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卓漫,戚荣丰,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个体经历军事战争、暴力事件、童年创伤、自然灾害、大规模流行病(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异常痛苦的创伤事件后延迟出现的一种精神障碍。世界卫生组织于2001—2012年进行的一项世界心理健康(world mental health,WMH)调查研究显示,全世界约有70%的成年人在一生中经历过至少一次创伤事件;另一项WMH研究显示大约6%的创伤事件经历者会发生PTSD,其中有一半PTSD病人症状持续呈慢性进展。
PTSD病人主要出现认知和情绪改变、对创伤事件的反复再体验、过度警觉、持续的恐惧回避反应四大症状,严重影响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每年PTSD的治疗花费高昂,已成为一项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探索PTSD的病理生理机制,对其进行早期预测、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至关重要。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是目前唯一可以无创性检测活体组织内细胞水平代谢物浓度变化的一种功能MRI技术,其利用化学位移研究分子结构,并对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
在很多疾病的发生过程中,代谢改变往往早于形态改变,MRS提供的代谢信息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自1997年MRS首次应用于PTSD研究以来,针对PTSD发生的神经病理生理机制展开了大量MRS研究,发现PTSD病人的前额叶(包括前扣带回)、海马、杏仁核、岛叶等脑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代谢异常。
既往的MRS研究常将肌酸(creatine,Cr)作为内部参照物来观察代谢产物相对浓度的改变,近年来开始分析脑区代谢产物的绝对浓度变化,能更加精准地反映PTSD的相关病理改变。本文就1H-MRS在PTSD中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阐述PTSD病人的海马、杏仁核、前扣带回及岛叶等重要脑区的主要神经代谢产物的异常改变。
1.与PTSD相关的1H-MRS检测指标
1H-MRS能检测出参与细胞膜代谢的含氢质子的化合物,如N-乙酰
GABA含量的测定有特定的脉冲序列,最常见的是J-耦合编辑点分辨波谱编辑序列,可以精确地测量脑GABA的含量。正常情况下,Glu和GABA之间可形成兴奋-抑制平衡;而在病理情况下,肿胀的神经胶质细胞会释放过多的Glu,导致中枢兴奋-抑制失衡,而Glu含量增高会过度激活Glu受体,进而介导兴奋性毒性的产生,甚至引起神经元的死亡。
PTSD病人脑Glu、GABA含量的MRS研究支持PTSD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神经递质兴奋-抑制平衡紊乱的假说。代谢物浓度的精准测量对于很多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的探索至关重要。中枢神经系统中Cr的浓度在各种病理生理条件下都保持稳定,常以Cr作为参考指标,用其他代谢物与Cr的比值(如NAA/Cr、MI/Cr、Glx/Cr等)进行代谢物浓度变化的分析。
但近年的研究发现Cr浓度在很多神经精神疾病(包括PTSD)中有显著改变,如Villarreal等研究发现PTSD病人海马区的Cr浓度降低。也有研究以水信号作为内在参照物来观察代谢物的浓度变化,如Sheth等在研究中把所有代谢物数据均以单个代谢物浓度与背侧前扣带回水信号的比值表示,并使用分段MRI数据对体素内脑脊液组分进行校正,认为这样得到的代谢物/H2O可能会比代谢物/Cr更可靠。
目前,Provencher开发的线性拟合模型(linear combination of model,LCMode)是最常用的MRS定量检测软件,可自动计算出信号在1.0~4.2ppm(ppm表示10-6)之间的神经化学物质的绝对浓度值,如NAA、Cr、Cho、Glx、GABA等物质。
2.PTSD病人不同脑区的MRS改变
2.1海马
海马负责陈述性记忆和对新的记忆进行组织和存储,是PTSDMRS研究的重要脑区之一。海马富含
Guan等利用7T1H-MRS进行
Shu等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TSD病人双侧海马NAA/Cr比值均降低,且左侧NAA/Cr与PTSD的症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左侧海马的神经元损伤可能比右侧更明显。Rosso等同样发现PTSD病人双侧海马NAA/H2O和NAA/Cr降低,但右侧而非左侧海马Glu/Cr、Glu/H2O和Glu/NAA比值显著高于创伤暴露对照,提示PTSD病人双侧海马普遍存在神经元损伤,但海马损伤的偏侧性情况还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来验证。
2.2杏仁核
杏仁核属于边缘系统的一部分,除了在恐惧获得和消除过程中发挥作用外,杏仁核还在恐惧的泛化、唤起和奖励的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些都可能在PTSD中被破坏。Su等发现,新发成年PTSD病人的双侧杏仁核Cr绝对浓度增加,推测Cr含量增加可反映脑区能量代谢更加“活跃”,可能是对新发PTSD病人的保护性反应之一,提示杏仁核的代谢异常可望成为新发PTSD的早期诊断指标;该研究还发现新发PTSD病人双侧杏仁核的其他代谢产物,如MI、Cho的绝对浓度也出现升高,提示PTSD杏仁体代谢异常的普遍性。该研究结果与以往功能MRI杏仁核反应活性增强的结果一致。
