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淋巴结转移MRI人工智能研究进展
2025-11-17 来源:磁共振成像

作者:杨心悦,温志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影像诊断科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于全球常见肿瘤第三位。近二十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结直肠癌中约1/3为直肠癌,直肠癌局部复发率高且预后差,5年生存率约64.7%,严重威胁国民健康。

 

直肠癌转移以淋巴转移为主,淋巴结转移是决定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直肠癌指南明确指出,若治疗前存在淋巴结转移,均推荐进行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 CRT)。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若n CRT后仍存在转移淋巴结,则需延长n CRT时间或调整n CRT方案。

 

目前,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主要依赖MRI。高分辨MRI作为NCCN指南推荐的常规检查项目,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能清晰显示淋巴结。但高分辨MRI诊断转移淋巴结的短径界值存在争议,且直肠癌约50%转移淋巴结短径小于5 mm,形态学征象的人为判读主观性强,因而基于高分辨MRI评价淋巴结转移难度大、结果难以完全统一。

 

由于转移淋巴结的病理生理改变早于形态改变,功能MRI被逐步应用于评价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MRI(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MRI,IVIM-MRI)及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但良恶性淋巴结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存在重叠,IVIM-MRI部分定量参数的可重复性较低,DCE-MRI扫描时间长、需静脉团注钆剂,目前仅应用于科研。

 

基于高分辨MRI评价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观性较强,功能MRI的临床应用价值有限,因而亟需一种客观、高效且便捷的技术,辅以评估淋巴结转移,故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引起学界的研究兴趣。AI不仅能够自动识别多种模式的医学图像,还能提取医学图像的定量特征进行挖掘,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

 

医学研究中应用的AI技术主要是机器学习,机器学习包括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两种方法。影像组学通过高通量提取医学图像的定量特征,将图像转换为高维数据,采用传统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筛选关键特征构建预测模型,辅以临床决策。影像组学具有良好的特征可解释性,且模型的参数较少,因而在小数据集效能更优,但在大数据集则较为逊色。

 

深度学习则在大数据集展示出优越性能,其中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在医学影像研究中的应用尤为关键。CNN由卷积层、池化层、线性整流层及全连接层构成,是一种“端到端”的学习模型,经过训练即可自动识别并提取图像的深度特征,实现任务的分割及分类。但由于CNN具有大量隐藏层,模型的可解释性较影像组学低。

 

AI在直肠癌MRI研究中的成果丰硕,提示AI不仅能够有效规避人为判读的主观性,还能深度挖掘肉眼无法识别的定量特征,且AI模型运行耗时短、效率高,为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提供了新途径。但直肠癌淋巴结MRI的AI研究多为回顾性、数据集规模不一、模型效能参差,尚存在一定局限。本综述将分别叙述基于MRI的AI评估直肠癌治疗前、n CRT后淋巴结转移的研究现状,并进行小结与展望,为后续前瞻性、多中心、大数据研究提供参考。

 

1.基于MRI的人工智能评估直肠癌治疗前淋巴结转移

 

直肠的壁外淋巴管伴随直肠上、中、下动脉走行,因此,直肠淋巴引流包括上方引流、侧方引流、下方引流共三个途径,以上方引流为主。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遵循直肠淋巴引流途径进行,NCCN指南将区域淋巴结(regional lymph node,RLN)定义为直肠系膜内、直肠上及肠系膜下动脉旁、闭孔及髂内动脉旁淋巴结,根据RLN转移数目进行N分期评价。

 

侧方淋巴结(lateral lymph node,LLN)则包括闭孔及髂内动脉旁、髂外动脉旁、髂总动脉旁淋巴结,其中髂外和髂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属于NCCN指南“远处转移”范畴,不同国家间LLN转移的治疗方案差异较大。治疗前精准评估直肠癌不同引流区淋巴结转移,不仅是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关键,还是影像学研究的热点。评估直肠癌治疗前淋巴结转移的AI研究仅纳入未经n CRT直接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的病例,本部分内容将分别阐述基于MRI的AI评估治疗前直肠癌RLN和LLN转移的研究进展。

 

1.1基于MRI的人工智能评估直肠癌治疗前区域淋巴结转移

 

