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锦涛,吴慧毅,叶明华,南平市人民医院
肺系疾病为临床最常见疾病之一,常见肺系疾病主要涵盖因肺脏其本身形态、结构、功能异常所致的疾病,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天气环境改变、吸烟人群增加等多种因素导致目前肺系疾病的临床发病率逐年提高。
目前临床上对常见肺系疾病的诊断“金标准”多以放射性影像学检查为主,包含胸部X 线片、胸部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高分辨率计算机体层成像(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等,但因其检查存在一定量的放射性,故在需要频繁评估病情时患者的接受度较低,且对于部分特殊人群(含孕妇、婴幼儿、行动不便者)的检查存在局限性,因此不具备放射性的肺部超声在临床中运用越来越普及。
随着理论基础、临床实践、评估细则等的不断完善和制订,肺部超声以其床旁检查便携性、结果快捷性、检查无创性、图像动态性等多种优势,对于医务人员的需求反馈及时,以利于医务人员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尤其利于重症患者的临床监测,而逐渐成为肺系疾病诊断的重要可靠手段。
肺部超声技术原理主要以病理状态下肺脏的内部气液分布比例变化等异常超声图像来区分解剖影像和伪影,利用胸膜线和/ 或A 线、B 线异常及肺实变来明确诊断。当肺内气液比例改变时,声阻抗增加,致气液界面出现彗星尾征样特征性改变的高回声线,称此为B 线,其与肺内胸膜线呈现90° 垂直。临床上通常以超声下见垂直回声伪影来评估肺内积液及水肿情况,相比于放射性影像学检查,肺部超声下的B 线更加容易分辨和明确。
当肺部超声显示下B 线数多于3,即存在明确病理学改变,空气越少,B 线数量越多,并且其总数与血管外肺水指数有直接相关性。所以,肺部超声正在以其便携及时性、无创无放射性、影像动态变化、操作可重复性等优势被临床不断应用,并渐渐成为诊断肺系疾病的指标和依据之一。本文现将肺部超声在常见肺系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1.肺部超声在
肺水肿多因各种因素所致肺内的组织液的产生增加和回流受阻,使组织液不断从肺毛细血管网渗出到肺间质及肺泡内,减少肺脏的顺应性,导致肺的通气功能及换气功能受影响,随之出现呼吸窘迫、端坐位呼吸、咳泡沫痰、双肺散在湿性啰音等临床表现,这也是急诊发生
目前对于肺水肿的主要临床诊断方法包含胸部正位片、肺部CT、肺部超声及经肺热稀释技术等循环监测系统,但是摄片、CT等放射性影像学不利于患者院外诊断及重症患者的床旁监测,且经肺热稀释技术作为新出现的一种临床循环监测系统,需要留置中心静脉来放置热敏探头,其创伤较大且存在导管感染风险。肺部超声以其无创便携性,故可早期应用诊断肺水肿。
通过相关研究对于肺部超声在肺水肿中的诊断应用得到了临床验证。Agricola 等通过对比胸部X 线、肺动脉楔压及经肺热稀释技术测定血管外肺水证实了肺部超声下B 线鉴别和诊断肺水肿的准确性,其与经肺热稀释技术测定血管外肺水、楔压和放射性肺水评分存在线性相关,B 线的数量为诊断肺水肿贡献可靠临床依据。连细华等利用新西兰兔制作肺水肿的动物模型证实B 线评分与其组织病理学存在高度相关性,故B 线可评估肺脏的病理改变的轻重等级。
Platz 等使用肺部超声与右心导管植入对比发现超声下B 线不仅仅可作为诊断肺水肿的依据,还可利用肺超声表面波弹性成像等超声技术来测定肺脏表浅组织的弹性性质及量化,来预测肺水肿的病情改变。Pivetta 等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亦表明,肺部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的诊断方面具备高度的敏感性,远远高于临床检查和B 型钠尿肽等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敏感度。此外,除了心源性肺水肿,肺部超声在尿毒症性肺水肿、重症感染性肺水肿等均有明显的诊断和疗效评估价值。
2.肺部超声在肺炎中的应用
目前肺炎诊断主要以肺部CT 为“金标准”,但受限于CT 的高放射性及场地、费用等多方面因素,肺部超声作为其替代品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快速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胸膜及肺部疾病的管理方面。
相关研究表明肺部超声对于肺炎的诊断具有和肺部CT 同等价值。早在20 世纪90 年代,Weinberg 等就提出应用肺部超声来评估肺炎的病情。肺炎在超声下表现为边界模糊的肺实变,并经常伴随含气(液)支气管征或局部远场B 线等。在临床上通常以“B7 线”及“B3 线”来对照放射性影像学所示的肺毛玻璃样变。
相关研究表明,肺部超声优于
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方面,姚佳音等纳入100 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发现肺部超声无论是在敏感度、特异度还是准确性方面均优于肺部CT,且具有动态评估疗效的独特优势。近期国内外多项Meta 分析均证实肺部超声诊断肺炎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对于特殊人群的研究方面,徐静证实肺部超声在儿童的肺炎诊断上具有显著的效果,其准确性与胸部摄片相当,且避免接触放射性,可有效判定预后疗效及评估严重程度。
一项Meta 分析通过纳入近五年共计2 484 例患儿病例证实肺部超声对于小儿肺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别是小儿胸壁薄,胸腔体积小,更加适合使用安全且有效的肺部超声来监测。郑力鹏等对比肺部CT发现对于患有
3.肺部超声在
目前临床普遍认为急性呼吸衰竭是由于多种因素所致肺损伤,以低氧血症、呼吸困难或衰竭为主症,其主要以放射性影像学提示肺内浸润性改变参考。
吴泳锐等证实肺部超声诊断疾病病因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均优于普通常规检查。唐艳红等通过纳入150 例