然而Kim等的研究发现,PTSD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双侧杏仁核的反应性无关,而是与双侧杏仁核对恐惧刺激(以及恐惧负中性刺激)的习惯化(对重复刺激的响应随时间的变化)呈正相关。因此,杏仁核的反应性可能不是测量刺激反应最可靠的方法。杏仁核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同质实体,而实际上它是由几个具有独特细胞和连接特性的核团组成的,主要包括基底外侧杏仁核、中央杏仁核和内侧杏仁核等亚核团。
Ousdal等通过研究PTSD的青年病人发现,只有基底外侧杏仁核与个体PTSD症状发展相关,并介导短期和长期PTSD症状之间的关联。因此,在理解杏仁核结构与PTSD之间的关系时,将杏仁核视为一个具有异质性的大脑区域可能会对未来的PTSDMRS研究更有帮助。
2.3前额叶和前扣带回
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属于前额叶的一部分,位于胼胝体压部前方,主要包括背侧前扣带回(dorsal ACC,dACC)和腹侧前扣带回(rostral ACC,rACC)。dACC主要参与条件性恐惧反应的表达和习得,rACC则与情绪刺激的自主调控有关。Meyerhoff等发现,与创伤暴露对照组相比,非新发的PTSD病人ACC的NAA绝对浓度降低。
Su等进一步研究发现新发PTSD病人ACC的NAA浓度比创伤暴露对照组显著增加,且PTSD病人ACCNAA浓度与受创时间呈显著负相关,推测可能是由于PTSD病人受创早期ACC的NAA浓度出现短暂增加,而后随着PTSD病程进展,NAA浓度出现下降。Michels等则发现,与创伤暴露相比,PTSD病人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和ACC的GABA以及
目前,MRS研究提示GABA在广泛的行为和认知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如调节警惕性、焦虑、习得性恐惧和记忆等,GABA浓度的降低很可能与GABA能神经元抑制的减少和Glu激动剂毒性的增加有关。而GSH水平的异常在先前的动物研究中已有发现,小鼠扣带皮质中谷胱甘肽还原酶1基因的过表达与焦虑样行为表型水平的增加相关。
GSH是一种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丰富的、主要位于细胞内的抗氧化剂,涉及多项生理功能,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和脑抗氧化防御内源性和外源性有毒物质。目前GSH在PTSD中的研究报道较少,较高的GSH水平可能是PTSD的一个特征,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GSH的改变到底是PTSD发生的易感因素还是PTSD发生后的结果。
总之,PTSD病人前额叶GABA和GSH的异常提示病人可能存在非典型高抑制作用和氧化应激,从而导致前额叶皮质神经活动的减少。目前的研究认为PTSDACC脑区的Glx水平显著降低。
Yang等报道PTSD病人rACCGlx/Cr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PTSD得到缓解的受试者;Sheth等也报道PTSD病人dACCGln/H2O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在对生命早期应激的大鼠研究中也发现前额叶皮质Gln和Glx含量减少,与上述海马Glu的改变呈相反的趋势。这与PTSD的BOLD-fMRI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即前额叶脑区的静息态自发脑神经活动增高,海马/海马旁回静息态自发脑神经活动减低,两者的改变呈相反的趋势。
PTSD病人前额叶Glx含量减低,支持PTSD病人存在情绪或认知调节功能受损、反应性降低的假说。
2.4岛叶
岛叶位于大脑半球的中心,与自主神经系统和海马、杏仁核、前额叶等脑区均有广泛的白质纤维连接,在厌恶情绪的处理、内脏的感觉与运动、
3.小结与展望
PTSD的1H-MRS研究已经开展20余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助于理解PTSD发生发展的神经代谢机制。随着MRI设备和后处理能力的稳步提高,MRS能够为PTSD的发生发展提供更加准确和全面的代谢物信息。但目前的PTSDMRS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大样本量的研究以及纵向研究;同一研究中未同时设置健康对照组和创伤暴露对照;缺少同时测定多个脑区的代谢物绝对浓度的研究;缺乏MRS和脑功能(功能MRI)、结构(结构MRI)或分子(PET)指标关系的研究。
未来的研究可以联合多中心PTSD的MRS数据,扩大MRS分析的样本量,设计更加全面的对照组,同时测定多个脑区的代谢物水平,并可进一步结合血氧水平依赖MRI、扩散成像、灌注成像等其他MRI技术,从而对PTSD的代谢有更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多一致性的结论,在PTSD的早期预测、早期诊断以及治疗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夏卓漫,戚荣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MRS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22,45(04):436-439.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