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艺慧,刘海瑞,胡珊,朱江,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围术期神经
目前大约有1/3的外科择期手术对象为老年病人,老年人在外科手术人群的占比明显升高,这也使得PND的发生率进一步升高。研究表明,麻醉本身可能是术后不良认知结果的重要因素,但不同研究的试验分组和诊断标准不同,尚不能客观评估不同麻醉策略对PND的影响。本文主要围绕不同麻醉策略对老年病人PND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及后续进一步研究不同麻醉策略对老年人PND的影响提供一定的参考。
1. PND的定义
既往对麻醉和手术相关的神经认知改变定义比较混乱,术后
PND根据发生时间可分为5种:(1)术前已存在的认知功能障碍;(2)POD,即术后1周内或出院前发生的
2. PND的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
PND发生机制可能与中枢炎症反应、中枢胆碱能系统功能降低、氧化应激、自噬障碍、突触功能受损等密切相关,其中中枢炎症机制被认为最为重要。麻醉、手术等通过破坏血脑屏障导致中枢炎症因子表达上调而引发PND,同时促炎因子的存在会影响海马神经递质信号传导,导致认知缺陷,尤其是海马依赖性
中枢胆碱能系统与PND密切相关,麻醉后胆碱能神经数量减少,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下降,乙酰胆碱合成减少,易发生认知障碍。研究证实,β淀粉样蛋白(Aβ)是PND发生的重要标志,麻醉、手术创伤过程中增加机体Aβ沉积,进一步激活小胶质细胞分泌炎症介质和炎症因子,介导神经毒性免疫炎性反应损害神经元,促使PND的发生。
PND的危险因素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年龄是PND的高危因素,而麻醉和手术对PND的影响并不明确,可能与不同的麻醉策略和手术类型有关。其他危险因素如性别、受教育程度、术前认知功能障碍、术前合并神经精神方面疾病、
3. 麻醉策略与PND
3.1 麻醉方式与PND
麻醉方式与PND的发生存在着密切联系。目前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区域神经阻滞和局部浸润麻醉,其中全身麻醉可分为吸入麻醉、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研究表明,全身麻醉可增加老年病人PND的发病率,可能与全身麻醉对呼吸循环的抑制导致酸碱平衡紊乱、低氧血症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下调有关。
全身麻醉也可通过促进神经元凋亡导致学习、记忆障碍,进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有研究显示,与吸入麻醉相比,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更能降低老年病人PND的发生率。然而,Guo等的研究表明,与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相比,
有研究表明,在
在区域神经阻滞方面,Tang等的研究表明,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通过减轻疼痛和降低Aβ和tau蛋白浓度,可以降低老年高危
3.2 麻醉药物与PND
麻醉药物可能是PND的诱发因素,某些麻醉药物可能会破坏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影响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进而诱发炎症因子的释放,同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的释放,影响学习、记忆功能,诱发PND的发生。在不同情况下,麻醉药物可能对神经有保护作用,也可能具有神经毒性,或对中枢神经既无有益作用也无有害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七氟烷和
异丙酚可导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促进海马神经元凋亡(尤其在CA1区),降低
氯胺酮是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拮抗剂,通过抑制NMDA过度激活,发挥强大的抗炎、神经保护作用和快速持久的抗抑郁作用,有降低PND的潜能。研究表明,大剂量长期使用氯胺酮可能导致神经元变性坏死,影响近期及远期学习记忆功能,但小剂量氯胺酮可降低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元可塑性,降低PND的发生。
与异丙酚相比,心脏手术麻醉中常规加入氯胺酮可显著降低PND的发生风险。并且,低剂量使用其衍生物
麻醉相关的认知障碍依赖于麻醉药物的类型和麻醉暴露的次数。即使在没有手术干预的情况下,多次麻醉药物暴露也会导致认知障碍和神经炎症。所以,在抑制炎症释放的前提下,减少麻醉药物暴露可能均有利于减少病人的PND发生。
3.3 麻醉深度和PND
术中监测麻醉深度可能会改善PND。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都是通过整合处理原始
研究表明,在麻醉过程中维持BIS在40~60,麻醉药物的剂量能减少11%~27%,可使病人更快地苏醒和早期恢复,降低PND的发生。Evered等亦认为,目标BIS为50较目标BIS为35相比,对减少PND有保护作用,可预防1/10 PND的发生,并通过降低PND的发生率改善病人预后。但Brown等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与无BIS指导的全身麻醉相比,以BIS(60~70)指导的蛛网膜下腔麻醉不能降低腰椎融合术病人PND的发生率。
同样,最近的ENGAGE研究通过降低麻醉深度,避免爆发抑制(BIS<40),在BIS指导下的麻醉并没有降低大手术老年病人PND的发生率。未来仍需要更多同质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估BIS监测在减少PND发生方面的疗效。AEP监测下可降低麻醉暴露,降低炎症因子IL-6水平,减少早期PND的发生。而应用Narcotrend指数监测麻醉时,相较于50~59,将Narcotrend指数维持在30~39水平,可改善脑氧代谢,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肺叶切除术后PND的发生率。
然而,无论何种麻醉深度监测,关于pEEG监测是否能够降低PND的发生率,仍有不同的观点。Hao等近期发表的一文中,正方观点认为全身麻醉下进行pEEG监测有利于降低PND的发生率;反方观点认为pEEG监测与PND之间缺乏既定的因果关系。另外,麻醉深度范围是否合理,同一病人不同pEEG显示的麻醉深度是否在同一麻醉状态仍有待思考和探究。而且与全身麻醉下镇静深度监测仪的发展相反,
3.4 术中监测和PND
术中
其机制是术中低氧超过代偿能力后,大脑受到损伤,尤其是前额皮层和海马区对缺氧非常敏感,呈树突状萎缩,可能是认知损伤的基础。EEG监测是评估大脑
围术期液体超载对预防
尽管低血压导致低灌注和PND之间的病理生理联系明确,但围术期存在多种可能和限制,准确评估低血压和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是困难的,目前尚缺乏高质量的研究证据。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体温波动与PND有很大的相关性,
4. 结语与展望
不同麻醉策略可能对老年病人PND产生不同影响,但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特定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可减少PND。目前研究受到明显异质性的限制,包括研究人群、提供的干预措施和结局测量指标等,导致结论纷杂。随着麻醉监测技术的发展,尚需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证实精准化的镇痛深度管理在降低老年病人PND中的作用。
来源:杨艺慧,刘海瑞,胡珊,等.麻醉策略对老年病人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影响的研究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24,38(05):442-44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