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弱与无痛消化道内镜麻醉
2024-01-22 来源:中国科技成果

作者:魏端高,高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麻醉科

 

衰弱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定义。早在20世纪80年代,衰弱或者虚弱就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被关注,诸多研究已经涉及到了衰弱的生理病理基础、定义、表型、发病机制以及应对策略等。但总体上衰弱基本被认为是残疾、无能力等的同义词,学界并未将衰弱作为一种独立的综合征或疾病看待。

 

2001 年,Fried的研究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该研究着眼于探索老年人衰弱标准化模型,并评估并发和预测有效性。共纳入5317名65岁及以上的患者,其中4735 人来自1989—1990 年招募的原始队列,582 人来自1992—1993年招募的非裔美国人队列。两个队列分别接受了近乎相似的基线评估和持续7年、4年的随访,每年完善检查和监测,采集的数据包括意外疾病、住院、跌倒、残疾和死亡率。

 

Fried将衰弱明确定义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综合征,具有以下特点:非故意实现的体重减轻,一年内10 磅(约4.5,kg),自感疲倦,衰弱(以握力评估),行走速度减慢,身体活动减少。衰弱目前尚未有严格定义,即便是本身的名称也有“衰弱”“虚弱”“frailty”“frail”等不同表述。但无论何种表述,其核心的意义是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的身体机能下降和退化,特征主要为循环、呼吸等生理功能的退化,肌体活动能力和耐力下降,肌体整体功能的脆弱,并且有围医疗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升高、残疾率和死亡率增加。

 

1.衰弱对麻醉的影响

 

对于衰弱问题的重视,带动了麻醉相关工作的提升,对于麻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推动实现更加个体化的麻醉方案和推动实现更完善的术前评估。诸多研究标明,衰弱与术后死亡率和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相关,因此对于麻醉医生决定围术期麻醉方案和麻醉药物的选择产生一定影响。

 

衰弱实际上是肌体整体功能的一种反应,即便是相同的衰弱程度,患者的症状、体征也可能是各式各样的,这就意味着,不存在针对衰弱应对策略的高度标准化、同质化应对策略,必须要求麻醉医生实施更加个体化的麻醉方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决定不同的麻醉方案。

 

衰弱作为集体整体情况的功能退化,衰弱评估自然也可以良好地反应集体整体功能情况。将衰弱评估作为术前评估的重要部分,主要目的是在良好的衰弱评估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结果,更好地实现围术期不良事件预警和应对。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是经典的术前患者评估工具,但过于复杂。所以探索更加精准、全面、临床实用性高的术前评估工具和评估体系,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而衰弱评估恰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因此,如何更好地评估肌体衰弱情况,以及如何更好地将衰弱评估与患者围术期不良事件预警以及应对策略探索更好的结合,也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存在至少60种不同的衰弱评估工具,这些纷繁复杂的评估工具,以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针对不同患者群,采用不同条目,实施不同方法,以期更好地实施衰弱评估。

 

2.衰弱在无痛消化道内镜麻醉领域研究新进展

 

无痛胃镜无痛肠镜为代表的无痛消化道内镜检查及操作诊疗是各类无痛舒适诊疗项目的主体部分。在无痛消化道内镜诊疗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医疗质量安全重要性更加凸显。衰弱在麻醉学领域虽然备受关注且研究众多,但是在无痛舒适麻醉领域,尤其是在无痛消化道内镜麻醉领域研究尚比较缺乏。

 

国内学者黄煦晨的研究结果证明,Fried衰弱评估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ROC曲线面积为0.776,显示衰弱评估可一定程度上预测无痛内镜检查期间并发症的发生。刘正律的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择期行全身麻醉下消化内镜治疗的老年住院患者(年龄≥65 周岁)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衰弱前期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时间与无衰弱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衰弱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时间较无衰弱患者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衰弱是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下内镜治疗术后早期恢复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

 

