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的传播与口腔防范
2024-09-11 来源:上海口腔医学
关键词: 口腔 猴痘 口腔科

作者:过怡,孔雅华,秦烨,刘晓芬,上海市口腔医院

 

猴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可由动物传染给人,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还可通过接触体液、皮肤或内部黏膜表面损伤、呼吸道飞沫和受污染的物体而传播。在记录的病例中,死亡患者占0~10%,幼儿的致死率更高。

 

猴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的正痘病毒属,其表现与天花相似。猴痘的常见症状为黏膜皮肤病损,通常首先影响口腔和口腔周围组织及颈部淋巴结,因而口腔医护人员极有可能成为最早接触的医务工作者之一,也属于可能被感染的高危人群,同时可能成为传播病毒的“二传手”;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口腔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溶胶,若不能在早期问诊、检查过程中发现猴痘,将会造成严重交叉感染。因此,口腔医护人员不仅要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以有利于早期诊断,还需要尽早提高口腔从业人员对猴痘的防范意识,做好口腔防护预案,并且尽早开展国家卫健委颁布的《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培训。

 

本研究将从猴痘的疫情传播史、口腔症状及相关防范要点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口腔医护人员做好对猴痘的早期识别、早期防范提供借鉴。

 

1.猴痘的疫情传播史

 

1.1猴痘的发现

 

猴痘病毒于1958年首次在丹麦哥本哈根国家血清研究所从圈养的食蟹猴和恒河猴的广泛性水疱状病变中分离出来,故而被命名为猴痘。1970年,第一例人类猴痘病例从刚果共和国一名怀疑患有天花的儿童身上分离出猴痘病毒而确诊。

 

1.2猴痘在非洲以外地区的传播

 

非洲大陆之外的首次猴痘疫情出现在2003年的美国,传染源追溯至从加纳运到美国的冈比亚鼠和睡鼠,但未发生人际传播。2018年以来,以色列、英国、新加坡等国在来自尼日利亚的旅客中陆续发现猴痘病毒感染者。英国2018年9月确诊为猴痘的3例患者中,2例曾经有尼日利亚旅行史,另1例患者是护理过前述患者的卫生保健工作者。经过评估发现,当时被护理的患者有多处皮肤病损,唯一的暴露风险是更换可能受污染的床上用品,因而他的感染可能是通过接触受污染的被褥被传染。此个案为猴痘病毒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提供了无可争议的证据。

 

2022年5月7日,英国卫生安全局报道1例有尼日利亚旅居史的病例,此后世界多国相继发生猴痘病例。至今,猴痘已在欧洲发生大规模社区感染,有分析认为,欧洲此前2场狂欢派对中大规模性行为或是本轮猴痘蔓延的主要原因。

 

2022年5月19日,加拿大蒙特利尔卫生官员表示正在调查该地区17例猴痘疑似病例,大多数病例是30~50岁的男性。2022年5月20日,澳大利亚当局表示已在最近从英国返回的旅行者中发现1例猴痘感染确诊病例。2022年6月21日,新加坡卫生部门宣布确诊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

 

2022年6月22日,韩国疾控机构报告,该国出现2例猴痘疑似病例,均为近日入境人员。至此,继5月猴痘疫情在欧洲、美洲等非流行地区暴发后,已在亚洲出现。2022年6月24日,中国台湾出现首例境外输入猴痘确诊病例。可见,猴痘自2022年以来有进一步传播扩散的风险。

 

2.猴痘的症状

 

2.1猴痘的全身症状

 

猴痘的潜伏期通常在3~20天之间,而持续2~4天的前驱症状包括发热、剧烈头痛和淋巴结肿大。在随后的急性期,最初的表现特征是黏膜皮肤受累,表现出多态性外观。最常见的表现是一个或多个病损,主要发生在肛门生殖器区域、身体(躯干或四肢)、面部或在这些部位连发。

 

