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中长导管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2025-06-03 来源:中国临床护理

作者:杨莹,陈鹏,悦瑞佳,张晓丽,张天虹,牡丹江医学院;刘楠,马丽秋,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大多为原发性颅脑疾病或脑外伤患者,起病急、病情危重,常伴有颅内压增高癫痫、烦躁不安等症状。该类患者治疗周期长,且常需静脉输注脱水剂、血管活性药物、肠外营养等高渗液体。改良型中长导管是一种新兴的外周静脉置管输液工具,在急诊、重症以及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广泛应用,也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常用的静脉输液工具。中长导管是指经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肱静脉穿刺置入,尖端位于腋静脉胸段的导管。

 

改良型中长导管通常从患者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肱静脉置入,但导管尖端位置可达锁骨下静脉。改良型中长导管置管过程简单,耗时短,方便护士操作。中长导管与静脉留置针相比较,能避免反复多次静脉穿刺导致的疼痛以及输注高渗药物对患者血管的损伤,且中长导管材料为聚酯和硅胶,材质柔软,不易对血管造成伤害,但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如何规避其导管相关风险十分重要。文章从改良型中长导管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置管与导管维护、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液工具提供参考。

 

1. 改良型中长导管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改良型中长导管又称中线导管或中长导管,导管长度约为20~30cm,采用超声定位结合塞丁格技术置入患者血管内。该导管留置时间一般为1~4周,可以安全输注渗透压较高或pH 值为5~9的液体。疾病控制中心建议,输液治疗持续超过6d时,考虑放置中长导管。改良型中长导管适应证包括治疗周期偏长、持续静脉输注高渗液体、输注万古霉素(<6d)以及持续静脉输注镇静与镇痛药物的患者。

 

而以下情况不宜置入中长导管:(1)连续使用肠外营养和输液渗透压>900mOsm/L的药物;(2)有血栓、血液高凝状态病史;(3)有四肢静脉血流速度降低相关疾病,如麻痹、淋巴水肿等;(4)有动静脉瘘,行持续血液透析的患者;(5)拟穿刺的肢体有疼痛、感染、血管受损等。

 

2. 置管与导管维护

 

2.1 留置导管

 

(1)置管前评估。护士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病情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尤其是对于电解质紊乱或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必要时输注白蛋白,增强其免疫力,促进损伤组织或皮肤的恢复,防止穿刺点渗出、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躁动无法配合的患者,遵医嘱给予镇静药后,再实施静脉穿刺置管。

 

(2)导管的选择。根据患者血管内径选择合适外径的导管,建议导管外径与置管静脉内径比值≤45%。推荐使用直径为3Fr或4Fr单腔中长导管。导管尖端位置应到达锁骨下静脉内,输注高渗液体时,血液流速越快,对血管的刺激性越小,有利于降低血栓发生。

 

(3)穿刺部位及血管的选择。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多伴有肢体活动障碍,对于偏瘫患者应在健侧肢体置管,避免在偏瘫侧肢体置管,以防止血流缓慢导致血栓发生。另外,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建议,选择贵要静脉、肱静脉等较粗的血管进行静脉置管,能有效降低导管渗液及静脉血栓发生率。

 

(4)导管固定。中长导管通常采用U 型或S型进行导管固定,该方法可降低神经外科患者导管移位发生率。

 

2.2 导管维护

 

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推荐静脉穿刺置管后使用美皮康、藻酸钙敷料(具有保护创面、减少渗液的作用)贴敷于穿刺点,再用透明贴固定,敷贴上方用纱布加压包扎,妥善固定导管。另外,要注意避免患者躁动时牵扯导管,造成穿刺点出血或者导管脱出等。导管留置期间,至少每天评估1次导管状态,危重患者或有认知障碍的患者,每1~2h评估1次。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导管的外露长度、敷料或贴膜有无潮湿、卷边等情况。

 

