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语
流行病学:百日咳报告发病率上升
我国2014-2019年百日咳报告发病率逐年上升,2020-2021年报告发病率有所降低,2022年回升至2.71/10万,达到1989年以来最高水平。而今年(2024)前两个月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1月为15275例,2月为17105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
我国部分地区的调查表明,百日咳1年四季均有发病,3—9月普遍为百日咳发病高峰期,7—8月达峰值,呈现出夏秋高、冬春低的特点。百日咳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患者、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特征
百日咳的典型表现通常分为3个阶段:卡他性、阵发性和恢复性阶段,持续时间通常为6~12周,症状平均潜伏期为7~10d。临床表现为阵发性
诊断与鉴别诊断
百日咳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表1)。
表1 百日咳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支气管炎和肺炎:通常发病几天后可发生剧烈咳嗽和痉挛,但痉挛后无鸡鸣,夜间无咳嗽加重,经适当治疗,症状可在短时间内缓解或消失。
➢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增大的肺门淋巴结会压迫气道,引起痉挛性咳嗽,但不会出现鸡鸣样咳嗽,也无夜间加重现象。诊断可根据结核病特殊临床表现、结核菌素试验、肺部影像学、支气管黏膜活检、T-spot等作出鉴别。
➢气管支气管异物:有明显异物呛入史,患者可呈突发性剧烈痉挛性咳嗽,影像学可见节段性肺不张,
➢百日咳样综合征:副百日咳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毒、
治疗和预防
百日咳的抗菌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
但鉴于国内百日咳鲍特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耐药率高,>2月龄的儿童和成人,若存在使用大环内酯类的禁忌证、不能耐受大环内酯类或感染耐大环内酯类的菌株,可使用复方
对疑似病例可以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发病1~2周内接受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
预防策略
疫苗接种是预防感染和降低百日咳严重程度的最有效策略之一。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
参考文献:
[1] 李宏森,梁疆莉,杨净思.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进展[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24,37(03):361-369.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J].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24,51(1):1-3.
[3] 2024年2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ndcpa.gov.cn)
[4] 张倩,吴丹,郑徽,等.中国2022年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疫苗和免疫,2024,30(01):34-38.
[5] 赵晶晶,刘亚敏,赵晓赟.成人百日咳的现状分析与防治进展[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24,30(02):185-189.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