随着时间推移,病损部位越来越多,并伴有不同的全身症状。第一次黏膜皮肤损害和出现其他黏膜皮肤损害的间隔时间在2~11天。皮肤受累的特点是具有离心分布的单个到数千个病损,在大约12天内从斑块演变为丘疹、水疱、脓疱,脓疱变成脐状,并出现侵蚀,同时出现在不同阶段。皮肤疱疹破裂可能留下黑色痂壳,最终脱落。95%的个体可以观察到黏膜皮肤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口腔周围的黏膜皮肤破损可能是猴痘的第一个表现,表现为丘疹,在唇、下颌和鼻周围演变为水疱和溃。尽管如此,最常受累的部位是肛门生殖器区域(73%)、躯干、手臂或腿(55%)、面部(25%)及手掌和脚掌(10%)。肛门周围的黏膜受累常常与腹泻、“里急后重”、直肠炎等相关,两者的结合程度不同,而影响口腔黏膜和扁桃体的病损往往伴有疼痛、会厌炎或咽炎。

 

深层淋巴结病是临床上区分猴痘和水痘、天花和水痘的独特体征,胃肠道症状和血液学异常也很常见。皮肤黏膜病损一般在发作的3天内,发热会慢慢减退,通常在2~4周内消退。事实上,猴痘通常有自限性,大约1个月内消退,但也有报道显示在症状发作后的21天内发现病毒阳性。最近的研究发现,在阳性确认后70多天,唾液中仍存在病毒DNA。之后会伴随并发症,特别是儿童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及孕妇,包括疼痛和肺部、大脑和角膜的继发感染。

 

2.2猴痘的口腔局部症状

 

第一个体征可能发生在黏膜,特别是口腔黏膜,表现为斑丘疹,病变直径为2~5mm。随后,口腔损害可能以离心方式扩散,表现出影响面部、生殖器区域、手掌和脚掌的各种分布模式,并在大多数情况下变得广泛。舌、扁桃体和颊黏膜的口腔溃疡是最常见的口腔损害,可能与患者的饮水和进食能力受损及随之而来的脱水和营养不良有关。

 

与皮肤损害类似,口腔黏膜损害通常在14~21天内经过斑丘疹-水疱-脓疱-糜烂阶段,可能导致色素沉着的瘢痕。尽管患有急性不适或广泛的痘样皮疹的患者更可能向全科医师求诊,而不是向口腔科医师求诊,但那些仅限于头部和颈部病损的患者因涉及颈部淋巴结可能会首先向口腔科医师报告“淋巴结病”。此外,皮疹有限的患者可能仅在口腔或口腔周围区域出现病损。

 

猴痘原发性病损可能发生在皮肤受累之前的口咽部。因此,对于出现不明原因皮疹和一种或多种猴痘典型症状的患者,口腔医护工作者应将猴痘视为可能的原因。口腔医护人员应该对高危人群进行口腔筛查。在常规检查中密切关注淋巴结肿大、舌红斑、口腔溃疡和口周病损,从而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遏制猴痘。

 

对于具有性传播感染口腔表现的个体,尤其是对具有侵蚀性表型的梅毒个体,建议进一步筛查、排除并发感染,以避免猴痘诊断不足和误诊。还应特别注意可能重叠的口腔HIV相关病损,因为在当前疫情中,近一半的猴痘确诊病例为HIV阳性。

 

3.猴痘的口腔防范

 

3.1基本防范措施

 

我国卫生防疫系统对于新冠病毒已经有了非常规范、合理及常态的管控措施,由于猴痘病毒相对特殊的传播途径、全身及口腔表现,以及潜伏期时间与新型冠状病毒相似,对于具有相关症状和潜在暴露风险的患者,包括最近前往疾病流行国家的旅行者,口腔临床医师应考虑猴痘的潜在诊断。在卫生保健环境中,一旦怀疑猴痘,应立即采取适当的控制感染的预防措施,这将有助于避免继发性传播。参照《长三角新冠病毒防控期间口腔科的专科管理办法》,参考英国及美国对猴痘住院病例的护理经验,可以探索采用以下口腔科门诊对猴痘病毒的防控及应对措施。

 

3.2基本防范要求

 

实施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为基础的感染防控措施,内外同防、医患同防和人物同防。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强化行为管理;提升感控技能、优化诊疗流程;科学使用消毒灭菌剂、相关设施设备。坚守感控底线,口腔医护人员全员参与,主动落实各项感控措施。认真组织做好猴痘诊疗相关培训,切实提高“四早”能力,一旦发现猴痘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应及时按照传染病传报的有关要求向疾控部门报告,并应联系相关机构进行测序鉴定,全力组织做好医疗隔离及转运工作,切实保障就诊人员的安全。

