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博,徐松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近年来,肽-药物偶联物(peptide-drug conjugate,PDC)凭借其模块化设计和微环境响应特性,成为突破血脑屏障并调控TME 的热门工具。LI 等近期报道一种新型PDC 系统(MAPDC),通过靶向LRP1 受体和双重响应性药物释放,成功实现GAM的M2→M1 表型重编程,并显著增强化疗-免疫协同疗效。这一研究不仅揭示PDC在脑靶向递送中的潜力,也为克服GBM耐药提供新范式。
MAPDC设计核心在于其多模态响应机制。Angiopep-2 肽段靶向血脑屏障内皮细胞LRP1 受体,促进PDC脑内转运,提高脑肿瘤部位的药物浓度。进入TME后,高表达的MMP-2 切割连接肽(GPLGLAG),导致Angiopep-2 脱落,阻断LRP1 介导的“脑-血外排”,显著延长药物滞留时间。随后,肿瘤细胞内高浓度
CPT 可对GBM细胞发挥化疗杀伤作用并通过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效应启动抗GBM免疫,而R848 能够将M2-GAM复极为M1-GAM,从而增强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并降低化疗耐药性。与现有策略相比,PDC 展现出独特优势。传统方法如CSF-1R抑制剂(如PLX3397)虽可减少M2-GAM浸润,但易引发代偿性调节性T细胞增多,且单药疗效有限。
纳米载体递送siRNA(如STAT3 siRNA)虽能抑制M2 极化,但其血脑屏障穿透效率不足(脑内浓度仅为血清5%)。而PDC 通过自组装特性实现90%以上的载药效率,无需额外载体材料,显著降低免疫原性风险。此外,相较于聚焦超声联合微泡技术(临床应用中药效仅覆盖30%患者)和外泌体递送系统(载药效率<10%),PDC 模块化设计允许灵活替换靶向肽或药物。例如,将Angiopep-2 替换为EGFR靶向肽(如GE11)可特异性靶向EGFRvⅢ突变型GBM,而引入缺氧响应性连接子可适应肿瘤内部异质性,进一步优化疗效。
尽管PDC 前景广阔,其临床转化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PDC二硫键易受血清中硫氧还蛋白还原酶降解,需通过
未来研究方向应聚焦于多学科交叉创新。例如,开发活性氧或pH敏感连接子以适应TME动态变化,或整合代谢调控剂(如NAD+合成酶抑制剂FK866)以增强SIRT2 抑制剂疗效。总之,PDC 通过精准靶向和微环境响应性释放,为GBM治疗提供突破性策略。进一步探索其与多模态疗法的协同作用,将为改善患者预后开辟新路径。
来源:于博,徐松柏.肽-药物偶联物重编程胶质母细胞瘤相关巨噬细胞:化疗-免疫治疗增敏的新策略[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25,29(02):12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