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肾脏-代谢(CKM)综合征作为近年提出的重要医学概念,揭示了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和代谢紊乱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已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焦点领域。随着全球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CKM的研究和管理变得愈发重要。2025年4月5日至6日,第3届国际心血管代谢大会在重庆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勇教授进行专访,深入探讨CKM综合征概念提出对于临床实践的意义,以及CKM合并高血压的管理策略。
医脉通: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以及代谢性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慢性疾病,三者常常共存,并相互影响。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AHA)主席建议提出了CKM综合征这一新概念。请您谈一谈,CKM综合征的演变历程。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临床实践有何重要意义?
李勇教授:
CKM概念源于2023年10月《Circulation》杂志的主席声明,连接了心血管、肾脏和代谢。心血管代谢医学始于1992年,心血管医生首次提出了“心血管代谢综合征”,强调心血管疾病与代谢异常的关系。2015年,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的临床试验显示,这些药物不仅有效降糖,还显著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推动了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紧密结合。
201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提出建立心血管代谢(CM)亚专业,以简化心血管医生在处理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时的诊疗流程,从而节约患者时间和医疗费用。2023年,CM概念进一步发展为CKM。研究发现,新型降糖药物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通过改善肾小球滤过率和降低肾衰竭风险,提升了糖尿病患者的心肾预后,揭示了心血管与肾脏疾病风险之间的显著关联。
糖尿病、慢性肾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通常源于代谢异常,并最终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因此,心血管、内分泌和肾脏领域的医生应共同关注代谢异常的早期筛查与干预,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具体而言,针对代谢异常的风险因素(如超重、肥胖、血脂异常、糖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进行早期干预,有助于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降低糖尿病发病率、逆转高血压,并最终延长患者的健康寿命和降低死亡率。
医脉通:超重/肥胖是CKM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对于这类人群,早期干预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为何显得尤为重要?
李勇教授:
近期,《柳叶刀》杂志发布的全球肥胖数据显示,全球已有超过30亿、接近40亿人口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在中国,≥18岁成年人中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接近40%,患病人数达4亿。
超重/肥胖会导致能量代谢紊乱,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长期胰岛素抵抗可能引发糖耐量异常,最终发展为糖尿病。糖尿病会进一步导致血脂紊乱和肾脏损伤,显著增加心肾疾病的风险。
此外,超重/肥胖还会增加血管长度和阻力,加重高血压的负担。生理学研究表明,体重每增加10公斤,小血管和微动脉长度显著增加,血管阻力随之上升。即使肥胖患者未发展为糖尿病,其血管功能仍可能受到严重损害,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脏功能受损(如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甚至发展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
超重/肥胖还会导致脂质在肝脏中囤积,引发脂肪肝,进而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同时加重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增加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且,游离脂肪酸的释放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因此,超重肥/胖不仅是CKM的重要诱因,还可能与肝脏疾病密切相关,形成“心肝代谢综合征”或“心肝肾代谢综合征”。
由此可见,肥胖的早期干预至关重要,需关注血压、血脂、胰岛素抵抗等早期代谢紊乱,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在中国,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已接近20%,为未来的疾病流行埋下了隐患。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尤为重要,应从教育和生活方式入手,推广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措施,从年轻时期开始预防肥胖,通过早期干预,以及持之以恒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来延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脏损伤和脑损害的发生。总之,肥胖和超重是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重要危险因素,越早进行医学教育和安全有效的药物干预,越能为公众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脉通:CKM综合征与高血压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对于CKM合并高血压患者,目前有哪些新兴治疗手段值得期待?
李勇教授:
过去十多年间,针对代谢紊乱和体重管理的药物取得了显著进展。临床研究表明,在生活方式干预未能有效控制体重的情况下,联合使用这些药物可显著改善体重,逆转糖尿病,缓解高血压,并延缓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进程。目前,经过大量临床研究验证的首选药物为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作为典型代表之一,可使体重降低15%-20%,并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资料显示,司美格鲁肽和新近在中国上市的替尔泊肽可降低收缩压8-10 mmHg、舒张压4 mmHg,效果与传统降压药物相当。长期使用这些药物的高血压、糖尿病或已有心脑血管及肾脏疾病的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和全因死亡率亦可显著降低。因此,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已成为国际和国内指南推荐的首选药物。
此外,SGLT-2抑制剂也显示出一定的降低体重的作用,并在心肾保护方面表现优越。尽管其降体重效果弱于GLP-1受体激动剂,但其调控水盐代谢的作用使其在保护肾功能和心功能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对于合并心肾疾病的超重或肥胖患者,GLP-1受体激动剂可作为基础治疗,并可与SGLT-2抑制剂联合使用,从而带来超越单一用药的更大保护作用,进一步降低心血管、肾脏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因此,针对超重、肥胖、合并心血管疾病或高血压的患者,在强调饮食管理和适量运动的基础上,联合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可更有效地管理体重,并充分发挥心肾脑保护作用。
目前,针对不同作用靶点的降体重药物仍在研发中,这不仅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是全球性问题。国际和国内医药企业及科学家正加速研究,我对中国在心血管代谢领域的新药研发充满信心,这些药物将造福中国民众,并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改善人类健康。
医脉通:展望未来,对于CKM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您期待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
李勇教授:
目前市场上的GLP-1受体激动剂多为每周一次皮下注射剂型,但部分患者对注射存在抵触情绪。在最近的ACC年会上,口服司美格鲁肽制剂研究结果显示,其在减重和改善心血管预后方面的效果与注射剂型相当。此外,一些正在研发的新型小分子药物也可通过作用于GLP-1受体实现减重效果,且可口服给药,类似于常规的降脂、降糖或降压药物。
对于体重管理后血压仍未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的患者,仍需使用降压药物。目前,一些新型降压药物正在研发中,包括直接作用于肝细胞、调控血压前体物质的小干扰RNA药物。未来可能实现每半年或9个月一次的给药频率,以更平稳地控制血压。
今年ACC年会和去年AHA年会上的一些研究显示,新型醛固酮合酶抑制剂在高血压患者中表现出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是对于已服用三种或更多降压药物但血压仍控制不佳的患者。此外,醛固酮合酶抑制剂在对其他降压药物有禁忌证的患者中也能取得良好的降压效果,并显示出良好的肾脏保护和抗纤维化作用。
综上,在CKM综合征的管理中,临床医生需针对从代谢紊乱、超重肥胖到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肾脏损伤及脑血管损伤的整个疾病谱,进行全面的心血管代谢紊乱筛查及管理,并关注体重管理,最终目标是使CKM综合征患者实现健康生活并延长寿命。
专家简介

李勇 教授
复旦大学医学院内科学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科学(心血管病学)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
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委员
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委员、高血压学组组长
Fellow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FESC)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