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岁女性患者,自儿童时期便患有鼻息肉以及
一次偶然机会,患者因出现
图 1(A)胸部 X 线显示右位心及左下叶部分萎陷;(B)增强胸部 CT 轴位图像显示左肺门病变(箭头及红色圆圈所示);(C)冠状位图像显示左主支气管(LMB)远端病变,其衰减值与周围软组织相似;(D)多脾症(红色圆圈勾勒)、右侧降主动脉(Ao)及左侧下腔静脉(IVC)
随后为患者开具硬质
术后患者症状迅速缓解,哮喘治疗成功降级,3 个月随访显示气道黏膜修复良好(图 2F),12 个月后随访支气管镜检查显示白光及窄带成像下均无肉眼可见复发,活检亦未发现肿瘤细胞(图 2),5年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
图 2(A、B)左支气管树及左中间段支气管(LBI)内可见光滑圆形活动性病变(箭头所示);(C)病变经机械减容、冷冻切除及激光切除术消融基底部后的表现;(D、E)苏木精-伊红染色(×100及×200 倍放大)显示成熟脂肪组织;(F)3 个月后随访支气管镜检查显示黏膜修复,仅残留瘢痕。
病例讨论
支气管内脂肪瘤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下层脂肪组织的罕见良性肿瘤,发病率极低,约占所有肺部肿瘤的 0.1%-0.5%,占肺部良性肿瘤的 3.2%-13%。其临床表现具有隐匿性,早期常无症状,随着瘤体增大可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喘鸣及反复肺部感染等症状,与
CT 检查在本病诊断中具有关键价值,典型表现为支气管腔内脂肪密度影(CT衰减值介于 - 40~-120HU),边界清晰,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胸部CT可以准确显示支气管内脂肪瘤的形状、大小、位置、管腔狭窄程度、与支气管壁的关系,但当病灶体积较小,特别是局限在细支气管腔内时此时就需要借助
支气管内脂肪瘤的治疗以解除气道梗阻为核心,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及患者全身状况选择个体化方案:
➤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对于带蒂、直径<2.5cm 的管内型肿瘤,可通过冷冻切除、激光消融或电圈套器等微创技术实现根治。本例患者采用冷冻联合激光治疗,术后症状迅速缓解,5 年随访无复发。
➤外科手术:适用于肿瘤基底较宽、侵犯周围组织或合并远端肺组织不可逆损害者,术式包括肺叶切除或开胸肿瘤摘除。
➤预后:根据既往病例报告随访发现,支气管内脂肪瘤无论进行何种方式切除,几乎不会复发
本例特殊性与临床启示
➤解剖变异的挑战:患者合并胸腔内脏反位(右位心、纵隔结构镜像反转)及多脾症,导致支气管树解剖结构异常,增加了支气管镜操作难度。术中需通过硬质支气管镜精准识别变异的 "左中叶" 开口,制定个体化手术路径。
➤误诊机制分析:哮喘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警惕气道占位:①规范治疗后症状无改善;②反复同一部位感染;③肺功能提示固定性气流受限。本例患者长期被归因于哮喘控制不佳,直至贫血检查偶然发现病灶。
➤罕见病的综合管理:胸腔内脏反位合并支气管内脂肪瘤的病例全球报道不足百例,需多学科协作制定诊疗方案。本例通过介入呼吸病学技术成功解除梗阻,避免了开胸手术风险。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