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慧碰撞丨刘淼教授:乳腺癌治疗新动向——监测方案优化、保乳手术推广及新辅助腋窝处理策略精准化
2025-04-01 来源:医脉通乳腺肿瘤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手术

2025年第19届圣加伦国际乳腺癌大会(SGBCC 2025)已落下帷幕,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有关早期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国际性会议,SGBCC大会上汇聚了全球乳腺癌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推进乳腺癌领域的发展。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淼教授分享早期乳腺癌诊疗新趋势。


乳腺癌监测需优化方案,提升患者体验与医疗经济性


刘淼 教授:

在乳腺癌监测领域,国内外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部分欧美国家尤其重视靶检查。关于术后监测频率及其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目前存在一定的争议。国内很多中心建议患者术后2年内每3个月进行一次复查,但这种频率可能有些过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曾开展过一项研究,结果发表在Cancers上,该研究表明,术后骨扫描监测并没有能够显著改善骨转移患者的预后。频繁的复查不仅增加医疗成本,还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同样,钼靶监测的效果也缺乏明确的阳性结果支持。此外,东方女性与西方女性在乳腺癌监测需求上可能存在差异。


在国外,钼靶检查不仅是健康人群的重要筛查手段,也是复发高危人群的监测方式。SGBCC大会上一位专家提出,需要权衡正常人群每年进行钼靶筛查的乳腺癌风险与已治愈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实际上,部分低危已治愈患者的再发风险可能更低,因此是否需要对其进行密集监测值得商榷。


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常常观察到患者在复查前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感到恐惧。本次会议不仅深入讨论了治疗方案的过度与不足,还特别关注了治疗对患者身体、心理及生活质量的综合影响。会议采用开放式的学术讨论形式,专家们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畅所欲言,综合分析了治疗的优缺点、患者生活质量及医疗成本等因素。不仅为临床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优化患者全程管理策略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保乳手术的临床价值日益凸显,推动实践优化与患者获益


刘淼 教授:

保乳手术的相关议题也颇具临床意义,在临床实践中,许多患者在理论上可以选择保乳手术,但最终仍有一部分未能实施。尽管这些患者没有明确的保乳禁忌,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多种原因导致保乳手术未能进行。


两年前,Michael Gnant教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学术交流中,明确提出了将保乳率提升至50%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中心的保乳率在全国已处于较高水平,全年数据约为40%。但Michael Gnant教授仍期望我们能够进一步突破,达到50%的目标。由此可见,他对保乳手术的支持态度非常明确。


此外,SGBCC会议上,有关乳房切除术(Mastectomy)的争议也引发了深入讨论。Michael Gnant教授特别强调,与保乳手术相比,乳房切除术并未显著改善预后。尽管乳房重建技术的发展为乳房切除术提供了美学改善的可能,但在临床实际中,如果为了整形效果或减少并发症而保留过多腺体,反而可能削弱手术的临床价值。在此情况下,选择保乳手术结合局部整形修复手术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综上所述,本次大会上关于保乳手术的讨论极具临床价值,不仅深入探讨了手术选择的科学依据,更强调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意义,为优化乳腺癌手术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新辅助治疗后腋窝处理争议不断,推动乳腺癌治疗理念革新


刘淼 教授:

目前早期初治患者的腋窝保留已无争议,甚至多项研究支持严格筛选的早期患者无需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关于新辅助治疗后前哨淋巴结的腋窝处理,学术界正进一步探讨腋窝处理的简化。


个人认为,新辅助治疗后前哨淋巴结的腋窝保留仍需谨慎,这可能是当前腋窝保留的最大挑战。对于新辅助治疗前临床阴性或低负荷、治疗后转为ycN0的患者,先进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或可帮助更多患者避免腋窝清扫。但对于这部分患者,若同时豁免放疗,目前证据尚不充分。尽管NSABPB-51研究提供了相关数据,但其主要针对新辅助治疗前腋窝低负荷即cN1患者。对于新辅助治疗后前哨淋巴结阳性的患者,既不手术也不放疗的做法,现有证据不足,相关临床研究仍在进行,随访时间亦不充分。


在本次会议的投票环节中,即使新辅助治疗后前哨淋巴结存在1/4的宏转移,仍有专家建议不进行手术,甚至不补充腋窝放疗。对此,个人认为证据尚不充分。总体而言,专家们在乳腺癌治疗理念上呈现出明显的降阶梯趋势,特别是在局部区域治疗方面。但是,区域治疗的简化是否需要通过其他治疗的强化来弥补,这一问题仍需深入探讨。个人认为,简单地采取"减一加一"甚至"减一加二"的方式并不科学,正如本次大会上的专题讨论所指出,并非所有减量都需要相应补充。此外,不同治疗方案的代价难以直接比较,且患者个体差异较大。


在放疗方面,即使未进行腋窝清扫,专家们对区域淋巴结放疗的推荐态度也趋于保守。在保乳治疗中,有专家提出25次分割方案可能已面临淘汰,并倾向于推荐大分割甚至超大分割方案,现有证据表明大剂量分割确实能为特定患者群体带来临床获益,且疗效确切。然而,由于国内医保政策等因素,该方案的推广仍面临一定挑战。


总体而言,本次会议收获颇丰,多学科专家齐聚一堂,就治疗方案及患者生活质量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特别强调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这些宝贵的讨论与交流,无疑为个人的临床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启示。


屏幕截图 2025-04-01 094753.png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