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新突破:PERK-STING两大信号通路,独立作战还是强强联手?——来自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的思考与探索丨科研快讯
2025-05-09 来源:医脉通

1746779859366334.png


第六期


1746779903523912.png


导读:


2024年10月28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中科院一区Top,2024(预测)IF:10.3]发表安贞医院心内冠心病中心一区葛长江教授团队的研究,万雪琪硕士为第一作者,葛长江教授为通讯作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cGAS-STING-IRF3途径介导I型干扰素(IFN)释放的典型途径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和证实。令人意外的是,最新的研究表明:cGAS-STING除介导经典的免疫炎症通路外,还可非典型地激活蛋白激酶RNA样内质网激酶(PERK)-真核起始因子2α(eIF2α),且此反应发生在TBK1/IRF3信号通路的激活之前。经过一系列文献检索,研究团队发现一方面PERK受上游cGAS-STING调控,另一方面PERK也可以调控STING信号通路。然而,既往研究多见于STING和PERK的单向调控,尚缺乏其间相互调控的研究。经过深入思考,安贞医院葛长江教授团队提出cGAS-STING和PERK-eIF2α通路之间存在复杂关系,它们可能通过cGAS-STING/PERK-eIF2α信号轴共同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或为心血管疾病研究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1746779964618933.png

图文摘要


研究简介 


该文阐述了cGAS-STING通路和PERK-eIF2α通路的基本分子机制及信号转导过程,综述了两条通路在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中的相关研究。倍受相关研究启发,得出cGAS-STING通路和PERK-eIF2α通路可能共同参与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但其确切调控机制尚未明确。鉴于cGAS-STING通路和PERK-eIF2α与内质网、细胞自噬密切关联,葛教授团队通过分析两条通路与内质网、未折叠蛋白质反应及细胞自噬的关系,力求确证GAS-STING通路和PERK-eIF2α通路联系的证据,团队最终发现早期的研究报道仅限于探索STING和PERK的单向调控,而STING和PERK实则结合成复合体,且存在双向调控关系。


最后,该团队提出两条通路之间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细胞未受刺激时,cGAS-STING通路和PERK-eIF2α通路处于静默状态而不被激活。然而,在dsDNA等的刺激下,STING可被活化而游离于PERK,从而使得PERK被激活,启动未折叠蛋白质反应,抑制整体的蛋白质合成。内质网应激诱导PERK磷酸化,同时与STING相互作用,促进其转位到ERGIC,在那里它触发TBK1和IRF3级联。在某些心血管疾病的进展中,各种刺激因素综合作用,PERK和STING相关通路同时被激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调控,共同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研究表明,抑制PERK并不影响介导的典型通路,这可能是由其他有效刺激物启动的信号传导的结果。综上所述,STING和PERK之间的交叉调控是复杂的,cGAS-STING/PERK-eIF2α正串扰在各种病理条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展望


文中团队深入探讨了cGAS-STING和PERK-eIF2α通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关键作用,首次揭示了cGAS-STING和PERK-eIF2α通路的协同作用,提出这两条通路可能通过协同调控以加速心血管疾病进展。该机制的探讨为cGAS-STING/PERK-eIF2α通路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提高心血管疾病靶向治疗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随着纳米医学的兴起,有效抑制cGAS-STING/ PERK-eIF2α通路的前景越来越广阔,团队提出以该通路为作用靶点的相关药物研发,特别是纳米医学助力的靶向药物研究,将为心血管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新路径。然而,更具体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1746780090955734.png

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


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为国内首批专注于冠心病系统化诊疗的专科中心,是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元、国家卫健委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及中国胸痛中心示范单位。年冠脉介入手术量近4万例,关注冠心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致力于推动冠心病的规范化培训与诊疗。


1746780112482275.png

专家简介


1746780144279643.png

葛长江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冠心病中心一病区副主任 代主任

研究方向:冠心病的药物和介入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治疗

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及中国心血管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导师;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和《心肺血管病杂志》审稿专家、编委

负责和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国家卫健委基金以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市级科研项目。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参编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I 22篇

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吴英恺医学青年科研奖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