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肺病(ILD)是许多抗肿瘤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肺部不良事件,其规范化管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抗肿瘤治疗延续。作为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的代表性药物,
《中国癌症杂志》近期发表的《德曲妥珠单抗所致间质性肺病全程管理策略》一文,结合国内外循证证据及管理策略,构建了覆盖T-DXd治疗前-中-后的全程、全周期管理框架,为临床中ILD的早期识别、及时诊断和妥善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1]。在此背景下,医脉通特邀文章通讯作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药物所致ILD管理现状及管理经验,就ILD全程管理策略进行深入解读。
未雨绸缪:ILD管理规范化仍有不足,全程管理策略助力实现患者“长治久安”
药物引起的ILD是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中常见的肺部不良反应之一,不同类型抗肿瘤药物相关ILD的发生率有所差异,其整体发生率为0.4%-54.0%,ADC类药物的ILD发生率约为1.9%-15.8%[2]。
T-DXd是靶向HER2的ADC,凭借其出色疗效和良好安全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在乳腺癌领域,DESTINY-Breast03、04研究提示,T-DXd可为HER2阳性或HER2低表达的晚期乳腺癌带来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的显著改善[3,4]。在其它实体瘤中,Ⅱ期的DESTINY-Gastric06、DESTINY-Lung02和DESTINY-Lung05研究显示,T-DXd同样可为HER2阳性晚期
虽然T-DXd治疗过程中ILD发生率并不高,但仍需对其保持警惕。ILD不仅影响患者的肺功能,也关系到肿瘤治疗的效果,因此科学、规范的管理对抗肿瘤治疗来说至关重要[2]。随着DESTINY系列研究中ILD管理指导原则的发布与更新,ILD管理规范化水平较前明显提升,如DESTINY-Breast03研究中并无4-5级ILD发生,3级ILD发生率也<1%[1,9–13]。这提示,在T-DXd等抗肿瘤药物治疗过程中,实施严格的风险管理措施可降低严重ILD的发生风险,有利于患者长期维持治疗[1]。
然而,药物所致ILD症状表现各异,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临床中误诊和漏诊时有发生;并且目前国内部分临床医生可能存在ILD诊疗、管理经验不足的情况,往往会造成患者错失最佳干预时间、ILD难治、激素暴露量过多、后续治疗受限等不良后果[2,8]。而建立、优化、推广全程管理策略是提升ILD管理规范化水平,减少严重ILD事件发生,实现患者“长治久安”的关键。
步步为营:ILD全程管理策略,治疗前-中-后管理全覆盖
为进一步使管理策略更规范、科学、贴合临床实践,《德曲妥珠单抗所致间质性肺病全程管理策略》结合最新研究数据及既往Tarantino教授等总结的ILD“5S”管理原则,全面阐述T-DXd治疗前-中-后的全程管理策略,为T-DXd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其中Synergy(协作)即MDT模式贯穿全程管理策略,Screen(筛查)、Scan(扫描)、Suspend treatment(暂停治疗)和Steroids(肾上腺皮质激素)则分别融合到治疗前管理、治疗中管理和治疗中断后管理中。
治疗前管理(患者筛查和患者教育)
在开始T-DXd治疗之前,医生应结合病史、查体、影像学检查结果等排查ILD高危因素(详见图1),以评估患者是否可接受T-DXd治疗。需要特别留意的是,即便患者存在ILD危险因素,一般情况下也不排除其接受T-DXd治疗的可能性,不过在T-DXd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ILD的症状和相关指标。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临床可进行MDT会诊以评估治疗的获益/风险比。
在治疗前管理中,良好的患者教育也是ILD全程管理策略中的重点。在患者教育中,应注意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主动参与ILD管理的意识,并通过“医患共管”模式实现ILD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其中,ILD的症状/体征教育是实现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的关键,临床中应提醒患者需要注意的症状/体征包括,
治疗中管理(ILD监测与诊断)
在T-DXd治疗期间,应定期对患者进行监测,包括询问、体格检查等。并且由于无症状者的存在,部分轻症ILD可能“难以量化”,因此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也应定期监测HRCT、SpO2等,以便早期发现。目前推荐的HRCT监测频率为6-12周,高危患者可酌情增加监测频率。
根据临床经验,当患者出现新发或加重的症状(如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和/或影像学表现时,均应考虑疑似ILD并立即暂停用药。由于药物所致ILD属于排除性诊断且易漏诊、误诊,因此在怀疑ILD时,除常规询问症状、病史以及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外,也可利用实验室检查、肺功能检测、
治疗中断后管理(ILD分级管理和中断后再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为ILD的患者,临床医生可根据CTCAE 5.0分级标准分级,并进行分级管理(详见图1),其常规管理手段包括停药、激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而对于治疗难度较高或恶化风险较大的ILD患者,临床中应积极开展MDT会诊,以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 停药:任何级别ILD均需要暂时中断T-DXd的治疗,根据目前指南/共识推荐,≥2级ILD需要永久停止T-DXd治疗[1,14,15]。
• 激素治疗:有临床症状的患者(≥2级)需立即开始激素治疗,重度症状及以上者(≥3级)需要给予大剂量的激素治疗;而无临床症状(1级)患者可根据其是否存在高危因素或HRCT异常情况酌情考虑是否给予激素治疗[1]。
• 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是否合并感染等对症给予吸氧、抗生素治疗等管理措施。其中3级ILD患者推荐住院进行吸氧治疗,而4级患者必须采用
• 其它措施:由于≥2级ILD患者均需使用激素治疗,因此应注意在长期使用
此外,近年来对于发生ILD的肿瘤患者治疗中断后再治疗的研究也受到广泛关注。目前“1级ILD患者在影像学完全缓解后可重启T-DXd治疗”已受到广泛认可[1,14,15]。临床中也非常期待未来可有更多大型的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为T-DXd再治疗提供更多循证证据和参考依据。
图1 ILD全程管理策略
守正创新:从机制探索到临床转化,助力构建全程管理新范式
T-DXd作为ADC领域的代表性药物,正引领着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新时代。随着ADC的不断涌现和研究的深入,这类被誉为“魔法子弹”的药物已逐步迈入临床应用阶段,为众多患者带来曙光。当然除疗效外,ADC的安全性管理一直是领域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在ADC应用逐渐广泛的今天,如何优化管理策略以确保患者治疗获益最大化,已成为临床必须应对的挑战。
目前来看,ILD风险需全程管控,无论是“5S”原则,还是全程管理策略都为ILD的早期识别、及时诊断和妥善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不过药物治疗相关IL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无特效药物。由此可见,ILD管理策略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可进一步在机制探索的基础上,通过预测标志物筛选(KL-6辅助诊断)、AI辅助影像诊断(AI自动化诊断)、动态指标监测(便携设备监测SpO2)等构建ILD预警体系、研发新型ILD治疗药物,并基于中国真实世界证据建立全程管理策略新标准。
相信未来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加深及更多大型真实世界研究的开展,ILD全程管理策略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有力的决策支持,并帮助更多癌症患者实现“活得更长,活得更好”的目标。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审批号:CN-156454
有效期:2026年3月19日
专家简介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