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19届圣加伦国际
医脉通:在SGBCC“中国之声”专场中,您为国际同行带来了“改变乳腺癌临床实践的中国研究”能否请您与我们分亨这些重要成果及意义?
殷咏梅教授:
在会议第二日的“中国之声”专场上,我有幸向国际同行展示了近年来中国专家和学者在乳腺癌创新药物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这些研究不仅改变了中国的临床实践,也对全球乳腺癌治疗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是CDK4/6抑制剂
其次,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小分子TKI类药物
在三阴性乳腺癌领域,我重点介绍了两项具有突破性的PD-1抑制剂研究。其一为江泽飞教授牵头的
在ADC药物领域,我介绍了徐兵河院士与我共同担任PI的OptiTROP-Breast01研究。该研究证实,SKB264单药治疗在既往接受2-3线治疗的复发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较医生选择的治疗方案(TPC)显示出更优的疗效。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SKB264在乳腺癌适应证上的获批,其研究数据也于近期被《Nature Medicine》杂志接收。
我们期待由邵志敏教授主导的SKP264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一线治疗的III期临床研究取得进展,同时也对未来SKP264与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中国原创性临床研究的开展,并希望能够加强与国际专家和学者的合作,共同推动乳腺癌临床研究的进步,使中国原创药物惠及全球乳腺癌患者。
医脉通:随着中国创新药物与原创研究日益丰富,您认为中国学者应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学术成果的影响力以及自身的话语权呢?
殷咏梅教授:
我认为,要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关键在于深化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尽管中国药企的创新能力正在逐步增强,但我对中国专家和学者,尤其是中青年专家和学者,寄予更高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够通过与国外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学习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先进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法。同时,学习国外学者在临床研究中的的深入解析能力,以及运用转化医学的方法,获取更多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的应用信息。当前,全球学术环境呈现出开放与包容的特征,这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期待未来中国专家学者能够在这一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中,进一步提升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为全球学术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医脉通:为促进中外专家的交流互通,由您主导并促成了“SG-BCC中国行”系列活动,请您简单介绍下这一活动的举措和进展?
殷咏梅教授:
St. 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是全球范围内极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早期乳腺癌诊断与治疗国际学术盛会,每两年举办一次。自1978年首届会议成功举办以来,该大会始终秉持提升全球早期乳腺癌诊疗水平的宗旨,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通过制定国际专家共识的方式,为全球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严谨的指导建议。十多年前,大会的学术成果开始引入中国,中国乳腺癌领域的杰出专家,如江泽飞教授、徐兵河院士和邵志敏教授,相继受邀加入大会主席团。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在乳腺癌诊疗领域的卓越贡献,更标志着中国在乳腺癌领域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
在St.Gallen大会主席Michael Gnant教授和江泽飞教授的倡导下,为更好地促进国内外学者的交流,并将大会共识传递给国内专家和同道,我于去年10月组织了St.Gallen大会中国行的首站活动,并由江苏省人民医院承办。南京站启动后,活动相继在上海、西安举行,最终以北京站完美收官,为这一系列学术盛会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在大会中国行活动中,众多国内乳腺癌领域的专家积极参与,会议深入探讨了乳腺癌的最新诊疗进展以及多学科合作在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性。今年大会结束后,我们计划在中国多个城市,包括上海、广州、北京和南京,陆续向国内专家和同道传递大会的最新资讯和内容,并将其作为早期乳腺癌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南和参考,助力中国乳腺癌诊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