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5年1月17日~19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暨2025年CSCO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于海口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吸引众多血液肿瘤领域大咖齐聚一堂,共同聚焦前沿研究成果,探索创新诊疗策略,为血液肿瘤患者的希望之光添柴加薪。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邹德慧教授接受采访,分享新药时代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治疗进展。
01医脉通:新药时代,DLBCL的治疗发生了哪些主要的进步和变化?
邹德慧教授:谈及此问题,其范畴超越了单一的治疗维度。众所周知,DLBCL是
在此基础上,医疗科技的日新月异也为DLBCL的治疗开辟了新天地。一系列创新治疗手段的不断研发与上市,如小分子靶向药物的精准打击、以CAR-T细胞疗法为代表的细胞治疗技术,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药物的涌现,为DLBCL的治疗策略带来了变化,极大地推动了治疗效果的提升,使得DLBCL的治疗前景更加光明,为患者带来了希望与机遇。
02医脉通:能否请您分享一下从一线到二线、三线和后线,DLBCL的新药和现有治疗方案是如何进行排兵布阵的?
邹德慧教授:谈及“排兵布阵”,确实引出了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我认为“排兵布阵”实际上就是在新型治疗手段的应用中,如何能够更为高效且有机地在一线、二线乃至后线治疗中部署与整合这些疗法,即在精准诊断与预后分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风险层级的患者,从治疗初期便采取不同强度及药物的组合策略,旨在让更多患者在药物经济学合理的前提下,获得临床治愈的希望。
对于二线或后线治疗的患者,尤其是高危或原发难治病例,当前的新药与创新疗法,诸如CAR-T细胞疗法和双特异性抗体等,其应用时机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考虑如何在二线阶段更早、更有效地引入这些疗法,而非拖延至后线。因为一旦进入后线治疗,不仅治疗难度显著增加,整体疗效也会大打折扣,同时治疗成本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亦将受到严重影响。以CAR-T治疗为例,尽管它在两线及以上复发难治患者中展现出了突破性的疗效提升,但在此类患者中,治疗的毒副反应风险也随之升高,且仅约1/3的患者能够获得临床治愈机会。但是,若能在二线阶段为合适的患者(包括不适合移植的患者,以及原发难治或早期复发的适合移植的患者)及时应用CAR-T治疗,则治愈率有望在此基础上再提升十多个百分点。
因此,“排兵布阵”的核心在于,针对不同线数及预后分层的患者,如何合理部署并有效整合现有新药与前沿疗法,以最大化地提升患者的临床治愈率。这也要求我们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精准判断,更要灵活应变,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在最适合的时机接受到最合适的治疗。
03医脉通: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疗在DLBCL治疗中是否会成为趋势?
邹德慧教授:这个答案毋庸置疑是肯定的,个体化治疗不仅局限于DLBCL,而是涵盖了整个淋巴瘤领域,乃至绝大多数肿瘤性疾病。在疾病的广阔谱系中,每个个体,乃至同一疾病的不同亚型,都展现出独特的危险层级与生物学特征。因此,在治疗之前,首要且至关重要的步骤是获取一个详尽而精确的诊断,才能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即个体化治疗。这要求我们不仅深入理解疾病的微观机制,还需精准把握患者的个体差异。
同时,在治疗进程中,持续且适时的疗效评估与预后监测同样不可或缺。通过这类检测,我们能够动态观察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治疗策略,确保治疗路径始终与患者的实际疗效紧密关联。这种基于疗效驱动的策略调整,意味着我们能够更早、更准确地识别治疗的有效性,从而适时优化整体治疗方案,确保更多患者能够享受到更加精准、高效且个体化的治疗体验。
邹德慧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淋巴肿瘤诊疗中心病区主任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华血液学杂志》通讯编委
研究方向:淋巴系统肿瘤(包括淋巴瘤、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