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蓝鲸晓虎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乳糜泻患者一定会有腹泻吗?我们先来看一个病例:
患者,女,13岁,学生,主因腹痛、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3.5×109/L,
查
体格检查:T 35.5℃,P 108次/分,R 16次/分,BP 85/60 mmHg, BMI 10.78。
初步诊断:①营养不良;②食管炎;③慢性胃炎;④精神障碍。
治疗:请心理科会诊给予行为干预,同时给予营养支持、调节肠道菌群、促动力、纠正贫血等治疗,患者腹痛症状稍有好转,体重仍进行性下降,治疗效果不佳,近6个月体重下降约11kg。为求进一步诊断遂收住我院消化内科。予以流质饮食,
为明确诊断做进一步检查,检查胃肠疾病抗体谱:抗组织型转
予以应用无麸质饮食治疗,放置空肠营养管营养支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经过20d治疗,患者一般情况较前好转,体重较入院前增加3 kg,准以出院,嘱继续院外肠内营养。
乳糜泻:并非罕见但诊断率较低的疾病
C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肠道疾病,主要为遗传易感基因个体摄入含麸质蛋白的谷类及其制品后引起。该病可导致肠道黏膜损害,有时还与
CD临床表现多样,根据奥斯陆定义,主要分为3种临床表型:
1.经典型CD:表现为吸收不良症状,即腹泻、脂肪泻、体重减轻或生长发育迟缓
2.非经典型CD:表现为除经典型CD 表现(如腹泻和吸收不良等)外的其他症状
3.亚临床CD :指无症状或低于临床检测阈值的患者
哪些人群需要进行乳糜泻筛查?
2023年美国胃肠病协会(AGA)更新的指南指出,以下人群应进行CD筛查:
1.有症状、体征或实验室证据提示吸收不良的患者,如伴有体重减轻的慢性腹泻、脂肪泻、腹痛和腹胀
2.有CD可治疗原因的症状、体征或实验室证据的患者
3.确诊为CD的一级家庭成员的患者,无论他们是否表现出CD的可能症状或实验室检查证据
4.已确诊为CD患者的无症状一级家庭亲属
对于哪些症状、实验室异常和/或相关疾病需要排查CD尚未达成共识。以下疾病患者中,CD的发生率不同程度升高(表1)。
表1 应考虑排查乳糜泻的症状、体征或疾病
筛查与诊断:血清学、活组织病理、基因检测
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对乳糜泻的认识不断加深,血清抗体、遗传风险和小肠组织病理已联合用于诊断CD。
血清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是筛查和诊断CD的重要手段,由于其操作简单易行,且成本较低,越来越被人们所推广。目前主要的检测内容有抗肌内膜抗体(endomysium antibodies,EMA)、抗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体(ant-tissue transglutaminase antibodies,anti-TTG)、抗脱酰氨基麦胶蛋白肽(anti-deamidated gliadin peptide antibodies,anti-DGP)及抗麦胶蛋白抗体(anti-gliadin antibodies,AGA)。
EMA及TTG是目前公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的检查方法,欧洲小儿胃肠营养学会(ESPGHAN)及美国胃肠病学会(ACG)指南将其作为诊断CD的重要依据。
小肠活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CD的重要方法。CD小肠黏膜呈斑片状损伤,多点组织活检是分析的关键。病理改变以十二指肠和空肠近端为主,远端变化较轻。CD的小肠黏膜病理特征包括绒毛部分或完全萎缩,隐窝增生,以及上皮内淋巴细胞或
CD小肠绒毛的改变是一个进行性的过程并可表现为多种形式,并建立了相关的分级标准,目前多应用Marsh-Oberhuber分级(表2)。目前指南提出对于疑似CD患儿血清学检查阳性同时病理表现符合MarshⅡ-Ⅲ级可明确诊断,若病理正常或符合MarshⅠ级表现建议进一步完善其他检测。
针对CD患儿的病理活检建议十二指肠球部留取1、2块病理组织,十二指肠远端应不少于4块病理组织。
表2.Marsh-Oberhuber分级
有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和CD相似,如热带口炎性腹泻、牛奶蛋白或大豆蛋白过敏、HIV肠病、放射性损伤、慢性贫血、贾第鞭毛虫病、Crohn 病等,可通过血清自身免疫抗体试验进行鉴别,自身抗体阳性者考虑CD诊断。
基因检测
乳糜泻患者几乎都携带HLA-DQ2和/或HLA-DQ8基因型,虽然这两种基因在一般人群中也有较高流行率,但被检者未携带此类基因,可基本排除乳糜泻诊断。有条件者可首选基因检测,结果阴性可避免多余的检查。
基因检测还可用于当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与血清抗体结果相矛盾时。对于不愿接受肠道组织活检的可疑乳糜泻患者,可以选择诊断性治疗,无麸质饮食4周后观察症状是否改善,血清学抗体是否转阴,再次摄入含麸质的食物后,根据症状是否再次出现或加剧以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等,以此辅助诊断乳糜泻。
无麸质饮食:CD治疗的基石
饮食疗法:终生无麸质饮食(gluten free dietary,GFD)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治疗手段。大多数患者坚持无麸质饮食数天至数周后症状会逐渐缓解至消失,数周至数月后血清标志物检测也逐渐降至正常,肠道黏膜恢复相对比较缓慢。一项对成人乳糜泻患者进行长达16个月GFD的随访研究显示,有83%的乳糜泻患者血清学检测转阴,但组织学恢复正常的仅有8%。尽管GFD对于CD缓解疗效确切,但市场上的无麸质食品与其他食品的交叉污染难以避免,可能是乳糜泻患者症状持续或反复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非饮食疗法:由于很多患者对无麸质饮食治疗依从性较差且部分治疗效果欠佳,加上无麸质食品价格昂贵,研究者们希望通过开发新的药物作为补充及替代GFD以帮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目前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中,主要包括分解代谢麦胶蛋白的药物、抑制麦胶蛋白渗透吸收的药物、抑制免疫反应的疫苗。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