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APVRS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因素研究
2024-11-29

编者按


第17届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大会(APVRS 2024 Congress)已于2024年11月22日至24日(周五至周日)在新加坡圆满举行。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如果未经治疗,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失明。全球范围内,大约有35%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DR。本次2024 APVRS中众多研究者围绕DR严重程度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对未来监测、治疗DR和延缓DR进展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为您精选大会相关摘要,带您速览前沿临床研究!


1.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与血小板指标的关系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视网膜病变阶段下血小板指标的变化及其与病变严重程度的关联性。


研究方法:


研究者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共招募80名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参与者,其中所有糖尿病患者均未接受过针对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的任何治疗。
研究对患者多项血小板指标进行了详尽评估,包括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数目(P-LCC)、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PDW-SD)以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PDW-CV)。


通过散瞳眼底检查,患者被进一步细分为三组进行深入探究:无视网膜病变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以及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


研究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指数显著上升(p<0.001)。


1.png


尽管在存在视网膜病变(DR)的患者中,P-LCR、MPV、PCT和PDW-SD相较于无DR的患者有所升高,但这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png


与 NPDR 患者相比,PDR 患者血小板指标无显著升高。


3.png


研究还发现,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血小板指数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与无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相比,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的血小板指标更高。


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与MPV和PDW-CV呈正相关。


研究结论:


血小板指数升高表明 DM 患者体内存在持续的炎症过程。


尽管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视网膜病变本身可能不足以独立增加血管病变的风险,但当其与血脂异常、微量白蛋白尿以及血糖控制不佳等因素共同作用时,会显著加剧心血管风险,这一点在血小板指标的变化中得到了体现。


2. 2型糖尿病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联研究


研究目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引发的缺氧状态可能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微血管并发症的发展,及时治疗可减缓DR向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恶化进程。


本研究旨在探讨OSA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DR之间的潜在关联。


研究方法:


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了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视网膜诊所就诊的所有T2DM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了STOP-Bang问卷(SBQ)和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估,以量化其OSA的严重程度。


对于SBQ评分≥5且ESS评分≥10的高风险OSA患者,研究者将其转诊至肺内科(睡眠门诊)进行多导睡眠图(PSG)检查。依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研究者将OSA分为轻度(AHI=5-14/h)、中度(AHI=15-30/h)和重度(AHI>30/h)。


本研究共纳入85名T2DM患者,其中45名患有DR,40名未患DR。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上相匹配。


研究结果:


研究者发现,OSA的高风险与T2DM的持续时间、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血脂异常、体重指数、颈围以及高血压存在显著相关性。


4.png


使用 Stop-Bang 问卷和 Epworth 嗜睡量表对患者进行人口统计学、临床和生化分析


在高危OSA患者中,DR(54%)和PDR(58%)的患病率相对较高,但这一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


共有9例患者接受了PSG检查,结果显示DR组的氧饱和度指数和AHI相对较高,但同样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


研究结论:


尽管本研究观察到高危OSA患者中DR和PDR的患病率相对较高,但未能确立两者之间的显著因果关系。


然而,这提示OSA的管理可能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从而可能减缓DR的进展。


3.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维生素D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伴与不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维生素D与甲状旁腺激素的水平差异,并进一步分析DR不同发展阶段(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这两种激素的水平变化。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设计,于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期间,共纳入了107名参与者。其中,38例为无DR的2型糖尿病患者,36例为患有DR的2型糖尿病患者,另设33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研究者系统分析了所有参与者的维生素D与甲状旁腺激素的临床特征及血液浓度。


研究结果:


维生素D水平:


对照组的维生素D水平最高,为41.82±10.37 ng/ml;无DR的2型糖尿病患者次之,为35.47±6.73 ng/ml;患有DR的患者维生素D水平最低,为20.89±6.42 ng/ml。


进一步将2型糖尿病患者细分为PDR组与NPDR组后,发现PDR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NPDR患者。



甲状旁腺激素水平:

对照组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最高,为42.03±8.33 ng/L;患有DR的患者次之,为38.42±8.40 ng/L;无DR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低,为36.32±7.78 ng/L。


研究结论:


本研究表明,维生素D水平在对照组中最高,且随着DR的发生与发展,其水平逐渐降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在各组之间则无显著差异。


这些发现为深入理解维生素D与DR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并可能为未来DR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https://2024.apvrs.org/abstract/?code=200339
2.https://2024.apvrs.org/abstract/?code=200394
3.https://2024.apvrs.org/abstract/?code=201009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