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主委李心翔教授谈CSCO肿瘤微创外科专委会如何推动规范化发展,赋能外科创新 | CSCO肿瘤微创外科专委会年会
2025-04-09 来源:医脉通消化系统肿瘤

2025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微创外科专委会年会于3月30日在上海召开,专委会聚焦肿瘤微创外科领域现状,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开拓国际视野,促进学术交流,传播学术成果,建设肿瘤微创外科领域高端对话平台,广泛开展知识普及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值此契机,医脉通特邀肿瘤微创外科专家委员会新任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心翔教授分享肿瘤微创外科专委会的未来工作目标与工作计划。



Q1:肿瘤微创外科专委会作为CSCO在外科领域唯一的专委会,您认为其在推动中国肿瘤微创外科规范化发展中将发挥哪些关键作用?


李心翔教授:

CSCO作为国内肿瘤领域的重要学术组织,由一批长期致力于临床诊疗研究的专家组成,其发布的指南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和权威性。与其他专委会不同,CSCO肿瘤微创外科专委会的委员全体由外科医生组成,这一特色彰显了CSCO领导层对外科领域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尽管肿瘤微创外科专家委员会以外科医生为主体,但在当前肿瘤治疗的复杂背景下,单靠外科技术无法全面解决所有问题。因此,该专委会的成立旨在推动肿瘤微创外科技术的规范化与创新发展,同时致力于培养外科医生的肿瘤治疗全程管理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外科医生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尤其是在患者初次就诊时,外科医生往往是患者首先接触的医生,这意味着外科医生在接诊患者时,需全面评估病情,判断是否具备手术条件;若不具备手术条件,则需及时引入放疗、化疗等多学科手段,并在转化治疗后精准把握手术时机。全程管理的理念不仅是CSCO肿瘤微创外科专家委员会的核心目标,也是推动肿瘤治疗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方向。


Q2:您即将当选肿瘤微创外科专委会新任主委,可否请您介绍一下未来3-5年肿瘤微创外科专委会的发展规划?


李心翔教授:


一、秉持 “技术服务患者” 的理念


微创技术已成为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不同瘤种的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结直肠癌为例,当前90%以上的患者采用微创腹腔镜技术进行治疗。尽管不同瘤种在腔镜技术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上存在差异,但不可否认,微创技术在外科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我们必须明确,技术的可行性并不等同于治疗的合理性。随着腹腔镜、机器人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外科医生在手术操作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在结直肠癌手术中,以往开腹手术难以保留的肛门,如今在技术上已可实现保留。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直接进行保肛手术,部分患者保肛后可能面临肿瘤复发风险,或者即便保留了肛门,其肛门功能也不尽如人意。针对此类情况,综合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了免手术创伤的机会,或通过肿瘤退缩实现经肛局部切除,从而在根治肿瘤的同时保留生活质量。这体现了微创外科技术在临床应用中需要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必要性


肿瘤微创外科专家委员会的未来工作将围绕多瘤种领域展开,涵盖胃肠、肝胆、胰腺等多个专业方向。为推动各专业领域的规范化与创新发展,专委会计划成立多个专家工作组和协作组,针对不同瘤种开展临床研究,为制定指南和专家共识提供科学依据。这不仅是技术推广的重点,也是专委会的核心任务之一。


二、推动人工智能与外科技术的深度融合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行业,医学领域也不例外。在临床实践中,AI 数字成像、术中导航系统等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外科手术的模式。


例如腹腔镜手术,作为微创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远超“创伤小”的范畴。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为外科医生提供了一个多功能平台。这一平台不仅使手术操作更加灵活、视野更加清晰,还能够整合荧光成像、远程网络操作以及人工智能术中导航等多种先进技术。目前,科研团队正在研发靶向荧光技术,一旦成功应用,外科医生便可在手术中精准识别癌细胞的具体位置,从而实现对肿瘤的精准切除。同时,该技术还能帮助医生明确哪些淋巴结需要清扫,哪些可以保留,以及肠管的最佳切除范围。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外科技术,将极大提升手术效果,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损伤,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与生活质量。


三、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设备器械创新


外科技术的进步离不开设备器械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外科医生往往专注于手术操作,工程师则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创新研发,导致研发与临床应用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肿瘤微创专委会将搭建平台,成立相关工作和协作组,促进与国内研发中心的合作,推动数字医学器械、设备的研发,打通产学研通道。


四、构建全面的医生培训推广体系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医疗机构的肿瘤根治手术量差异较大。以肠癌手术为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每年的肠癌手术量可达6000多例,相对来讲基层医院的手术量无法达到这么多。在此情况下,规范的培训体系对于年轻医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专委会计划在未来三年开展 “百个城市,百场讲座,百台手术直播” 活动,即在100个城市举办100场手术讲座,直播100台不同瘤种的手术,推广技术规范和治疗全程管理规范,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治疗能力。


如您所说,在临床实践与研发创新的协作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沟通隔阂。您认为国内外在临床与研发协作方面存在哪些主要差异?国外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国内在这一领域有哪些优势或经验可以为国际同行提供参考?


李心翔教授:

在临床实践中,许多当下广泛应用的医疗设备,均由国外临床医生带领团队研发。临床医生凭借对实际操作的深刻理解,能够精准洞察技术层面的痛点与难点,每一次成功的研发,都紧密围绕解决这些关键问题展开。


然而,由于国情不同,国内外临床医生的工作状态存在显著差异。中国临床医生工作负荷极大,每日需兼顾门诊与手术,工作强度远超国外同行。受此影响,过去中国外科医生往往缺乏足够精力投身医疗设备研发与创新工作。近年来,这一局面正逐步得到改善。从行业主管部门,到医院管理层,再到临床一线医生,各方对医疗创新与研发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值得强调的是,医疗设备的研发创新,需要团队协作,尤其需要临床医生与大型医疗设备研发中心携手合作。


基于此,肿瘤微创外科专家委员会旨在搭建专业合作平台,与国内知名的器械和设备研发中心开展深度合作。借助专委会专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研发团队提供与前沿临床需求接轨的合作契机,共同推动我国临床研发水平的提升,助力国产医疗设备研发事业迈向新高度 。


Q3:可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肿瘤微创外科专委会在国际上有哪些合作?


李心翔教授:

在医疗技术发展的历程中,我国早期在腹腔镜手术领域主要以向国外学习为主。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庞大的患者群体为外科医生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医生的成长。与此同时,我国医疗设备和器械行业不断进步,推动了各瘤种微创外科技术取得显著突破。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国在多个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甚至走在前列。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医疗界的国际交流策略也在发生转变,不仅要 “走出去”,学习他国前沿技术,更要 “请进来”,展示中国医疗成果。在过去一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待了来自多个国家的十多位专家前来交流。他们对我国外科医生的技术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认可中国外科医生的精湛技术,许多来访专家还表达了未来派遣年轻医生前来交流学习的意愿。


作为CSCO唯一的肿瘤微创外科专家委员会,我们肩负着重要使命。我们计划借助CSCO平台,联合上海国际集团培训交流中心,并与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开展合作,搭建一个国际化的交流培训平台,为国内外医生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李心翔.png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