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是我国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影响正常生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在临床实践中,塞替派凭借其全面的清髓清淋作用、近乎100%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较高的耐受安全性,已被用于多种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的治疗,包括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预处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预处理、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和多种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的化疗等1。
2024年4月14日-17日,第50届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年会(EBMT 2024)于英国格拉斯哥顺利召开。作为久负盛名的国际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盛会,此次大会吸引了超八十个国家地区的数千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探讨学术前沿热点,引领临床实践革新。期间,多篇探索含塞替派的创新预处理方案在淋巴造血系统疾病中的研究结果脱颖而出,成为一大研究亮点。基于此,医脉通诚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接受采访,深入解读本届EBMT年会中塞替派方案在淋巴瘤、骨髓瘤ASCT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剖析塞替派在ASCT预处理领域中的应用潜力以及瑞航(
马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总编辑
原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主任委员
原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医脉通:ASCT在淋巴瘤和骨髓瘤领域的应用广泛,现已成为多种淋巴瘤和骨髓瘤的重要治疗手段。能否请您谈谈,当前国内ASCT现状如何?
马军教授:近年来,我国的ASCT领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技术日臻成熟,且因其不受供者限制、年龄限制相对较少、移植后恢复较快、合并症较少、以及移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较高的优势,在血液肿瘤领域应用广泛。在我国,ASCT主要用于治疗霍奇金淋巴瘤(HL)、
众所周知,预处理是ASCT中重要的一环,是指患者在造血干细胞回输前接受的全身放射治疗(TBI)和(或)细胞毒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联合治疗,这一过程与移植的成功与否以及患者移植治疗的预后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常用的预处理方案大多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以TBI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具有更多的近期和远期毒性,如继发第二肿瘤、肺毒性、生育障碍和
塞替派是一种用于移植前清髓预处理的广谱抗肿瘤药物。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将其加入移植的预处理方案中。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的验证,塞替派凭借其全面的清髓清淋作用、促进造血干细胞植入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耐受性,在移植预处理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如今,塞替派已被证实能够提升移植成功率并降低复发风险,并在多国获得广泛认可。然而,药物可及性的局限使得其在国外应用更为普遍。如今,随着瑞航(注射用塞替派)在中国的上市获批,进一步提升了国内的药物可及性,推动了塞替派在国内移植预处理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国内多个研究中心正致力于探讨含塞替派的预处理方案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表现,初步研究结果令人鼓舞,均表明该药物在移植预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临床价值。
展望未来,应积极推进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的开展,依托真实世界的数据,进一步验证塞替派在中国移植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使中国的淋巴瘤和骨髓瘤患者接受的ASCT治疗达到国际标准,为其带来更优获益。
医脉通:近年来,ASCT预处理方案的改良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塞替派是一种用于移植前清髓预处理的广谱抗肿瘤药物,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作用,在全球广受认可。本届EBMT会议中对于以塞替派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在ASCT中的疗效也有一些新的进展,能否请您为我们解读一下呢?
马军教授:近年来,塞替派在移植前清髓预处理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在今年的EBMT会议中,众多研究聚焦于含塞替派的预处理方案在ASCT治疗中的最新疗效进展,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些研究成果不仅验证了塞替派在移植预处理中的优效性与确切的临床价值,也为进一步优化ASCT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带来了新的启示。
Mehrdad等人探索了塞替派联合
除MM外,含塞替派的预处理方案在PCNSL患者的ASCT中也展示出良好的疗效,是PCNSL及其他神经系统肿瘤患者进行ASCT前预处理的首选药物之一1。Vibhor等人报道了一例老年PCNSL患者使用新型预处理方案(塞替派、白消安)的成功案例5。该患者在首次完全缓解后,接受了ASCT作为巩固治疗,予以塞替派联合白消安进行预处理。在移植后的33个月里,患者一直处于完全缓解状态,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这一研究结果提示含塞替派的预处理方案可作为老年PCNSL患者ASCT的移植预处理选择。此外,另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这项来自美国的研究发现,使用塞替派/卡莫司汀(TT/BCNU)的预处理方案可降低患者的1年非复发死亡率(NRM),仅为10%。同时,1年PFS率为85%,1年总生存期(OS)高达89%。这一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含塞替派的方案在PCNSL治疗领域的疗效和优势6。
此外,国内很多真实世界研究也证实了塞替派用于淋巴瘤和骨髓瘤的ASCT预处理,疗效和安全性兼具,为患者提供了颇具前景的治疗选择。生命至上,生命高于一切。我们坚信,随着对含塞替派的创新型预处理方案的持续探索与广泛应用,ASCT的治疗效果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与提升。
医脉通:除PCNSL和MM外,塞替派还凭借其杀灭肿瘤和免疫抑制的双重作用应用于其他NHL疾病的移植预处理领域并展现出良好的疗效,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塞替派在其他淋巴瘤自体移植中的应用?
马军教授:除PCNSL和MM外,塞替派还广泛应用于其他淋巴瘤的ASCT。2016年,来自EBMT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比较了含塞替派的预处理方案与传统BEAM预处理方案在淋巴瘤ASCT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该研究分析了2003年至2011年间535例使用含塞替派预处理方案的患者,同时选择1031例使用BEAM预处理方案的患者作为对照。涉及病种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HL。与塞替派联合的预处理药物包括卡莫司汀、美法仑、白消安等。结果显示,两组在OS和安全性方面结果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塞替派组的1年无复发死亡率更低(2% vs. 4%)7。
由此可见,含塞替派的预处理方案在多种淋巴瘤亚型的ASCT中均展现出理想的疗效。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移植指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以及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指导原则中,塞替派方案不仅被推荐用于PCNSL的一线诱导治疗,还可作为NHL、HL、PCNSL的ASCT标准预处理方案8-10。目前,全国多家中心正积极开展塞替派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探索研究,期待这些结果能早日公布,为塞替派的应用提供更为扎实的科学证据与理论支撑。
医脉通: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塞替派正不断拓宽其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应用场景,为更多患者带来治疗的希望。瑞航(注射用塞替派)于近日在华获批,提高了中国患者的药物可及性,能否请您谈谈该药物能为中国患者带来哪些获益?
马军教授:塞替派作为一种烷化剂,可以通过抑制DNA的合成而产生强大的抗癌活性。上世纪90年代,该药已在多个国家获批,用于治疗
瑞航(注射用塞替派)作为欧洲原研仿制,品质可靠,疗效确切,如今已顺利在国内获批,用于儿童重型β-地中海
着眼未来,期待在中国开展更多真实世界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塞替派为中国患者带来的获益。与此同时,希望通过本次EBMT会议,让国内学者汲取国际前沿经验,融汇东西方智慧,全力投入到提升我国血液淋巴系统肿瘤长期生存率与治愈率的事业中,为我国乃至全球的血液肿瘤防治工作贡献力量。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