近年来,利用AI评估直肠癌治疗前RLN的研究,基于治疗前MRI,经历了单序列到多序列、单感兴趣区到多感兴趣区、单影像特征到多影像特征与临床特征相结合、单中心到多中心的逐步发展过程。

 

不同于大部分回顾性研究,ZHUANG等设计前瞻性研究,进行淋巴结影像-病理“结-结”匹配,以各枚淋巴结病理结果作为分类“金标准”,分割淋巴结提取影像特征,构建精准诊断模型,但研究数据集小、匹配淋巴结数量少,模型的准确率仅为64.7%。在淋巴结自动检出方面,深度学习表现出优越性能。

 

ZHAO等利用Mask区域CNN构建淋巴结自动检出模型,模型识别和分割直肠癌MRI淋巴结仅需1.3秒/例,临床转化应用价值极为可观。在大数据集中的淋巴结分类方面,深度学习也展现出独特优势。由于大宗病例的回顾性研究难以完成逐枚淋巴结影像-病理匹配,XIA等收集3个中心共1014例直肠癌病例,尝试以病理N分期作为分类标准,基于弱监督学习构建诊断淋巴结转移的AI模型WISDOM,并利用治疗前淋巴结轴位T2WI和ADC图训练WISDOM。

 

针对单一病例淋巴结转移与否的二分类问题,WISDOM的AUC为0.81,诊断特异度超过80%,但敏感度较低,为70.2%,WISDOM判断转移淋巴结个数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049。针对单一病例淋巴结N分期(N0期、N1期、N2期)的三分类问题,WISDOM的总体一致性指数为0.765,模型诊断N0期的准确率约80%,而诊断N1期及N2期的准确性则较低,提示AI解决二分类问题效能较好,而三分类问题对于AI而言仍充满挑战。

 

本部分研究以回顾性为主,均纳入未经n CRT直接行TME病例的术前MRI,主要利用影像组学技术,解决淋巴结转移与否的二分类问题。虽然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40~0.986,诊断效能为中等至优良,但大多数研究数据集较小,且仅来源于单中心,缺乏外部验证集,模型的泛化能力尚有待考量。

 

多序列、多感兴趣区影像特征联合临床特征虽有助于提升模型效能,但各研究多感兴趣区分割方案尚未统一。功能MRI对于效能提升亦有所助益,然而,大多数研究仅应用DWI,而对于IVIM-MRI、DCE-MRI所蕴含的活体生物学信息挖掘程度低,未能充分利用功能MRI的特征。未来尚需更多研究规范感兴趣区分割和进一步探索功能MRI的价值。

 

1.2基于MRI的人工智能评估直肠癌治疗前侧方淋巴结转移

 

低位LARC发生LLN转移的概率约为16%~23%,存在LLN转移的LARC预后差、局部复发率高。不同国家间LLN转移的治疗方案差异较大。NCCN指南将“n CRT+TME”作为存在LLN转移的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在日本,TME联合LLN清扫是低位LARC的标准术式。但LLN清扫可能会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加、因术中神经损伤所致泌尿生殖功能障碍的风险增大。故中国直肠癌专家共识建议,对于可疑存在LLN转移的LARC进行选择性LLN清扫。因此,治疗前准确评估LLN转移,对于制订个体化治疗策略尤为关键。

 

不同于RLN的AI研究大多分割肿瘤提取特征,LLN的AI研究则以分割LLN提取特征为主。YAN等提取LLN轴位T2WI特征,联合临床指标,构建预测LLN转移模型的AUC为0.843。ZHAO等筛选LLN和全肿瘤的轴位T2WI特征,结合临床危险因素,所构建诺模图的AUC为0.891,表明加入肿瘤特征有助于提升模型效能,提示多感兴趣区影像组学可作为LLN转移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YANG等综合利用LLN和肿瘤的轴位T2W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特征建模预测LLN转移,模型的AUC为0.957,决策曲线分析显示模型的预测效能高,提示多模态影像组学可作为LLN转移研究的又一切入点。

 

因LLN转移的病例相对RLN转移少,故数据集小是AI评估LLN转移研究的主要局限,模型的效能也需要更多数据进行验证。未来联合多中心建立LLN转移病例数据库,结合多模态影像资料,包括MRI、CT、超声等,利用AI技术探索LLN转移预测方法,或可提高模型的预测效能和泛化能力。

 

2.基于MRI的人工智能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转移

 