Taleban 等2018 年发表的一篇研究中,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估了衰弱在预测结肠镜检查围术期严重不良时间中的有效性。本研究纳入2017 年2 个月内在当地三级保健中心接受筛查结肠镜检查的、年龄≥ 50 岁的患者共计99 例。衰弱度评估使用20 秒上肢衰弱度测试,该测试测量肌肉性能。纳入的受试者平均年龄62.8 岁,其中非衰弱49 例,衰弱前/ 衰弱50 例;其中女性50 例,男性49 例;其中55 名受试者共采集到87 次围术期不良事件。

 

衰弱程度和ASA分级与结肠镜不良事件显著相关;年龄和Charlson 共病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则与围术期不良事件无显著相关性。Chen 等的研究旨在探讨衰弱评估对于下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转归预测价值。该研究利用2018年全国住院患者样本数据库实施回顾性研究,通过ICD-10编码筛选下消化道出血成年患者。使用约翰霍普金斯衰弱定义将患者分为衰弱组和非衰弱组。

 

共31,630例患者被判定为衰弱组,占总病例数的15.88%。与非衰弱组相比,衰弱组年龄更大,女性占比更高,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可能性更低,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更高(3.99%:1.59%),住院时间更长(5.5 天:3.9天),住院总费用更高(55,346 美元:42,649美元)。因此,在因下消化道出血入院的衰弱患者中,结肠镜检查与较低的死亡率相关,而年龄、性别、种族和医院地区与死亡率无显著差异。慢性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和电解质紊乱是该人群预后较差的预测因素。衰弱评估,对于下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3.结论

 

综上研究可见:衰弱患者确实相较于非衰弱患者面临更多的围术期不良事件、更高的不良预后风险,直观反应在上述研究提及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等等指标;衰弱评估对于围术期不良事件以及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特别是不良预后;衰弱评估相较于传统的ASA评估、心脑管血管等单独器官和系统评估,为临床麻醉医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综合性患者术前情况评估思路和评估工具,与传统方式和评估工具相结合,能够更好地评估患者整体情况。因此,以Oberndorfer 等为代表的诸多学者,明确建议将衰弱评估作为老年结肠镜检查术前评估的内容。

 

Oberndorfer等认为,衰弱评估在许多研究中已经被明确证实了有预测价值,同时年龄是衰弱的标志,它更准确地描述了“个人的生物年龄”。例如,一个70岁的严重衰弱的人的生理年龄可能与一个85岁的人的生理年龄更一致。衰弱是再次入院、住院和死亡的有力预测因素,衰弱评估已被证明可以预测患者转归。综上,衰弱评估在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围术期不良事件以及转归预测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从另一方面,也并非每一项研究结果都认可衰弱评估的积极价值。典型的代表就是Taleban的研究,在他2017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评估了衰弱在预测结肠镜检查结果中的价值。纳入了年龄≥50岁、接受筛查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并实施4周随访。使用上肢衰弱(Upper extremity Frailty,UEF)方法筛查患者的衰弱状态,该方法评估肘关节屈曲速度、上肢肌肉快速运动的能力、肌肉疲劳和上肢运动范围。

 

收集了CCI、ASA评分以及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随访收集结肠穿孔、苏醒延迟、持续腹痛等数据,以及对于围术期不良事件的干预措施。结果显示在招募的51例患者中,非衰弱患者19例(37%),衰弱前期及衰弱患者32例(63%);男性28例(55%),女性23例(45%)。只有ASA评分与围术期不良事件有相关性,衰弱程度与围术期不良事件无相关性。因此作者当时结论为衰弱和年龄不能预测结肠镜检查结果。

 

将Taleban在2017年和2018年发表的两项研究结果相比可见,两项研究所纳入研究对象、主要评价指标等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结果却截然相反。一方面可能是两项研究样本量少,产生了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较多;另一方面如同作者所言,衰弱对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还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验证。

 

来源:魏端高,高巨. 衰弱与无痛消化道内镜麻醉[J]. 中国科技成果,2023,24(8):58-59,6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