 

3.3具体防范措施

 

3.3.1加强口腔医疗机构入口管理

 

(1)凡进入口腔医疗机构者均测体温、询问是否有21天内入境史,如有入境史,详细询问是否有猴痘疫情报告国的旅居史。无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猴痘相关症状方可进入。

 

(2)进入等候区人员保持距离≥1m,依次排队等候,避免人群拥挤。指导就诊患者正确佩戴口罩,正确实施咳嗽礼仪和手卫生。

 

3.3.2严格预检分诊制度

 

(1)楼层分诊台需再次对进入诊室的人员询问是否有猴痘相关症状。接诊医生也需询问是否有猴痘相关症状。(2)发现门诊疑似猴痘感染患者,应及时上报。

 

3.3.3口腔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

 

(1)强调手卫生的五点标准预防。①工作期间不得戴手镯(链)、手表、戒指等物品;②严格落实“两前三后”手卫生原则(两前: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三后:接触患者后、体液暴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③污染的手不得接触干净物品;④脱下防护用品及工作服后,应进行手卫生;⑤非清洁手不得接触口鼻眼等。

 

(2)根据实际操作情况选择个人防护用品。

 

3.3.4门诊诊室物表(牙椅接触面、持物钳、仪器设备表面、材料、键盘、鼠标等)的消毒

 

(1)普通患者治疗后:使用中水平消毒湿巾纸或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天2次。对牙科综合治疗台高频接触部位,每接诊一患者一消毒。

 

(2)有疑似猴痘的患者治疗后:牙椅、边柜等应彻底清洁、消毒,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min后,清水擦拭,去除消毒剂。

 

(3)公共诊疗区域物表(电梯按钮、自助机、分诊台面、门把手、开关等)的消毒:使用中水平消毒湿巾纸或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天2次,遇污染随时清洁消毒。

 

(4)临床区域地面消毒: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湿式清洁消毒,每天2次,遇污染时随时清洁消毒。地巾分区使用,不同诊室及区域之间应更换,禁止将已污染的地巾二次浸泡再用。使用后地巾应清洗消毒,使用A0值达到600的热力方式消毒,干燥保存备用。

 

(5)做好牙椅水路系统的清洗消毒,治疗结束后用合适的方法清洗消毒。

 

3.3.5口腔诊疗区空气处理

 

临床诊室内确保工作环境清洁卫生,室内空气流通,有窗户的诊室每天早中晚各开窗通风1次,每次30min以上。通风不良的诊疗区域使用空气净化消毒机进行通风换气及空气消毒。如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治疗中开启使用,治疗结束后再开启30min;静态空气消毒机,治疗结束后开启60min,每天至少2次。

 

3.3.6器械使用管理

 

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严格按照WS506-2016《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进行清洗、消毒灭菌;一次性使用物品在有效期内使用,严禁重复使用。3.3.7医疗废物处理(1)遵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落实相关内容。(2)加强医疗废物分类管理与信息记录,医疗废物收集人员负责登记各部门产生的废物量,并请产生科室人员确认。(3)疑似或确诊猴痘患者医疗废物的管理。(4)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与医疗废物均作为医疗废物处理,使用双层包装袋盛装医疗废物,采用鹅颈结式封口,分层封扎。(5)在离开污染区前应当对包装袋表面采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注意喷洒均匀)或在其外面加套一层医疗废物包装袋。(6)工作人员防护:医用外科口罩、工作帽、工作服、隔离衣、面罩、工作鞋或加穿鞋套、手套。

 

4.小结

 

猴痘病毒已经在世界范围出现了社区爆发迹象,自2022年5月7日英国卫生安全局报道第1例病例至今,仅过去了一个多月,中国台湾就出现了首例猴痘确诊病例,给中国大陆敲响了猴痘疫情的警钟,猴痘输入性疫情可能将是我国面临的新挑战。2023年的上海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中,已将猴痘列入重点传染病防控范围,如果这种人畜共患疾病在国内流行起来,对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对此口腔科医护工作者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和迎接挑战的准备。

 

来源:过怡,孔雅华,秦烨等.猴痘的传播与口腔防范[J].上海口腔医学,2023,32(04):337-341.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