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治进展
2025-06-09 来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作者:赵国杰,刘仁忠,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s,HBs)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良性肿瘤,可散发,亦可作为von Hippel-Lindau(VHL)病的一部分。HBs约占颅内肿瘤的2%,占原发性脊髓肿瘤的2%~10%,最常见于小脑,其次是脊髓和脑干。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对于HBs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就CNS-HBs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诊治HBs提供参考。

 

1. 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研究表明,CNS-HBs总发病率为0.141/10万,平均发病年龄(47.0±17)岁,多发病人的总体生存率低于单发病人。HBs病人的总存活率因肿瘤部位不同而存在差异,脑干HBs病人存活时间明显缩短。HBs一般生长较为缓慢。一项基于2 500例HBs的研究表明,超过半数(51.0%)HBs在研究期间停止生长。

 

HBs起源于胚胎发育阻滞的中胚层血管母细胞。HBs基质细胞可表达短促反应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也可分化为造血祖细胞和内皮祖细胞,这些符合HBs高度保守的解剖分布。VHL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VHL基因由3个外显子上的854个核苷酸组成,编码VHL蛋白(pVHL)。pVHL广泛表达于全身多种细胞,主要功能是对低氧条件的适应性反应中的作用。VHL基因的突变导致“ 假缺氧”状态,使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factors,HIF)表达升高,随后HIF依赖的基因激活,上调血管生成,将代谢转向糖酵解。

 

2. 临床特征

 

临床上,一般将HBs分为散发型与VHL型。散发型HBs临床表现多由肿瘤与瘤周囊肿的占位效应导致。小脑HBs常位于小脑皮质的后方(74%)和浅表(68%),多表现为颅内压升高相关症状,其次是小脑相关症状。脑干HBs通常发生在第四脑室底的尾侧近尖端处(75%),表现为感觉减退、共济失调和吞咽困难。几乎所有的脊髓病变(93%)都位于齿状韧带后面,常表现为感觉减退、乏力、反射亢进。VHL病表现为多个系统合并出现肿瘤,常见的内脏病变有肾癌或肾囊肿、嗜铬细胞瘤、胰腺囊肿齿状韧带后面,常表现为感觉减退、乏力、反射亢进。

 

VHL病表现为多个系统合并出现肿瘤,常见的内脏病变有肾癌或肾囊肿、嗜铬细胞瘤、胰腺囊肿等。肾脏病变多为肾透明细胞癌,其次为嗜铬细胞瘤、肾囊肿。视网膜HBs多出现于颞侧视网膜和视盘周围,随年龄增加发生视力下降风险随之增高,有失明的可能。

 

3. 影像学、病理特征

 

影像学检查是术前诊断HBs的重要手段。多数颅后窝HBs的CT表现为小脑囊性肿块,有典型的毗邻软膜表面的强化结节,约2/3伴囊性病变。MRI显示,结节T1像为等信号至低信号,囊肿为稍高信号;T2像结节和囊肿均为高信号,可见明显的流空效应;增强后结节明显强化,而囊壁通常不强化。

 

脊髓HBs的CT和MRI影像特征与颅后窝HBs相似,较大病变可出现脊髓空洞和脊髓水肿。HBs的确诊依赖病理检查,多为红色血管性肿块,由多条异常走形的动脉供血,肿瘤细胞包括肥大细胞、红细胞(髓外造血)、内皮细胞和肿瘤性多边形基质细胞。在形态学上,实性HBs 最常见(47.7%),其次是囊性(26.3%)和囊性附壁结节(21.3%),而由实性和囊性合并组成的最为罕见(4.7%)。

 

4. 治疗方案

 

HBs的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肿瘤位置、大小、临床表现、病人一般状态及既往治疗。有症状的HBs,应积极治疗。

 

4.1 术前造影及栓塞

 

术前DSA或CTA有助于明确肿瘤的血管走形及解剖,有效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但术前是否需要栓塞,有不同的看法。有报道指出,术前栓塞不能减少失血量或术后并发症;也不能提高切除率,且有并发症风险。

 

4.2 手术治疗

 

有明确症状的HBs,应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十分重要,术前与肿瘤相关的神经症状越不明显,术后功能状况恢复越好。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特征有所不同,囊性病变比较容易切除,囊壁常有瘤结节或多发结节,术中需要仔细寻找,以免遗漏,导致术后复发。实性肿瘤血运丰富,多位于脑干、脊髓等部位,手术难度较高。先沿肿瘤包膜与正常脑组织边界分离肿瘤,然后依次闭塞并切断肿瘤的供血动脉,最后处理回流静脉,以避免肿瘤肿胀而压迫脑组织或造成大出血。实体性肿瘤不能穿刺或者活检,以免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4.3 其他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是治疗HBs 的一种选择。研究显示,SRS治疗2年内局部控制率为91%,15年后下降到51%。目前,SRS多用于开颅手术难以触及的HBs和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病人,不建议用于无症状的HBs。随着对HBs,尤其是VHL病的病理生理的研究深入,一些HBs的关键信号通路被发现,成为了一种潜在的治疗靶点。

 

研究发现,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通过Bax-Caspase-3通路诱导VHL的HBs间质细胞发生细胞凋亡;而使用盐酸帕佐帕尼治疗不能手术的CNS-HBs,其临床和影像结果有所改善。

 

5. 预后

 

HBs的预后与病人年龄、身体状态、肿瘤大小、位置密切相关。多数HBs手术可治愈,部分病人术后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绝大多数在几周到半年内恢复。肿瘤完全切除后,少数存在复发的可能。术后最常见的颅内并发症是术后出血、脑积水和假性脑膜膨出;最常见的术后感染是肺部感染。术后出血是最常见死因,其次是术后感染。显微手术治疗HBs的病死率较低,远期手术效果良好,神经功能状态稳定或改善,是有效安全的治疗策略。

 

6. 展望

 

HBs为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主要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总体预后良好。术中电生理监测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由于肿瘤位置、大小及多发的特性,手术依旧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针对VHL病的诊断,大多依靠临床表现。随着对于HBs,尤其是VHL病基因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基因诊断逐步应用到VHL病的诊断之中。对于家族史不详的病人,了解VHL病的基因变异可以更好地做出诊断,帮助医生优化病人的治疗方案,提高病人的预后。

 

来源:赵国杰,刘仁忠.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治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4,29(07):431-433.DOI:10.13798/j.issn.1009-153X.2024.07.01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