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肿瘤宣传防治周 | 守护“生命之源”——从无痛血尿到保膀胱生存,早筛早治改写膀胱癌结局
2025-05-06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4月15日—21日)以“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为主题,呼吁公众关注癌症全程管理。膀胱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膀胱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提高早期膀胱癌的检出率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既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又能减轻其经济负担。医脉通结合最新医学进展与防治要点,带您全面了解这一“隐匿杀手”。


PART.01
一、膀胱癌的现状与困境


1. 现状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2022年全世界有613791例膀胱癌新发病例。2022年中国膀胱癌新发病例数约为92900例约占全世界膀胱癌新发病例的15%,位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谱第11位,其中男性新发病例约为73200例,位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谱第8位,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1


2. 困境

膀胱尿路上皮癌约占所有膀胱恶性肿瘤的90%,根据其是否侵犯膀胱肌层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瘤(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MIBC患者以及高危NMIBC患者接受卡介苗(BCG)膀胱灌注治疗失败后的标准治疗方案。但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围术期以及远期并发症、根治术后的尿流改道会极大程度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近年来机器人手术以及原位新膀胱手术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根治手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不利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接受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仍不尽如人意。真实世界中,由于患者自身基础疾病以及手术导致的生活质量下降,许多患者不适合或拒绝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因此,寻找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以外能够达到治愈的保留膀胱的治疗方案就显得极为重要1


PART.02
二、膀胱癌的科学防治


1. 一级预防:远离致癌因素  

膀胱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和多步骤的病理学变化过程,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内在的遗传因素与外在的环境因素可能均有重要作用。与膀胱癌发生相关的高危因素如下:

长期吸烟史;

有油漆、染料、化工、金属或石油产品等职业接触史;

一级亲属有膀胱癌病史;

饮水少,有经常染发和憋尿的习惯;

接受过盆腔部位的放射治疗

曾使用过环磷酰胺或异环磷酰胺等抗肿瘤药物;

曾服用过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如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马兜铃寻骨风和朱砂莲等;

饮用砷含量高的水,如某些地区的地下水砷含量超标;

反复急慢性膀胱感染史,包括血吸虫引起的膀胱感染2


2. 二级预防:早筛早诊   

已有研究表明,对膀胱癌开展早筛早诊,可以显著地提高早期病变检出率,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参考国内外膀胱癌早诊策略,结合最新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建议中国膀胱癌早诊的流程如下:对于出现血尿症状的人群,需进行尿细胞学及尿液肿瘤标志物联合影像学检查:

如果任一项阳性或异常,需进行膀胱镜检查;

如果检查正常,但属于膀胱癌高危人群,且年龄>60岁,需每年1次尿常规联合超声和尿液肿瘤标志物检查。对于体检或其他疾病例行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异常的人群,需进行膀胱镜检查。

基于上述检查策略,具体的膀胱癌早诊建议流程见图1。


1.早诊流程图.png

图1  膀胱癌早诊建议流程图


3. 早期治疗

具体的膀胱癌早期治疗流程如图22


图2.早期治疗流程图 (2).png

图2 膀胱癌早治建议流程图


PART.03
三、治疗新进展:从“一刀切”到精准保功能


保膀胱治疗对于不适合或拒绝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患者而言,是必要的补充治疗选择。对于符合优势人群标准的MIBC患者,保膀胱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获得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相似的远期预后。对于 BCG灌注无应答的患者,保膀胱治疗也已显示一定前景。保膀胱治疗涉及多学科MDT的研究与协作,我们需要不断优化方法和技术,寻找更多新型药物和预测指标以提高膀胱癌保膀胱的治疗效果1


MIBC保膀胱治疗方案

保膀胱三联治疗(TMT):包含最大化 TURBT、系统化疗以及局部放疗的TMT是现阶段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的保膀胱治疗方案。目前TMT具体的治疗流程有两种模式,具体的治疗流程有两种模式。

图3:TMT方案的连续模式.png

图3 :TMT方案的连续模式

图4TMT方案的分阶段模式.png

 图4:TMT方案的分阶段模式


NMIBC保膀胱治疗方案

目前NMIBC保膀胱治疗相关研究主要针对的是BCG无应答的NMIBC患者,若选择保膀胱治疗TURBT仍是主要的手术治疗措施,术后可参与临床研究或进行辅助治疗以降低复发和进展风险(图5)


图5 BCG灌注失败或无应答NMIBC治疗路径.png

图5 BCG灌注失败或无应答NMIBC治疗路径

注:BCG为卡介苗;NMIBC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URBT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a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筛选优势人群、制定治疗方案;b定期随访评估,复发患者进入MDT流程制定后续方案;c低级别癌复发;d高级别癌或T1期以上复发;e转移


PART.04

四、走出误区:科学认知是关键


误区1:无痛血尿不严重,可能是“上火”或炎症

真相:无痛性肉眼血尿是膀胱癌最典型的早期症状。血尿间歇性特点易导致误判,但任何血尿(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均需尽快就医,通过泌尿系超声、膀胱镜或尿液基因检测排查肿瘤。


误区2:膀胱癌必须切除整个膀胱

真相:对于符合优势人群标准的MIBC患者,保膀胱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获得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相似的远期预后。


误区3:化疗副作用大,会加速死亡

真相:化疗方案需个体化评估,现代治疗中化疗常与靶向、免疫治疗结合,不良反应可控。


误区4:膀胱癌患者需严格忌口,不能吃“发物”

真相:患者盲目忌口牛羊肉、海鲜等“发物”,导致营养不良。科学饮食应遵循以下原则:宜多食富含维生素的蔬果(西兰花、胡萝卜)、优质蛋白(鱼类、豆制品)、清热凉血饮品(藕汁、梨汁)需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辣椒、酒精)、高脂红肉(牛肉、猪肉)、加工食品(腌肉、薯片)。


误区5:年轻人不会得膀胱癌

真相:近年来年轻患者(甚至20岁)比例上升。吸烟、化工职业暴露、遗传因素等均可导致年轻发病。建议高危人群(如吸烟者)从40岁起定期筛查。


误区6:治疗后无需长期随访

真相:患者术后未按医嘱复查,导致复发或转移未及时发现。膀胱癌复发率高,需严格随访。


结语


膀胱癌虽然是一种恶性肿瘤,但可通过科学预防、早期筛查和规范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期。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倡导“全程管理,全息发力”,呼吁大家从戒烟、定期体检做起,共同守护泌尿健康。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