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新生:艾沙妥昔单抗引领1q+ MM治疗新突破,点亮患者希望曙光
2025-04-01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血液肿瘤,其预后与细胞遗传学异常密切相关1。其中,1号染色体长臂(1q)增益/扩增(1q+)是MM患者常见的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之一1,逐渐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在此,医脉通特邀北京协和医院李剑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唐海龙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李慧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丽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冲教授,分享关于1q+ MM的最新研究进展、临床诊疗策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参考。


不容忽视——1q+高发与预后不良呼唤临床高度关注


医脉通:目前1q+在MM领域备受关注,在实际临床诊疗中,1q+ MM患者的占比如何,具有哪些特征?目前1q+ MM患者的预后如何?


李剑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在临床实践中,1q+ MM患者比例较高。有统计数据显示:相较于欧美人群,1q+在中国MM患者中的比例更高,发生率为46-54%2-5。同时,研究发现,随着MM病程进展,1q+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复发难治性(RR)MM患者的1q+发生率可达50%-80%6。此外,在临床实践过程中,1q+常伴随多种细胞遗传学异常,具有高度异质性。据统计,中国新诊断MM患者中44.3%携带≥2种细胞遗传学异常,其中,1q+ MM患者中83.3%合并其他细胞遗传学异常2


在2024年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年会上,IMS更新了高危MM的定义,其中,包含了1q+等相关细胞遗传学内容7。并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2024年版)等最新国内外权威指南均推荐1q+作为细胞遗传学评估的必检项目。因此,临床需对1q+予以更多关注8-10


唐海龙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临床实践中,1q+ MM的不良影响贯穿MM的整个病程,显著影响MM患者生存。与1q-的MM患者相比,伴1q+的MM患者预后显著更差: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71.1个月 vs 36.0个月(P<0.001);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未达到 vs 53.0个月(P=0.003)11,为临床的治疗带来挑战。除此之外,1q的拷贝数及其异常位置均显著影响患者生存期。研究数据显示,与1q增益(拷贝数=3)相比,1q扩增(拷贝数≥4)患者的PFS明显缩短(中位PFS:未达到 vs 24个月,P=0.0403)。此外,扩增或增益位于主克隆的患者预后较差,相较于亚克隆位置,其影响更为显著(P=0.0172)4


困境待解——1q+ MM患者既往治疗策略疗效受限


医脉通:既往对于1q+ RRMM患者有哪些治疗方案?疗效如何?


李慧教授
四川省人民医院


以往的临床治疗中,对于1q+ RRMM患者有多种治疗方案,如:免疫调节剂(IMiDs)联合地塞米松、蛋白酶体抑制剂(PI)+IMiDs联合地塞米松、选择性核输出抑制剂(SINE)+PI联合地塞米松等等。其中,IMiDs联合地塞米松治疗1q+ RRMM患者中位OS仅为8.3个月12。另外,PI+IMiDs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既往1-3线1q+ MM患者,中位PFS可达15.4个月,优于IMiDs联合地塞米松组(11.3个月),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13。除此之外,SINE+PI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既往1-3线1q+ MM患者,中位PFS可达12.9个月,但与PI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8.15个月)无显著统计学差异,SINE+PI联合地塞米松组总缓解率仍不足80%14。由此可见,以往治疗方案虽具有一定疗效,但未能完全克服1q+的不良预后。


创新引领——艾沙妥昔单抗重塑1q+ MM患者治疗新格局


医脉通:艾沙妥昔单抗日前于中国获批,用于RRMM和新诊断MM(NDMM)患者,其对于1q+ RRMM患者疗效如何,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相关的疗效数据?


张丽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全新靶向CD38单抗——艾沙妥昔单抗于2025年1月8日获批用于与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Pd)联合用药,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线治疗(包括来那度胺和PI)的MM成人患者。艾沙妥昔单抗通过适度的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效应,可能有助于1q+补体抑制蛋白途径导致的耐药,联合Pd可有效改善1q+ RRMM患者预后。ICARIA-MM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Pd治疗组,艾沙妥昔单抗+Pd治疗既往接受≥2线的1q+ RRMM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中位PFS:9.5个月 vs 3.8个月),降低60%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HR:0.40)15。由此可见,艾沙妥昔单抗联合方案可显著改善1q+ RRMM患者生存期,为此类患者带来了生命曙光!


未来蓝图——寻精准检测良策,探标准治疗之路


医脉通:对于1q+ MM患者,临床中还有哪些需求未被满足?