LARC的n CRT疗效决定后续治疗方式,n CRT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可接受局部切除手术或实施“观察-等待”方案,有望保留肛门,提高生活质量。目前,LARC基于MRI的AI研究主要关注n CRT后肿瘤是否完全消退,而预测n CRT后淋巴结转移的AI研究则相对较少。

 

n CRT后肿瘤完全消退但仍存在淋巴结转移的LARC局部复发率高、预后差,需要延长n CRT时间或改变治疗方案。依据n CRT后淋巴结MRI形态学征象诊断转移的敏感度为67%~88%,特异度为63%~95%,由于放疗导致淋巴结MRI形态学改变,诊断小淋巴结转移的难度增大,尤其是直径小于3 mm的淋巴结。AI为评估LARC患者n CRT后淋巴结转移提供了新契机,n CRT前后的MRI均可被用于挖掘特征,构建淋巴结转移的辅助预测模型。

 

ZHOU等基于LARC患者n CRT前多参数MRI,包括轴位T1WI、T2WI、增强T1WI、ADC图,分割全肿瘤提取特征,联合n CRT后基于MRI的T分期、N分期,构建预测n CRT后淋巴结转移的诺模图,模型在验证集中的AUC为0.818,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为93.7%,提示基于多序列的AI有助于评估n CRT后淋巴结转移。

 

FANG等基于n CRT前后轴位T2WI、ADC图,提取全肿瘤特征,并计算n CRT前后肿瘤的特征差异Delta,联合临床特征与肿瘤的Delta-ADC特征及n CRT后的T2WI特征建模,模型预测n CRT后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913,提示n CRT前后肿瘤的特征差异更具研究潜能。

 

此外,分割LARC淋巴结进行AI研究同样值得研究者予以重视。ZHANG等联合n CRT前淋巴结轴位T2WI组学特征及MRI形态学征象,构建预测n CRT后淋巴结转移的诺模图,模型的AUC为0.925。ZHU等基于n CRT前后轴位T2WI,共提取412个淋巴结特征及82个肿瘤特征,从中分别各筛选出7个特征建模,预测n CRT后淋巴结转移,基于淋巴结特征所建模型的AUC为0.818,而基于肿瘤特征所建模型的AUC仅为0.517。这两项研究均提示淋巴结的特征更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在本部分预测直肠癌n CRT后淋巴结转移的AI研究中,若只应用n CRT前MRI进行图像分割和特征提取,则无法避免个体差异,n CRT前后的特征差异更具研究价值。但由于n CRT后肿瘤退缩及纤维化,手动勾画n CRT后残余肿瘤的难度较大。除去肿瘤和淋巴结,本部分研究对于瘤周系膜的关注度较低,未来的研究或可尝试挖掘n CRT前后瘤周系膜的MRI特征辅以建模。

 

3.小结与展望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决定治疗策略和疾病预后。高分辨MRI淋巴结恶性形态征象人为判读的主观性强,而功能MRI的临床应用价值有限。基于MRI的AI为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提供了新途径,预测治疗前及n CRT后淋巴结转移的AI模型效能良好,淋巴结自动检出AI模型耗时短、效率高。虽然AI的优势可圈可点,但机遇与挑战并存。

 

首先,基于MRI的直肠癌淋巴结转移AI研究大多为回顾性、单中心、小数据集研究,模型泛化能力有待验证。其次,不同研究间MRI扫描参数存在差异,感兴趣区分割方法并不统一,模型的稳定性有待考究。若希望将AI真正应用于临床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评估,未来研究需要多中心通力合作,建立直肠癌MRI公共数据库,对来自不同中心的MRI数据进行清洗和标准化,保护患者隐私数据,并制定感兴趣区分割共识,对数据库中的MRI进行统一标注,为训练AI模型提供高质量的大数据集。同时,还需设计前瞻性研究,对AI模型的效能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AI作为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辅助工具,能够减轻影像医师日常工作负担,协助医师进行诊断。未来研究需要联合多中心建立大规模、高质量直肠癌MRI数据库,优化机器学习算法,改进AI模型性能,最终完成AI模型的临床转化,辅助医生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制订个体化治疗策略,使更多患者获益。

 

来源:杨心悦,温志波.直肠癌淋巴结转移MRI人工智能研究进展[J].磁共振成像,2024,15(10):205-21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