一般7天更换1次贴膜,如敷料脱落或污染时及时更换。置管后为了防止神外重症患者躁动时剧烈活动,建议使用固定装置固定导管,或使用夹板限制关节活动,以减少导管的移动。每次输液前后采用脉冲式正压冲管和封管,即“推-停-推”方法。在输注血液制品、脂肪乳等大分子液体,每4h用0.9%氯化钠溶液冲管1次。有研究表明,联合使用常规肝素液与小剂量尿激酶进行封管,并及时用硫酸镁热敷或喜疗妥软膏外涂,能有效预防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表明导管的预处理能有效预防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如肢体适度活动结合艾灸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状态,减少外周静脉置管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在给意识障碍患者进行翻身叩背时,注意勿太用力,以免过度牵扯导管,造成导管移位。对于烦躁不安患者给予适当约束,防止导管移位或脱出。

 

3. 导管相关并发症

 

3.1 穿刺点渗血、渗液穿刺点渗血、渗液是中长导管留置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

 

(1)疾病因素。由于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多伴有意识障碍,且伴有烦躁不安等症状,肌张力增高,局部血管痉挛易导致穿刺点渗血。再者,意识障碍患者无法自主进食,只能通过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维持营养需求,机体消耗大且吸收慢,使得皮肤弹性差,导致留置的导管不能被周围皮肤紧实地包裹,从而导致穿刺点渗液的发生。

 

(2)药物因素。临床上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的常用药物如20%甘露醇有降低颅内压、扩张血管的功效,但这些高渗溶液会对血管造成较大刺激,导致血管内壁损伤,从而导致穿刺点渗液的发生。

 

(3)技术因素。如穿刺人员的置管技术不成熟,反复多次穿刺也会造成穿刺点渗血、渗液。

 

3.2 导管相关性血栓

 

研究显示,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4%。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留置中长导管后,发生血栓的概率更高。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手术时间长,容易引发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升高,从而导致血液黏滞度增高。再加上术后可能需要长期卧床,加上患者伴有肢体活动障碍,血液流速缓慢,易增加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风险。

 

重症患者血液黏稠度高,且经常需要输注降颅内压、营养液等高渗液体,会进一步增加血液黏稠度,易导致血栓形成。另外,有研究显示,导管相关性血栓与导管的尖端位置、导管直径等有关。研究发现,中长导管的尖端位置位于腋静脉水平比位于锁骨下静脉内发生血栓概率高,且导管直径越大,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风险越高。

 

3.3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据统计,中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0.28/1000导管日。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往往合并意识障碍及机体免疫力低下,加上治疗周期长,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导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增加。再者,由于长时间输注营养液、药物等,会不断稀释患者自身的血液,免疫细胞抵抗能力下降,进而加重感染的风险。另外,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静脉管路、机械通气等侵入性操作多,若无菌操作执行不严格,也会增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

 

3.4 静脉炎

 

静脉炎是中长导管留置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研究显示,中长导管置管引起的静脉炎发生率达52.3%。其主要因素有机械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等。早期机械性静脉炎主要与导管直径大、反复穿刺等有关。血栓性静脉炎是由于穿刺时损伤血管内膜、封管技术不当等所致。化学性静脉炎主要由于输注甘露醇、脂肪乳等高浓度液体,刺激血管炎性物质的释放,加重血管损伤所导致的。

 

3.5 导管堵塞、移位

 

神经外科患者留置中长导管期间可能发生导管堵塞,其原因很多。神志不清患者在躁动时,穿刺手臂用力或过度活动,会使静脉压变大,导致静脉回血,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导管堵塞。长期卧床肢体瘫痪的患者血流不畅,在导管尖端及周围形成纤维蛋白鞘,也容易引发导管堵塞。另外,护士导管冲管与封管操作不当也是导致堵管的因素。导管移位的发生与敷贴固定不牢固、躁动患者约束不当以及肢体活动频繁等有关。

 

4. 小结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因疾病的特殊性,加上治疗周期长,改良型中长导管是较适宜的静脉输液工具。护士需充分评估患者的个体情况,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置管和导管维护,定期评估导管的使用情况及患者病情变化,尤其是躁动以及昏迷的患者,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导管相关的并发症。采取适合的护理方式,不仅能减轻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还能减少中长导管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来源:杨莹,陈鹏,悦瑞佳,等.改良型中长导管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护理,2024,16(11):721-72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