王冲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在临床实践中,细胞遗传学突变的检测尤为重要。对于1q+的检测,临床中通常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方法,然而,不用地区的FISH检测及报告方式尚不统一,且对于1q+和TP53等突变检测的灵敏度不高,为临床精准诊疗带来挑战。期待未来可以有更为精准、高效、可及性高的检查方式普及临床。另外,对于1q+ MM患者,临床中尚无标准化的精准治疗方案,期待未来在这一领域有进一步的探索结果,造福广大1q+ MM患者。


总结


1q+是MM常见的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在中国MM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且预后较差。既往治疗方案虽对1q+ MM患者生存有一定改善,但疗效有限,未能完全克服1q+带来的不良预后。


艾沙妥昔单抗的出现为此类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存希望,其核心III期ICARIA-MM研究,共纳入307例既往至少接受过2线治疗的RRMM患者,94%患者为来那度胺难治。结果显示:总体缓解率(ORR)可达60%,与Pd组相比,艾沙妥昔单抗联合Pd,可实现近2倍生存获益,达到近1年的中位PFS,显著降低40%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11.5个月vs 6.5个月;HR=0.596,p=0.001)16。在1q+亚组中,艾沙妥昔单抗联合Pd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中位PFS:9.5个月 vs 3.8个月),降低60%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HR:0.40),中位OS分别为21.3个月和13.9个月(HR=0.72)15。这一结果表明,该疗法能够有效减轻1q+对RRMM患者带来的负面预后影响。


艾沙妥昔单抗联合Pd可更有效改善1q+ MM患者生存,降低患者死亡风险,为患者提供了治疗新选择。期待未来艾沙妥昔单抗能够持续探索,不断突破,解决更多治疗难题,惠及更多MM患者。


专家简介


李剑.jpeg

李剑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罕见病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


10001.png

唐海龙 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

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血液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血液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淋巴系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陕西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血液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 SCI 10 余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院级课题 6 项。参与编写 3 部血液专著。主要研究方向为淋巴系肿瘤(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10002.png

李慧 教授

四川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教授

四川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青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罕见病浆细胞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淋巴瘤学会会员

四川省医学会白血病专业组副组长

成都高新医学会血液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人工智能信息学会副主委

四川省康复医学会血液专委会副主委

四川省医学会血液学专委会委员

成都市医学会副主委

任多个杂志编委。主持或参与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多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论著1部,注册4项临床实验,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对血液系统肿瘤基础和临床有深入研究。


10003.png

张丽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

医疗组长,主任医师,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住院/专科规范化培训导师

2010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2016年出国研修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11届委员会浆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第2届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5届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骨髓瘤与浆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亚洲骨髓瘤网AMN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第2届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四川省女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女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生物信息学学会人工智能-血液肿瘤与细胞治疗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

第十五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中国抗癌协会横向课题1项、四川省抗癌协会横向课题1项

《中华血液学杂志》第10届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Precision Clinical Medicine》青年编委、《Blood》中文版青年编委


10004.png

王冲 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委书记,血液病医学部一病区负责人

中原英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河南省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河南省卫生健康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河南省预防医学会血液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河南省临床肿瘤学会浆细胞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河南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液肿瘤精准诊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医院学会浆细胞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审批编码:MAT-CN-2506144

过期日期:2027年03月31日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4年修订).中华内科杂志,2024,63(12) : 1186-1195.
2.原瑞凤, 等.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0, 41(1):10-15.
3.Yang Y, et al. Cancer Med. 2023;12(8):9604-9614.
4.You H, et al. Front Oncol. 2022;12:938392.
5.Wang H, et al. Front Med. 2020;14(3):327-334.
7.Jill Corre. New classification for identifying HR Myeloma based on cytogenetic abnormalities Presented at IMS 2024
8.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CSCO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2024[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9.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年修订).中华内科杂志,2022, 61(5) : 480-487.
11.Wang Y, et al. Cancer. 2023;129(7):1005-1016.
12.Klein et al. Cancer. 2011;117(10):2136-2144.
13.Avet-Loiseau H, et al. Blood. 2017;130(24):2610-2618.
14.Richard S, et al. Am J Hematol. 2021;96(9):1120-1130.
15.Martin T, et al. Haematologica. 2022;107(10):2485-2491.
16.Attal M, et al. Lancet. 2019 Dec 7;394(10214):2096-210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