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7日~1月19日,“CSCO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暨2025年CSCO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于海口成功举办。在淋巴瘤专场中,众多血液领域大咖齐聚一堂,就淋巴瘤领域的学术前沿和热点话题展开精彩交流。其中,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以“
经典型HL存在PD-L1和PD-L2的遗传学改变
HL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在年轻成人以及55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增加。回顾性调查显示,我国HL仅占全部恶性淋巴瘤的9%,远低于欧美国家近30%的发病率1。
经典型HL占90%以上,主要特征为肿瘤微环境(TME)中存在大量的肿瘤细胞-里德-斯特恩伯格(HRS)细胞,混有炎症背景。HRS细胞通过与TME中的免疫细胞及炎症细胞发生串扰而生长、存活,并通过抑制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机制,逃避免疫监视。目前,研究者已在HRS细胞中鉴定出多种基因突变,大部分是影响调节细胞存活和增殖的分子信号传导途径的基因突变,主要是NF-κB、JAK/STAT、PI3K/AKT和NOTCH 1途径。HRS细胞中另一种常见的遗传改变是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和PD-L2基因的扩增,导致编码的免疫检查点蛋白的过表达,而该蛋白调节免疫逃避。
深化HL预后评估研究,重视早期死亡干预
HL的治疗应平衡疗效与长期生存,对于早期患者,临床应降低毒性,避免过度治疗;对于晚期患者,有必要探索新的治疗模式,提高治愈率。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
HL治疗方案的深入探索与研究
早期低危HL广泛使用的标准治疗是两个周期的
当代经典型HL管理进入免疫治疗时代,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单抗成为研究热点,在新诊断HL以及复发/难治性HL患者中表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一项II期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添加
虽然HL是较易治愈的肿瘤之一,但仍有少部分高危患者难治愈。一线治疗中,约30%患者会出现复发或难治6。张会来教授深入剖析了多项有关复发/难治性HL治疗的研究,包括维布妥昔单抗联合方案、共表达CCR4的CD30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非移植治疗方案探索(如CR后PD-1抑制剂维持治疗),以及替达派西普联合
有研究发现,替雷利珠单抗相较于其他PD-1单抗,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和更慢的解离速率,单药治疗经典型HL的CR率更高。同时,
总结
随着HL患者生存期的延长,HL的治疗方案正逐步向分层和精准方向发展,当前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在PET指导下进行治疗调整,旨在保持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不良反应。新兴治疗方案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可提高晚期患者的生存率,为复发/难治性HL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有望进一步改善HL患者的整体治疗结局和生存质量。
张会来 教授
现任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科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恶性淋巴瘤的分子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国家癌症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天津市整合医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天津市血液病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副会长
入选天津市第二批卫生健康行业高层次人才(津门医学英才)培养计划、天津医科大学“临床人才培养123攀登计划”第一层次人选培养计划,2023年天津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三等奖3项,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担任《肿瘤药学》副主编、《中华血液学杂志》、《白血病∙淋巴瘤》、《中国肿瘤临床》、《Hematological Oncology》、《Blood Research》、《Discover Oncology》等国内外期刊杂志编委,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lood、Cancer Research、J Exp Med、JITC、Leukemia、CTM、AJH 、BJH、 Blood Adv 、Int J Cancer 等国际专业杂志以及中华系列杂志、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著九十余篇。荣获第四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