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莉,尹立雪,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约15% ~60%EGPA累及心脏,甚至高达90%;MPA心脏累及率最低,约7.7%~10%。虽然AAV累及心脏概率小于肾脏和肺,但心脏受累隐匿性强,可造成严重后果,心脏受累是预测AAV患者死亡率的最重要因子。本文对AAV的心脏受累机制、
1.心脏受累机制
目前,AAV导致心脏受损的机制尚无准确报道,可能与AAV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症反应及其相关并发症有关。研究认为EGPA 患者心肌损伤
BERTI等研究发现ANCA阴性患者更易累及心脏及肺脏,出现
2.心电图改变
AAV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主要包括T波异常、心律失常[
BELHASSEN等研究发现EGPA患者可发生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及房颤等心律失常。HAZEBROEK 等发现EGPA 和GPA患者均可出现房颤、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AAV患者心脏受累中多出现T波与ST-T段异常,可能提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其次为传导阻滞,考虑主要与冠状动脉炎症、小血管狭窄导致的心肌细胞缺血及细胞内外离子紊乱有关,心肌细胞收缩耦联过程受到影响,形成延迟后除极、折返环等。心肌纤维化与正常的心肌细胞相互交错也可能导致功能性传导阻滞。心电图异常可提示AAV患者心脏受累,但特异度较低,且无法反映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需结合其他影像学方法共同评估。
3.
超声心动图可见AAV导致的心脏异常表现包括心包积液、
3.1 GPA
心包炎是GPA 患者最常见的心脏受累表现,约占50%,通常只出现微量或少量心包积液,但合并肾衰竭时积液量可增多。二维超声可见心包增厚或融合、心包内可见液性暗区。若积液中纤维炎性成分多,可出现纤维絮状或条索状回声。
PARMAR等报道1例GPA患者超声心动图显示中量心包积液,积液中所见的实性成分与纤维化脓性渗出物回声一致。此外,大部分GPA患者可见主动脉瓣膜反流。ZYCINSKA等观察88例GPA 患者,发现28.4%出现主动脉瓣反流,10.2% 出现二尖瓣反流。
UIJTTERHAEGEN等报道2例GPA患者因严重的主动脉瓣反流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病理见瓣膜和周围组织严重的炎性改变。GPA患者心室肥厚以室间隔基底部为著,且多伴有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及室壁运动异常等,若积极治疗原发病,室间隔可恢复正常厚度,因此考虑心室肥厚可能与心肌炎性
超声二维应变技术可敏感地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GPA 患者室壁运动异常以左心室后壁、外侧壁运动减低为主。MISZALSKI-JAMKA等采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观察22例GPA患者,其中73%患者整体收缩应变参数降低,以整体纵向应变改变为著,提示患者左心室内、中部心肌纤维层更易受累。
ZAMPIERI等观察发现52例GPA患者中13例出现心脏受累,其中7例出现纵向应变减低,室壁运动异常主要累及前壁、下壁和间隔基底部。GPA 患者心脏纵向应变降低与冠状疾病引起心肌缺血表现一致,提示GPA心脏受累多与冠状动脉炎症相关,早期使用
3.2 EGPA
EGPA患者最常见的心脏受累表现为心肌炎,超声心动图可见心肌回声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左心室扩张及室壁运动异常等,瓣膜反流以二尖瓣反流为主,部分病例可见轻微的心包积液、心内膜纤维化、心腔内血栓形成(多发于心尖部)、肺动脉高压及舒张功能不全等。
GARCIA-VIVES等研究发现82例EGPA患者中12例出现二尖瓣反流,9例出现心包积液,出现室壁运动异常及射血分数降低各10例,4例出现左心室扩张,2例出现肺动脉高压。嗜酸颗粒蛋白可激活凝血因子、血小板等促进凝血,合并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时,血流缓慢,促进心腔内血栓形成。
JEONG等报道1例可逆
3.3 MPA
目前关于MPA患者心脏受累的报道较少,超声心动图可见射血分数下降、心包炎症及室壁运动异常等。SHUAI等一项队列研究中,约1/5的MPA患者出现心血管受累情况,如主动脉关闭不全、心包积液、心肌炎及心律失常等。目前仍需大量前瞻性研究观察MPA心脏损害表现,探索发病机制。
4.MRI表现
心脏MR(cardiac MR,CMR)可评估心脏解剖、功能及组织特性,可定量评价心肌组织,清晰显示心脏局灶性病变、早期微小病变及弥漫性病变等。心肌细胞损伤时,细胞膜通透性增高,钆对比剂聚集于心肌细胞内及细胞外间隙,称延迟钆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
AAV 患者LGE 多出现于心外膜下或心肌中层,多累及室间隔中部、左心室基底部和外侧节段。GARCIA-VIVES 等对37 例EGPA患者进行CMR评估,11例出现室壁运动异常,12例LGE阳性,其中6例累及心肌中层。GIOLLO等的前瞻性研究发现,26例GPA 患者中,32%LGE阳性,其中75%位于心外膜下中层,多分布于左心室基底段和外侧节段。
LGE可准确定位心肌细胞坏死变性及纤维化瘢痕组织,还可判断导致心肌病变的原因。透壁或心内膜下LGE为缺血性心肌病的典型表现,而心外膜下强化多见于非缺血性心肌病,且强化分布与冠状动脉走行不一致。由AAV患者LGE类型可知其心肌损伤纤维化多由非缺血性病因介导。
mapping技术可定量评估心脏,成像中的每个像素均提供一个对应组织的T1或T2值。注射对比剂前获得的原始T1值为Native T1,Native T1值增加见于心肌水肿、纤维化及蛋白质累积。T2值可反映心肌水肿,因此T2mapping对心肌水肿的检测较T2WI更为敏感。通过获取注射对比剂前后的T1值与血细胞比容可计算得出细胞外容积分数(myocardial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ECV)。
ECV能够反映心肌间质病变及重构,发现早期心肌纤维化,评估心脏受累的严重程度。GREULICH等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AAV患者心肌Native T1值和ECV升高,心肌T2加权信号增强,表明其心肌出现炎性水肿。GIOLLO 等得出相似结论。ECV增高还可反映心肌间质重构,左心室重构可能与亚临床左心室功能障碍有关。CMR可显示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无法检出的早期心脏细微病变,准确评估心肌缺血情况,还可为确定AAV 患者心脏受累的病因提供更多诊断信息,对判断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作用。
5.小结
AAV患者心脏受累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多表现为亚临床症状,早期诊断困难。AAV 患者心血管损伤通常为疾病早期表现,但也可以在病程进展中发生。由于该病起病隐匿,患者多己合并多器官受累,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甚至心力衰竭时才引起临床重视。因此,临床工作应提高警惕,建议AAV患者定期接受系统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和详细的复合影像学检查,根据综合心脏影像学结果对AAV 患者进行危险分层管理,以正确识别心脏受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评价疗效以改善预后。
来源:张莉,尹立雪.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心脏受累影像学所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2,38(03):460-46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