龚菊等通过纳入因创伤住院继发ARDS 的患者对比肺部超声及CT 影像,发现阳性病灶及特征改变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以准确识别出肺部的特征性改变。临床研究证实,肺部超声对于诊断与肺部CT 具有一致性,其可以动态评估肺功能的变化情况,并且通过计算肺部超声所测得的肺通气评分来预测肺复张的效能,预测患者俯卧位潜能。
同时相关研究表明,肺部超声不仅具有疾病诊断的优越性,还在疾病鉴别存在一定的优势。研究证实肺部超声与ARDS 无效腔分数具有显著相关,可以对预后提供预测。吕茂华等利用Meta 分析纳入16 项研究,共计1 227 例样本明确了肺部超声可以有效地评估ARDS 的严重程度,来预测病情预后情况。
Costamagna 等通过纳入47 例呼吸困难患者对比计算机断层扫描,分4 个区域进行肺部超声评分,发现肺部超声腹侧值≥3 对识别非局灶性ARDS 形态的预测价值最佳,提示肺部超声具有更加强大的预测能力。国外研究所示预测ARDS 的生存率的临界值为16.5%;而国内相对应的研究数据是当肺部超声评分阈值为20.5 时,其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81.2%。
4. 肺部超声在肺系传染性疾病(病毒性肺炎)中的应用
近些年随着国内外传染病的管控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反复,临床上对于肺系传染性疾病多以COVID-19 相关,故相关研究认为其可在肺部超声下存在病理改变。Dini 等发现通过肺部超声预测COVID-19 感染的阳性率达到79%,可以用于早期识别COVID-19 所致肺脏损伤。
同时多项研究表明在COVID-19 的检查中肺部超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优于胸部X 线片,特别是在不具备病毒检测的区域,肺部超声可早期筛查COVID-19 的高危人群。另一项研究表明肺部超声结合临床后可以代替肺部CT提供所需的诊断依据。Narinx 等通过纳入93 例疑似COVID-19 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肺部超声对比肺部CT 在诊断上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为COVID-19 的早期分诊提供快捷实用的筛查手段,尤其适合在爆发期或者条件受限情况下进行快速筛查使用。
甚至于肺部超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CT 的替代品来诊断和评估病情变化情况。同时Ture 等通过对比胸部X 线发现肺部超声在COVID-19 患儿的早期诊断方面具备优势,甚至可以早期筛查发现密接儿童的肺部病理改变来预测感染可能。
除了应用于早期筛查方面,肺部超声在诊断应用上依旧具有相当的优势。依据相关研究表明,COVID-19 在肺部超声影像学下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的B 线,随着病情进展而B 线不断增加呈现多灶融合趋势,胸膜线表现不规则,双肺不大于1 cm 的实性改变,伴或不伴支气管充气征,转入恢复期后即不断减少,甚至消失。
国外一项91 例的危重COVID-19 单中心研究发现此类患者肺部超声下多以胸膜增厚、
5.肺部超声在间质性肺病中的应用
间质性肺病是二百多种疾病的统称,包含了可溯及病因的及不可明确病因者(特发性间质性肺纤维化),目前临床诊疗主要以溯及病因及排查全身性疾病为主。该病的主要特征以肺内炎症及纤维化改变为主,虽然个体差异表现不等,但病理特征多为成纤维细胞病灶呈轻中度炎症病变,而这些改变与特定的放射学征象存在相关性,早期识别不仅可以早诊断、早干预,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活检。目前临床主要以HRCT 为诊断标准、外科手术
肺间质改变后的小叶间隔增厚,与肺内气体形成反射界面,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原理,通过多次往返的反射形成特征性的“假象”B 线。Zamora等通过借助CT 证实了B 线对于小叶间隔增厚的意义,且进一步发现B 线与肺间质的拓扑及肺病例改变相同。目前临床主要以胸膜改变后的不规则胸膜线及B 线作为评估肺间质受累情况的指标,并且可经过HRCT 的辅助证实。
一项国外的349 例样本的荟萃分析表明肺部超声对于结缔组织疾病相关的间质性肺病的敏感度为91.5%、特异度为81.3%。而国内龚海燕通过纳入11 篇文献(599 例患者)证实肺部超声对于间质性肺病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优势比分别为0.92[95%CI(0.89,0.95]、0.73[95%CI(0.67,0.78)]、53.11[95%CI(27.39,102.97)],以上数据表明肺部超声诊断间质性肺病具有较高的精准度。同时肺部超声除了用于诊断间质性肺病以外,还可以作为评估严重程度的指标,可通过判定相邻B 线间的距离来达成。其中距离为3 mm 的B3 线与磨玻璃样改变存在相关,而距离7 mm 的B7 线则可预测肺纤维化改变及蜂窝状改变。
相关研究通过对比肺部超声与肺功能、呼出气
虽然肺部超声作为临床评估间质性肺病的新型无创检查方式越来越普及,但其仍然具有不足难点等待攻克,诸如急性期与纤维化期的鉴别、表层组织改变阻碍声波传播等,但随着统一标准的逐渐建立将在间质性肺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干预等方面愈发重要。
6.小结
综上所述,肺部超声近些年热门的临床诊断和预后的补充手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其具有便携性、结果快捷性、检查无创性、图像动态性等多种优点,可以快捷动态评估肺内脏器变化情况,解读患者病情波动病因,愈加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常见肺系疾病的诊疗之中,包含
来源:吴锦涛,吴慧毅,叶明华.肺部超声在常见肺系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24,21(03):169-17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