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障诊疗新进展,施均教授解析非重型再障治疗突破与未来展望
2025-06-09 来源:医脉通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自身免疫性T细胞介导的骨髓衰竭性疾病,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重型AA(SAA)和非重型AA(NSAA),其中NSAA起病较缓,但是仍有转化为SAA的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再障协作组”的成立与发展,我国在SAA规范化诊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NSAA临床关注较少,缺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尤其是输血依赖型NSAA(TD-NSAA)的治疗选择仍是临床难题,亟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2025年5月30日,“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再障协作组会议”在河北沧州召开,大会汇集了国内血液病领域的顶尖专家,共同探讨AA诊疗的最新策略。


在此背景下,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施均教授分享NSAA的疾病特点、治疗现状及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医脉通


我国NSAA患者群体庞大,占AA患者数的80%,并且向SAA转化的风险较高,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能否请您谈谈NSAA的疾病特点,及当前未满足的需求有哪些?


施均教授


我国NSAA患者群体十分庞大,其发病率是SAA的4倍1


从疾病特点来看,NSAA的病程较长且临床异质性较大,这使得临床诊断变得复杂。NSAA易与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等疾病混淆2,导致临床误诊率较高,因此精准诊断尤为重要。此外,针对NSAA的传统治疗手段疗效有限,研究表明,环孢素A(CsA)单药治疗在新诊断NSAA患者中的总缓解率仅为46%3,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NSAA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NSAA的两大未能满足的临床需求是:1、临床诊断难,误诊/漏诊率高;2、临床治疗有段单一,缺乏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医脉通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NSAA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临床诊疗也需进一步规范,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再障协作组在规范诊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恰逢再障协作组会议召开,能否请您结合会议最新进展,分享一下目前NSAA在治疗方面有哪些新的探索和突破?


施均教授


近年来,随着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药物的广泛应用,NSAA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


TPO-RA(如海曲泊帕)与CsA联合用药极大地改善了NSAA患者的总缓解率,研究显示4,使用海曲泊帕联合CsA一线治疗新诊断TD-NSAA患者,24周时的总缓解率高达84%,44%的患者实现高质量缓解,大部分的患者都能迅速脱离输血,并有效阻断了疾病向SAA的转化进程。


医脉通


作为再障协作组组长,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在优化NSAA诊疗流程、提升基层医院诊治能力等方面,协作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施均教授


为优化NSAA诊疗流程并提升基层医院诊治能力,协作组牵头开展了《NSAA患者流调及生存情况白皮书》项目,通过与全国各地的专家合作,对NSAA患者的生存情况、治疗情况以及疗效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认识这部分患者群体的临床需求,为指南制定和临床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此外,再障协作组也在持续推进NSAA诊断决策和诊断流程的优化工作,根据医院等级的不同,即地市级医院、省级三甲医院、国家级三甲医院,设定不同层级的规范化检查目录清单,提高临床对于NSAA与MDS/PNH的鉴别能力,进而降低NSAA的误诊率。


医脉通


目前,国内对NSAA的临床认知与研究投入呈现明显的提升态势,您认为这对于NSAA的临床管理有何重要意义?展望未来,您认为NSAA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有哪些?


施均教授


随着国内对NSAA患者群体的重视,NSAA诊疗正进入规范化的发展阶段。由于NSAA患者的诊疗多在门诊进行,门诊管理需要督促患者定期到院复查,进行肝肾功能等基本的常规检查,以便长期监测疾病的进展风险。一旦监测到患者存在疾病进展风险,应尽量安排其转入住院进行更为全面的检查和诊治,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最佳的治疗效果。


未来,NSAA领域还应进一步增强其与MDS等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同时,各地市医院应建立更优的联合治疗方案,如CsA联合TPO-RA,提高治疗方案可及性,让更多患者在一线首诊时就能得到高质量的药物治疗,降低疾病向TD-NSAA及SAA的转化率,最终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节约医疗资源。


1749997508928843.png

施均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副所院长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副主任

红细胞疾病诊疗中心、再生医学诊疗中心 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红细胞疾病学组副组长

研究方向: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CAR T细胞治疗自身免疫病、骨髓衰竭性疾病造血再生病理机制及创新干预策略


参考文献
1.张乐乐, 等.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1, 42(01):58-62.
3.Marsh J, et al. Blood. 1999 Apr 1;93(7):2191-5.
4.Lele Zhang, et al. 2025 EHA. Abstract: PF669.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