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文,濮蓓,张勇刚,熊晓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除此之外,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广泛使用和发展,还发现了具有特定功能的小胶质细胞,例如促进吞噬作用、调节代谢过程和促进髓鞘合成等功能的小胶质细胞。因为小胶质细胞具有灵活多变的能量代谢,通过代谢状态的改变来适应缺血后的环境,调节免疫过程,从而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结局。
本研究就小胶质细胞糖、脂质和
大脑对能量供应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能量代谢的微小变化也会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小胶质细胞作为免疫细胞,主要位于中枢神经系统,是防止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第一道防线。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发现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具有各种功能的小胶质细胞的表型。缺血性脑卒中后除了通过传统二分法分类的M1/M2表型的小胶质细胞,还有具有其他功能的小胶质细胞通过不同的能量代谢过程来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走向。
1. 小胶质细胞的来源、作用和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变化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小胶质细胞占神经胶质细胞的5%~12%。在胚胎期小胶质细胞来源于哺乳动物的卵黄囊。在血脑屏障形成之后驻留于脑组织中,具有免疫监视、抗原提呈和清除病原体功能。在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小胶质细胞还通过突触修剪对神经元的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为维持髓鞘完整性和髓鞘再生提供营养支持。
随着流式细胞技术和单细胞RNA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技术的应用发现,在小胶质细胞衰老过程中小胶质细胞呈现出更多的促炎特征。在静息态下小胶质细胞具有高度运动过程的分支结构,这些过程主动地感知并维持小胶质细胞周围区域内的稳态条件。缺血性脑卒中后静息态小胶质细胞会被迅速动员到损伤部位,因脑血流量减少和能量匮乏发生相应的形态变化。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梗死周围区域可以观察到小胶质细胞细胞体增大、分支变短,还可观察到罕见分支的变形虫小胶质细胞,而在缺血核心区域附近可观察到具有高度活化细胞特征的圆形小胶质细胞。其中变形虫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是细胞分支完全缩回和细胞体肿胀的过程,而圆形小胶质细胞形态类似巨噬细胞,是最活跃的小胶质细胞,这些形态的快速转变使这些细胞能够迁移到受伤部位、吞噬有害碎片和入侵的病原体。
2. 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极化和相关表型
缺血性脑卒中后活化后的小胶质细胞根据生物学功能及其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分为“经典型”(M1型)小胶质细胞和“交替激活型”(M2型)小胶质细胞。M1型小胶质细胞具有促炎作用,其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坏死细胞、微生物、细菌碎片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作用下可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a)、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等)及趋化因子(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其还可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诱导型
然而,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上述的简单的二分法分类方法已渐渐不适用于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和不断演变的表型。有研究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绘制了缺血性脑卒中后小鼠模型的细胞群图,确定了缺血性脑卒中后五种不同亚型小胶质细胞的不同分化情况及相应的功能。
也有研究通过scRNA-seq技术发现了三种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小胶质细胞:增殖标志物细胞周期调节蛋白-67+ (Marker of proliferation Ki-67+,MKI67+ ),胆固醇25-羟化酶+ (Cholesterol 25-hydroxylase+,CH25H+)和类寡
另有研究通过单细胞转录谱分析发现一种大部分(但不完全)来源于驻留的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脑卒中相关表型,命名为脑卒中相关髓系细胞(Stroke-associated myeloid cells,SAMC),这种表型可能具有吞噬富含脂质的组织碎片来调节脑卒中的预后。通过单细胞测序更细化小胶质细胞表型的分类,从而更精确地调控小胶质细胞,为更好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铺平道路。尽管小胶质细胞的二分法分类最近受到了挑战,但这种分类在脑生理学中的意义在过去十年中仍然受到广泛关注。
3. 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糖代谢重编程对极化的影响
在静息状态下小胶质细胞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自身平衡,主要的能量来源是
3.1 小胶质细胞糖代谢重编程对M1表型的影响
