当延长治疗时间可能有助于维持疗效。所以,提出 “治愈MN” 这一目标并探索相应解决途径具有现实可行性。


【阅读延展】

无激素治疗MN方案,如MENTOR研究中的RTX治疗MN,有效率为60%,获得缓解的中位时间为7个月。分析RTX抵抗的主要因素在于RTX治疗未能持续抑制致病抗体,也未能实现循环B细胞的持续耗竭,从而导致致病抗体反弹[4]


在MN治疗中,免疫学缓解大多早于临床缓解。对于抗PLA2R抗体相关MN,免疫学缓解(抗PLA2R抗体<14RU/ml)、免疫学完全缓解(抗PLA2R抗体<2RU/ml)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应将免疫学缓解纳入疗效评估体系。当临床遇到RTX治疗无效的情况时,明确RTX抵抗的原因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进而提高疗效。优化治疗手段包括增加RTX剂量、频率、疗程,更换新一代CD20药物如奥妥珠单抗,以及联合其它免疫抑制剂(CTX/抗 CD38 抗体/补体调节剂)等。研究表明,奥妥珠单抗治疗MN,在中位随访9.4个月期间,蛋白尿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率达到84.7%[5]。总之,MN疗效提升的关键在于发现并去除致病抗体和病因,CD20单药治疗在清除致病抗体方面效果显著,1年时间内,肾脏缓解率在60%-90%。整体而言,单药治疗安全性良好。




小结


综上所述,MN的诊疗虽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仍存在诸多未满足的需求,如现有药物疗效欠佳、安全性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临床医生构成挑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寻找并去除致病抗体和病因对于提高药物疗效、减少疾病复发至关重要。众多临床研究证实,奥妥珠单抗治疗MN安全有效,其B细胞耗竭持续时间长、免疫学缓解率高,可能是疗效显著的原因。未来,仍需更多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奥妥珠单抗治疗MN的疗效及安全性。







图片




程震 教授


-东部战区总医院肾脏科、国家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罕见肾脏病专病门诊负责人,病区主任

-美国梅奥医院访问学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肾脏病学会青年委员

-研究方向:罕见肾脏病,MGRS,免疫性肾小球肾炎。率先采用免疫调节剂治疗PGNMID、采用奥妥珠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并取得良好效果

-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



撰写:谢巍

审核:冯博


参考文献
1.Fervenza FC, et al. Rituximab or cyclosporine for membranous nephropathy[J]. N Engl J Med. 2019;381(1):36 - 46.
2.Chen Duqun, et al. THE EFFICIENCY AND SAFETY OF OBINUTUZUMAB IN THE TREATMENT OF MEMBRANOUS NEPHROPATHY-A RETROSPECTIVE STUDY FROM CHINA. WCN24-1086.
3.Duqun Chen, et al. Obinutuzumab Is Effective and Safe for Membranous Nephropathy with Very High Risk: A Retrospective Study from China. 2024 ASN TH - PO593.
4.Teisseyre M, et al.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 and Rituximab - Refracto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J]. Front Immunol. 2022;13:859419.
5.Su X, et al. Obinutuzumab as Initial or Second - Lin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J]. Kidney Int Rep. 2024;9(8):2386 - 239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