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肿瘤资讯
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2025年3月29日,由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
本届会议汇集全国多地肿瘤消化道肿瘤领域权威专家与学者,共同分享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新辅助治疗、影像诊断等多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为在场嘉宾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肿瘤资讯】现会议内容亮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大会致辞
主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陈功教授
会议伊始,张苏展教授、李进教授作为大会主席进行致辞。张苏展教授首先表示对各位同道参会的热烈欢迎,并回顾了CSCO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成立近十年来的成就,强调委员会在制定指南、推动结直肠癌规范化治疗和多学科协作(MTD)推广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张苏展教授
李进教授高度赞扬了以张苏展教授为首的第一届CSCO结直肠癌委员会为我国结直肠癌学术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并感谢现任委员会成员对本次年会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在结直肠癌发病率控制、临床研究和新药研发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鼓励专家委员会成员以指南为中心,加强宣传和临床研究,最终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李进教授
众咖云集,共话结直肠癌诊疗进展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功教授带来《肠癌腹膜转移的诊疗进展及新思路》的学术报告。陈功教授首先指出肠癌腹膜转移预后不良及诊断困难,传统影像学在评估腹腔内病变方面的局限性,并强调体格检查的重要性。随后,回顾了近年来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在提高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生存率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多个真实病例,强调多学科协作在肠癌腹膜诊治中的关键作用,以期改善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的预后,造福更多患者。
主持: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顾晋教授
陈功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章真教授带来《结直肠癌放疗研究进展》的学术分享。章真教授本次报告主要围绕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两个关键治疗策略展开:全程新辅助治疗(TNT)和新辅助免疫治疗。TNT已成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标准模式,疗效优于传统放化疗。长程和短程放疗的选择尚在讨论,两者长期生存相似,但长程放疗可能局部控制更优。新辅助免疫治疗对dMMR型直肠癌疗效显著,MSS型直肠癌免疫治疗方案正在研究中,CR率有所提升。TNT和免疫治疗正在改变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治疗格局,未来研究将探索如何优化这些策略,提高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
主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蔡三军教授
章真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屹教授带来《直肠癌淋巴结&癌结节的影像诊断与临床决策》的学术分享。王屹教授指出,通过核磁共振(MRI)观察到的彗星尾征和流空现象是诊断癌结节的重要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区分癌结节和淋巴结。癌结节与血管外侵犯(EMVI)密切相关,其影像学和病理学诊断均存在一定的挑战。癌结节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的重要性,其与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密切相关,甚至可能独立于传统的TNM分期。未来可能需要将EMVI和癌结节纳入分期系统,以便更好地指导治疗选择,实现个体化治疗。
主持: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 徐忠法教授
王屹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邱萌教授带来《MSI-H/dMMR mCRC免疫进阶-立即改变临床实践》的专题报告。邱萌教授主要围绕MSI-H/dMMR型肠癌的免疫治疗展开,重点介绍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指出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免疫治疗的疗程优化、耐药机制、与其他治疗方式的联合(如COX-2抑制剂、化疗)以及更精准的患者选择策略。
主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张苏展教授
邱萌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赵林教授带来《晚期
赵林教授
讨论环节,邀请福建省肿瘤医院杨春康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涛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自强教授及辽宁省肿瘤医院张敬东教授围绕“直肠癌MRI报告中甄别癌结节(TD)的临床价值?”“如何精准判断腹膜癌的PC!?您的临床实践中哪些PCI患者会进行CRS?HIPEC常用的药物?”“直肠癌术前放疗如何选择长短程?哪些患者(MSS)考虑联合免疫治疗?”及“MSI-H mCRC一线免疫治疗如何选择单免、双免?”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讨论中,专家们各抒己见,分享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见解,为与会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主持: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海江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带来《2025 ASCO GI 结直肠癌新进展》的学术分享。袁瑛教授总结了2025年ASCO GI会议上关于结直肠癌的最新研究进展,其中CheckMate 8HW进一步证实了双免疫治疗(
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袁响林教授
袁瑛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带来《肠癌免疫治疗之路如何前行》的学术分享。王峰教授深入探讨了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和思考,强调了CSCO指南在dMMR直肠癌新辅助免疫治疗方面的领先性,并鼓励国内专家更多地引用中国指南,并对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王峰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周爱萍教授带来《组合抗体在结直肠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周爱萍教授表示,免疫治疗已成为MSI-H/dMMR型结直肠癌晚期和新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单药和双药免疫治疗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部分患者有望获得长期生存获益。MSS型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仍面临困境,单药PD-1/PD-L1抑制剂和联合TKI等方案疗效有限,尤其是在肝转移患者中。艾托组合抗体在MSS型结直肠癌中表现出具有前景的治疗效果,有望在MSS型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主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许剑民教授
周爱萍教授
浙江大学附属金华医院傅健飞教授带来《结直肠癌的双面信使:MSI-H/dMMR》的专题报告。傅健飞教授通过介绍DNA错配修复的重要性及其功能障碍导致的基因组不稳定性、新抗原产生以及肿瘤发生,全面阐述了MSI-H/dMMR型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和未来研究方向。
傅健飞教授
讨论环节,邀请江苏省肿瘤医院朱梁军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顾艳宏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曾珊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畅教授及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围绕“晚期MSI-H肠癌的优选治疗策略?”“一线免疫治疗后进展的策略?”“局部MSI-H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后如何定义和判断cCR?”及“MSI-H肠癌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指标?”热门话题展开热烈探讨。
主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艳桥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周爱萍教授
总结
会议尾声,李进教授进行会议总结。李进教授指出,结直肠癌治疗正朝着精细化和注重保留器官功能的方向发展,通过新辅助治疗缩小肿瘤,为患者创造手术机会,改善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免疫治疗已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dMMR型患者中疗效显著。最后呼吁各位同道共同努力,推动中国结直肠癌治疗事业的发展,最终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