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内部会积累转录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激活糖酵解基因,促进糖酵解过程使细胞适应缺氧环境。此时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的表达增加,使更多的葡萄糖参与糖酵解过程。
此外,参与糖酵解过程的酶[己糖激酶2(Hexokinase2,HK2)和6-磷酸
由于糖酵解过程增多,产生大量的乳酸,使pH值降低,进而激活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PPP)以产生必要的还原型辅酶Ⅱ(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通过iNOS从
由于NO抑制了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II)和
有研究发现,在缺血缺氧环境中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p300通过组蛋白3的27位
3.2 小胶质细胞糖代谢重编程对M2表型的影响
由IL-4诱导的M2型小胶质细胞显示出更多的氧化代谢特征,维持高水平的TCA 循环和OXPHOS。有研究发现,抗炎因子IL-4激活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不会对糖酵解产生影响,但会增加氧化磷酸化和三磷酸腺苷的产生。这项研究表明在抗炎阶段小胶质细胞继续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而不会增强糖酵解途径。
4. 脂质代谢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小胶质细胞的脂质代谢的变化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结局的重要过程。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由于小胶质细胞的糖酵解途径增强,产生乳酸的同时,还可激活磷酸戊糖途径。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是合成细胞增殖过程中必须脂质的重要途径。脂滴是是发挥重要免疫代谢调节功能的小型脂肪储存细胞器。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炎症环境和小胶质细胞的吞噬作用,有利于脂滴的合成。有研究发现,在大脑中动脉短暂性闭塞小鼠模型中在缺血4d后开始累积脂滴。
有研究通过单细胞测序鉴定了一组大部分来源于小胶质细胞,表达髓鞘吞噬功能、溶酶体高活性和上调脂质代谢基因的脑卒中相关髓系细胞(Stroke-associated myeloid cells,SAMC)。因此,小胶质细胞的脂滴经常与提示脂噬的溶酶体接触,这是自噬的一种形式,也是消耗脂滴中储存的脂质的机制之一。
通过激活细胞质中的脂肪酶或脂噬作用,促进从脂滴中释放的脂肪酸,并通过线粒体OXPHOS的β氧化作用消耗,从而被小胶质细胞利用。脂质在线粒体的β氧化可能促进小胶质细胞向抗炎表型极化。然而,可能因为自噬通量不足或缺陷导致吞噬功能受损,使脂滴在细胞质中累积,最终可能将小胶质细胞转化为功能失调的泡沫细胞。有研究发现,在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小鼠模型中7周后检测到含有脂滴的泡沫细胞,并且减少脂质累积的治疗策略,减弱了长期炎症反应和行为学的恢复。
另有研究通过单细胞测序分析技术发现,一种CD11c+ 小胶质细胞从缺血后第7~30d表现出高吞噬能力,髓鞘再生和脂类代谢相关基因,当选择性消耗这种小胶质细胞时减少了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脑白质修复。由此可见,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减少小胶质细胞内的脂质累积,促进小胶质细胞内脂质的利用,可能成为改善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
5. 氨基酸代谢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谷氨酸是大脑中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由于小胶质细胞生成的ATP减少,钠-钾-ATP酶功能障碍和谷氨酸转运蛋白-1的功能下降或逆转使细胞外的谷氨酸过度积累。除谷氨酸转运蛋白-1的作用外,氧化应激和炎症也使缺血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释放谷氨酸,产生兴奋性毒性作用,造成缺血性
兴奋毒性主要由N-甲基-D-天冬氨酸和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谷氨酸受体介导,被认为在缺血性脑卒中中起着重要的致病作用。除了直接的兴奋毒性,谷氨酸还能产生电活动波,通过半暗带传播并导致神经元死亡。有研究发现,敲除miRNA-29a基因使大脑中动脉栓塞小鼠模型中的谷氨酸蓄积增加,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1表型极化,加重脑损伤。
精氨酸是人体内非必要氨基酸,至少需要5种酶参与分解代谢包括精氨酸酶、一氧化氮合酶、精氨酸脱羧酶、精氨酸/
另有研究发现,精氨酸作为
6. 结束
语近年来中枢免疫细胞的免疫代谢是研究的热点,不同的能量代谢过程和代谢产物都间接或直接影响着炎症的结局。
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作为炎症发生的“前哨站”,通过自身代谢的灵活性,适应着缺血缺氧后的新环境和调控炎症的发展。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发现了具有各种功能的小胶质细胞。这些小胶质细胞的表型不再局限于以往传统的M1/M2表型单一的促炎和抗炎作用,还可以通过自身独特的能量代谢过程,影响着缺血性脑卒中的结局。因此,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更加细化和统一小胶质细胞表型的分类,通过调节代谢的关键节点和代谢物来调控炎症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行的治疗方向。
来源:黄文,濮蓓,张勇刚,等.小胶质细胞代谢重编程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J].卒中与神经疾病,2024,31(06):589-59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