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巍教授专访:中西医携手,攻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难题
2025-04-24 来源:医脉通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蛇串疮”,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治疗PHN具有独特优势。在“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第二期师资培训班”上,医脉通特邀河北省中医院郝巍教授进行专访,郝教授详细阐述了中西医对PHN认识和治疗理念的差异,深入解读了“诊病-辨证-识症”三位一体的精准诊疗路径,并围绕中西医结合治疗PHN的当前挑战和未来发展分享真知灼见。



医脉通:请您介绍一下,在病理机制方面,中西医对PHN的认识有何不同?二者的治疗理念有何差异?


郝巍教授:


西医认为,带状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潜伏在神经节内,一旦复发便会攻击神经,导致神经发炎、损伤甚至坏死。这种损伤会扰乱神经信号传递,例如正常触觉被大脑误读成剧痛,即“中枢敏化”。另外,病毒还会引发局部炎症风暴,持续刺激痛觉神经,形成恶性循环。


与西医不同,中医称其为“蛇串疮”,认为核心是“毒邪滞留”和“气血不通”。急性期为湿热毒邪缠身,康复后余毒未完全清除,加之患者本身正气不足(尤其是年老体弱患者),气血瘀滞在经络中,变成“瘀血”。瘀血如同河道中的淤泥,瘀滞时间越久,疼痛越顽固,即“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在治疗上,西医主打“精准打击”。先通过抗病毒药物压制病毒复制,再通过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等抑制神经异常放电。如果疼痛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还可以应用神经阻滞或射频消融术,物理性阻断痛觉信号传导。然而,这些手段多为“对症”而非“对根”治疗,还可能伴随头晕、嗜睡等副作用。


中医则像“综合治理”。急性期通过龙胆泻肝汤猛攻湿热毒邪;慢性期换用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针灸结合刺络放血可泻热排毒;在疱疹边缘围刺可抑制病毒扩散,缓解神经水肿;在阿是穴处刺络拔罐,吸出瘀血,还能有效缓解疼痛。值得注意的是,中医特别强调“扶正”,例如用黄芪、党参补气,增强身体自愈力。中医不单治痛,还可调理全身状态,但起效通常较慢,需要患者耐心配合。


综上所述,西医如同“修电路”,专注修复神经损伤、阻断错误信号;中医则像“疏河道”,重点清理毒素、打通气血。当前越来越多的方案是两者结合:急性期通过西医快速控制病毒,慢性期依靠中医调理防复发,既能减轻剧痛,又可降低后遗症风险,二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医脉通: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如何结合现代医学的疼痛量表、神经电生理检测等工具,建立“诊病-辨证-识症”三位一体的精准诊疗路径?相较于单纯的西医或中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PHN的独特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郝巍教授:


诊病即明确疾病诊断,PHN在现代医学中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包括病史、临床表现、疼痛特点等。中医也会根据患者的整体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诊断,判断其中医证型,例如肝胆湿热证、气滞血瘀证等。


在辨证方面,中医辨证论治是核心,我们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医学的疼痛量表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等,可以量化患者疼痛的程度,以更精准地把握患者病情,为辨证提供参考依据。如果患者的VAS评分达到8分以上,可能提示病情比较严重,在辨证时需要考虑是否是气滞血瘀比较严重,或存在其他复杂的证型。


对于识症,神经电生理检测等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神经的损伤情况和功能状态,有助于识别PHN的具体症状特点。例如通过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可以明确神经是否发生脱髓鞘病变等情况,从而进一步明确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综合诊病、辨证和识症的结果,便能制定出更精准的诊疗路径,例如对于气滞血瘀型且神经损伤较重的患者,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同时结合物理治疗及现代医学手段,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较于单纯的西医或中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PHN的独特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疗效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西医药物在控制病毒感染、减轻神经炎症等方面效果显著,例如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等,可以快速缓解病情。中医则可以通过针灸、中药熏蒸等方法调理患者整体状况,改善气血运行,从病根上解决疼痛,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神经修复。有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PHN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


第二,在安全性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减少单一治疗方法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例如,长期使用西医的止痛药物可能会对胃肠道、肝脏造成一定损害,而结合中医调理,可以减轻这些不良反应。同时,中医的中药穴位贴敷等治疗方法,副作用相对较小,安全性更高。


第三,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独特的优势。PHN会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疼痛折磨,影响睡眠、情绪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能通过调理患者的身体机能,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从而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医脉通: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PHN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面临着哪些关键挑战?未来应在哪些方面努力来突破这些困境?展望未来,您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PHN在技术和理念上会有哪些新的发展方向?


郝巍教授: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PHN主要面临以下几个关键挑战:

(1)理念差异与标准化难题:中医强调整体辨证和个体化治疗,西医则以循证医学和标准化方案为主。例如,中医的“气滞血瘀”分型与西医的神经敏化机制尚未完全对接,导致治疗方案缺乏统一标准。

(2)技术融合的复杂性:例如,针灸穴位与西医神经阻滞的解剖定位存在差异,如何精准结合仍需探索。此外,中药复方的多靶点作用机制与西药的单靶点特性如何协同,也是技术难点。

(3)临床证据的局限性:尽管部分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疗效显著,但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研究仍不足,国际认可度有待提升。

(4)患者认知与接受度:部分患者因“慢效”或“不科学”等标签对中医存疑,西医的副作用(如阿片类药物成瘾性)也让部分患者望而却步。


为应对这些挑战,未来需在三个方向发力:


(1)基础研究的深度融合

•推动中西医理论的“翻译”研究,例如将中医的“通络止痛”与西医的“神经可塑性调节”结合,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解析中药成分(如川芎嗪、龙胆泻肝汤)对神经修复的作用机制。

•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建立带状疱疹的中西医分型数据库,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2)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方案

•发展“智能穴位电刺激”,将中医穴位与神经电刺激结合,通过超声引导实现精准治疗。

•制定中西医结合的阶梯化治疗方案:例如早期以抗病毒+中药清热利湿为主,慢性期联合神经阻滞+活血化瘀方剂,并纳入国际诊疗指南。


(3)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推广

•建立疼痛科、中医科、心理科的多学科协作(MDT)团队,通过联合诊疗实现“镇痛-修复-心理干预”的一体化诊疗模式。

•推广中西医结合的微创技术,联合刺络拔罐,既能调节神经传导,又可改善局部微循环。


展望未来,PHN治疗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1)精准医学与个体化治疗:基于基因检测和中医体质辨识,为患者匹配“最优药物组合+穴位方案”。

(2)神经调控技术的革新:例如短时程脊髓电刺激联合中药熏蒸,既能快速镇痛,又能长期修复神经。

(3)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借鉴国际疼痛管理经验(如鞘内药物输注),同时挖掘中医特色疗法(如火针、艾灸),形成中国特色方案。


专家简介


640.png

郝巍 教授

河北省中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疼痛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西医结合学组全国委员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筋骨养护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针灸学会针麻分会常委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术期医学分会常委

河北省医学会理事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术期医学与疼痛专委会主任委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