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例生辉】两例特殊病例:带状疱疹与泛发性结节性痒疹的关联及治疗研究
2025-05-05

编者按

在皮肤疾病领域,带状疱疹与结节性痒疹都是临床常见病症,但二者之间的关联却存在诸多未知。近期,一项研究报道了两例特殊病例,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结节性痒疹(Prurigo nodularis,PN)是一种慢性皮肤疾病,典型特征为出现剧烈瘙痒的结节。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结节呈现正角化过度、表皮不规则增生,同时真皮层有密集的浸润,包括增多的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目前,结节性痒疹的病因尚不明确,普遍认为是慢性瘙痒与搔抓形成的皮肤反应,并且它常与多种慢性瘙痒相关疾病并存,如特应性皮炎、HIV感染、慢性肾脏疾病以及各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由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重新激活引发,通常表现为沿单侧皮节分布的灼痛和水疱皮疹。带状疱疹常见的后遗症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但瘙痒症状也并不罕见。曾有研究指出,结节性痒疹和带状疱疹可能与HIV感染相关,然而,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此前虽有带状疱疹后同一皮节出现结节性痒疹的报道,但尚无带状疱疹后出现广泛播散性结节性痒疹的病例记录。


此次研究中报道的两例病例,均是在带状疱疹感染后出现了泛发性结节性痒疹,且经白细胞介素-31(Interleukin-31,IL-31)受体拮抗剂奈莫利珠单抗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


病例详情:

病例1

主诉:一位54岁男性患者前来就诊,自述两个月前腹部右侧T6前、后皮节出现水疱样皮疹,伴有疼痛和瘙痒症状。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药物或食物过敏史,家族中无肿瘤相关病史。

治疗经过:此前接受伐昔洛韦泼尼松、0.1%曲安奈德外用软膏和5%利多卡因外用软膏治疗,但瘙痒症状持续存在,且出现少量瘙痒性丘疹。一个月后复诊,T6皮节出现丘疹和结节,同时左右下眼睑也出现新的丘疹,予以1%三氟胸苷滴眼液治疗。初次就诊两个月后,患者双侧上下肢、胸部、腹部和背部出现剧烈瘙痒的结节(图1)。对这些结节进行活检,结果显示表皮存在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和颗粒层增厚,真皮乳头层增厚,符合结节性痒疹的诊断。虽患者否认HIV感染风险因素,但仍进行检测,结果为血清学检测阴性。患者随后接受奈莫利珠单抗治疗,每4周皮下注射60mg。首次给药后1个月内,瘙痒症状消失;第二次给药1个月后,结节消退(图2)。此后,患者每月接受30mg奈莫利珠单抗治疗,持续3个月后停药,至今PN未复发。


微信图片_20250509170823.jpg

图1 患者1治疗前

微信图片_20250509170827.jpg

图2 患者1治疗后


病例2

主诉:一位69岁男性患者,有心脏移植病史,因左前、后C6和C7皮节出现红斑水疱前来就诊,症状符合带状疱疹表现。

既往史:有心脏移植手术史。

治疗经过:初始治疗方案为每日口服加巴喷丁600mg、伐昔洛韦1g每日3次(共7天),以及5%利多卡因外用每日3次。1个月后,患者诉皮节处有严重瘙痒和触痛,遂加用多塞平25mg每晚1-2片和0.05%氯倍他索软膏每日3次。带状疱疹发病2个月后,患者胸部、腹部、上下肢出现大量瘙痒性结节(图3左)。鉴于这些病变符合PN临床诊断,故未进行活检。考虑到患者的心脏移植病史,与移植团队讨论后决定使用奈莫利珠单抗治疗,经评估患者HIV检测为阴性,具备用药条件。患者接受60mg奈莫利珠单抗皮下注射,1个月后进行第二次60mg注射。此时,患者瘙痒症状消失,随后2周内加巴喷丁逐渐减量,多塞平停药。未出现新的PN病变,原有病变开始消退。经过两次每月60mg的奈莫利珠单抗注射后,PN结节完全消失,仅遗留炎症后色素沉着(图3右)。之后,患者继续每月接受30mg奈莫利珠单抗治疗,尝试停药时因PN复发而未成功。

微信图片_20250509170833.png

图3 患者2治疗前后的对比



病例思考与解析


结节性痒疹由于持续的瘙痒,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出现睡眠障碍、日常生活受干扰以及情绪波动等问题。目前,PN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与瘙痒-搔抓循环及相关的神经免疫调节异常有关。组织学检查显示,病变部位免疫细胞数量增多,这些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如IL-31),同时神经结构也遭到破坏。虽然PN与其他导致瘙痒加剧的疾病存在关联,但带状疱疹与PN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尽管有文献记载1例60岁女性在带状疱疹感染后的同一皮节出现局限性PN,但通过PubMed检索未发现其他带状疱疹后出现广泛PN的病例。

虽然带状疱疹与PN之间的联系尚未完全明晰,但二者的发病机制均涉及神经元和细胞因子。IL-31在PN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且与HIV相关瘙痒存在关联。虽然尚无带状疱疹与IL-31相关的报道,但已知带状疱疹会导致瘙痒加剧,且IL-31参与带状疱疹后瘙痒的发生。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带状疱疹愈合过程中常见的皮节瘙痒,可能促使患者搔抓皮节以外的部位,进而引发PN。

本文2例患者均在带状疱疹感染非带状疱疹感染皮节部位出现泛发性PN,且均通过IL-31受体拮抗剂奈莫利珠单抗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病例2是首例接受奈莫利珠单抗治疗的器官移植患者。目前,带状疱疹后泛发性 PN 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仅表现为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例例生辉】系列栏目后续将呈递更多有价值的临床病例分享、大咖专业见解,诚邀读者品鉴!


参考文献
1.Fason C, Tyring S, Generalized Prurigo Nodularis following Dermatomal Herpes Zoster: Resolution with Nemolizumab, JAAD Case Reports (2025), doi: https://doi.org/10.1016/j.jdcr.2025.04.001.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